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通過下列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能得出相應結論的是
           
          實驗操作
          現(xiàn)象
          結論
          A
          向收集滿CO2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NaCl溶液,旋緊瓶蓋,振蕩
          塑料瓶變癟
          CO2能與NaCl反應
          B
          50℃時,將17gKCl固體加入50g蒸餾水中,完全溶解后緩慢降溫
          降溫至20℃時開始有晶體析出
          20℃時,KCl的溶解度為17g
          C
          將白磷浸沒在熱水中,再向熱水中的白磷通氧氣
          通氧氣前白磷不燃燒,通氧氣后白磷燃燒
          氧氣是燃燒需要的條件之一
          D
          點燃從導管放出的某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
          燒杯內(nèi)壁有無色液滴產(chǎn)生
          該氣體是CH4
          C

          試題分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使瓶內(nèi)的壓強減少,不是二氧化碳與氯化鈉反應,選項說法錯誤;B.溶解度是指100g水中達到飽和時所能溶解的克數(shù),故20℃時,KCl的溶解度為34g,選項說法錯誤;C.唯一的變量是氧氣,故可得到結論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選項說法正確;D.氫氣燃燒也能產(chǎn)生類似的現(xiàn)象,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實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某無色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則該溶液一定是堿的溶液
          B.將飽和硫酸銨溶液加入雞蛋清中,析出白色固體,該固體主要是硫酸銨
          C.向稀硫酸中滴入幾滴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不一定生成藍色沉淀
          D.向氮肥中加入熟石灰粉末進行研磨,一定能夠聞到刺激性氣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7分)中和反應是中學化學中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有廣泛的應用。

          (1)上圖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的變化曲線。
          請從曲線圖中獲取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1圖象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溶
          液發(fā)生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進行該反應的實驗操作是按照圖2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圖所示進行的。
          ②曲線上M點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情況是_______。
          ③向燒杯中傾倒20 g(滴有2滴酚酞試液)質(zhì)量分數(shù)為4.0%的氫氧化鈉溶液,振蕩,再逐滴滴入質(zhì)量分數(shù)為7.3%的稀鹽酸,邊滴邊振蕩,直至溶液剛好變?yōu)開______色為止,共用去稀鹽酸10 g,則反應后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要使反應后的溶液變成20℃時的飽和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鈉固體的質(zhì)量是_______g(結果精確到0.1 g)。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 g。
          (2)為證明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某小組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操作:

          根據(jù)圖示實驗,甲同學認為:NaOH與稀鹽 酸發(fā)生的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乙同學認為:甲同學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jù)不科學,理由是__________。
          (3)為探究影響中和反應放出熱量多少的因素,他們又進行了如下實驗:在編號為A、B、C、D、E的五只燒杯中各裝入36.5 g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5%、10%、15%、20%、25%的鹽酸,再向上述五只燒杯中分別加入40 g 20%的氫氧化鈉溶液,最后測量其溫度,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實驗結論:影響該中和反應放出熱量多少的因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合理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所用試劑或方法
          A
          鑒別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
          加熱,觀察外形變化
          B
          實驗室制取CO2
           用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
          C
          除去氯化鈉混有少量的氯化鈣
          加入碳酸鉀,過濾
          D
          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整理歸納得出的規(guī)律合理的是
          A.溶液中的溶劑一定是水B.同種物質(zhì)分子間的間隔,氣體一定比液體大
          C.酸、堿中一定含有氧元素D.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四個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加入過量的鎂粉
          B.向一定量的稀鹽
          酸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釋
          C.向兩份完全相同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鋅粉、鎂粉
          D.向一定量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反應屬于中和反應的是:
          A.CO2+2NaOH=Na2CO3+H2OB.CuO+H2SO4=CuSO4+H2O
          C.Fe+2HCl=FeCl2+H2D.KOH+HNO3=KN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關于硫酸的性質(zhì)實驗
          ① 下圖是某同學組建的實驗室稀硫酸與鋅混合制取氫氣的裝置。
           
          回答:a儀器的名稱是        ;裝置中用于添加液體的儀器名稱是           ;裝置中出現(xiàn)     處錯誤。若按照上述裝置制取氫氣會造成的后果是                  
          ②稀硫酸與含少量氧化鐵的鐵粉反應實驗:下圖是反應的實驗過程。(裝置氣密性良好)

          寫出鐵與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以上U型管中紅墨水變化情況符合該實驗的是           。(填寫序號)
          ③ 中和反應實驗: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無明顯現(xiàn)象。為了證明氫氧化鈉與硫酸確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進行了如下實驗:

          取2mL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1~2滴酚酞試劑,振蕩。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同時不斷振蕩試管,整個實驗過程的現(xiàn)象是                      。由此證明,上述實驗過程確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4分)下表是幾種家用清潔劑的有關信息。
          清潔劑名稱
          潔廁靈
          活氧彩漂
          漂白精
          有效成分
          HCl
          H2O2
          NaClO
          根據(jù)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①“潔廁靈”   (填“能”或“不能”)與堿性清潔劑混用;
          ②“潔廁靈”勿用于大理石清潔的理由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③在盛有少量“活氧彩漂”液體的試管中,加少量二氧化錳,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