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huán)境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平均值)隨時間(單位:年)的變化關系。經調查在第5年時該種群的種群數量為100只。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由圖可知,該物種遷入新環(huán)境后,其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B. 理論上該種群在此環(huán)境中的環(huán)境容納量約為200只
C. 如果該種群為東方田鼠,最好在第5年之前就積極開展生物防治
D. 導致第5年到第9年這段時間內種群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敵、生活空間和資源等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科學家成功破解了神經元“沉默突觸”的沉默之謎,這類突觸只有突觸結構沒有信息傳遞功能。如圖所示的反射弧中具有“沉默突觸”。其中“”表示從樹突到胞體,再到軸突及末梢。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若③為該反射弧的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內一定具有“沉默突觸”
B.如果神經元內不能合成神經遞質或者突觸后膜缺乏相應受體,可能形成“沉默突觸”
C.該反射弧的信息傳導途徑一定是①→②→③→④→⑤
D.若該圖中③為“沉默突觸”,則刺激①不能引起e處的電位變化,同時⑤檢測不到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細胞免疫中,效應T細胞殺傷靶細胞主要有細胞裂解性殺傷(如圖1)和誘導細胞凋亡(如圖2)兩種途徑。前者指效應T細胞分泌諸如穿孔素一類的介質損傷靶細胞膜.后者指效應T細胞通過表面FasL與靶細胞表面的Fas結合,誘導靶細胞凋亡。
(1)人體內的效應T細胞可以來自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細胞免疫就是依靠效應T細胞來殺傷靶細胞的。
(2)圖1中的穿孔素又稱“成孔蛋白”,由效應T細胞產生并以____________的方式釋放到細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狀通道,使K+及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流出靶細胞,最終導致靶細胞死亡。
(3)圖2中的FasL又稱死亡因子,Fas又稱死亡因子受體,它們都是由細胞合成并定位于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一般來說, Fas在各種細胞內都存在,而FasL只在效應T細胞和某些腫瘤細胞內存在。
①Fas和FasL的特異性結合體現了細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而FasL只在效應T細胞和某些腫瘤細胞內產生體現了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個主要障礙。目前,應對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劑。請根據Fas和FasL的相互關系,提供一種解決免疫排斥的思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條食物鏈由甲乙丙三種生物構成,他們在某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情況如圖所示,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A.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就是指食物鏈、食物網等營養(yǎng)結構
B. 圖中B點和D點種群丙的增長率不同
C. AB段種群丙數量的下降與食物減少和天敵增多有關
D. 圖中顯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野外調查小組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對東部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下面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
(1)調查獲得了樹林中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圖如圖1,調查該森林物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________m2。如果要調查動物種群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若被標記的動物中有少量個體死亡,則導致調查結果___________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
(2)科研人員對海洋某種食用生物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如圖2所示,在種群密度為________點時,表示種群的環(huán)境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圖中既要獲得最大捕獲量,又要使該動物資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壞,應使該動物群體的數量保持在圖中________點所代表的水平上。
(3)圖3是調查小組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一種群數量變化圖。據此分析,在第1~5年間,種群增長模型呈___________________ 曲線;15~20年間,種群的年齡組成均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原核細胞的核物質外沒有核膜包圍
B. 真核細胞具有更為復雜的結構
C. 真核細胞具有環(huán)狀DNA,原核細胞有DNA和蛋白質組成的染色體
D. 二者的遺傳信息均儲存在DNA分子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