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2008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材料題匯總

          1.(08全國文綜一)(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jīng)、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

          二試

          三試

          明經(jīng)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jīng)》《論語》《爾雅》,每經(jīng)帖十條

          口答諸經(jīng)大義十條

          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jīng)帖十條。

          作詩、賦、文各一篇

          作時務策五道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文官開始出現(xiàn)。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guī)可據(jù),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

          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jīng)濟學、法學和近現(xiàn)代哲學;現(xiàn)代語言、近現(xiàn)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yōu)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guī)定,多數(shù)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經(jīng)、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qū)別。(10分)

          (3)如何理解“工業(yè)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10分)

           

           2.(08全國文綜一)(60分)根據(jù)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宇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大事年表

          1629年

          漠西漠西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部徒步仗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0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準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各王公會盟,制定《蒙古―衛(wèi)拉持

          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fā)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部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迫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部游牧區(qū)域。此后數(shù)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部征兵。

          1655年

          土爾扈特部同俄國談判,同意聽命于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部向清朝 “貢駝馬二百余!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部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zhàn)爭。此后數(shù)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部征兵。

          1696年

          土爾扈特部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葛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部使團抵達北京?滴醯叟汕彩箞F士訪土爾扈特部,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部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部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部汗回使團到熱河汗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部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二萬余人參扣對土耳其的戰(zhàn)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 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抵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余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摘自馬汝珩馬大正《飄落異域的民族》等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yè)的發(fā)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2)分析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原因。(12分)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jīng)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4)如何理解土爾扈特的回歸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8分)

           

          3.(08全國文綜二)(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由,派馬戛爾尼使團前往中國,并致函兩廣總督,通報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fā)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yè)”,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使團攜帶有英國國王贈送給中國皇帝的許多精美禮物,以表達英國國王的真誠心意,從而“發(fā)揚兩國之得益,建立兩國永久之協(xié)和”。兩廣總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譯文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

          ??摘編自《清史編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盹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其實天朝德威無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又據(jù)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嶺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     ??摘編自《清實錄》等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在陳述兩國關系方面,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與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英國國內背景。(8分)

          (3)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乾隆皇帝對英方要求的回應。(10分)

            

          4.(08全國文綜二)(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7,完成下列各題。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聯(lián)援華物資通過西北陸路運到中國,英美物資通過香港、越南和1938年開通的滇?公路運到中國。威廉?凱寧在《飛越駝峰》一書中指出:“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zhàn)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

            1942年3月,中國和美國合作,開辟了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至中國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線??駝峰航線。

            3年中,中、美通過這條航線,將大量物資空運到中國境風,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開辟駝峰航線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駝峰航線的作用。(6分)

           

          5.(08北京文綜)(36分)某班學生舉辦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發(fā)言一:王安石變法與民生

          發(fā)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鄙弦詾槿唬瓝(jù)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色好,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shù)。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法令是            ,                。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這些措施的目的。(4分)

          主題發(fā)言二: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近代教育變革

          發(fā)言引用了梁啟超的《變法通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2)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在興人才、開學校方面有什么共同點?(4分)結合這一時期的相關史實說明教育變革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4分)

          主題發(fā)言三:羅斯福新政與社會救濟

          下面是主題發(fā)言的片斷:1929年10月,一片繁榮的美國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股價狂跌,企業(yè)倒閉,失業(yè)人數(shù)激增。但政府沒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結果胡佛總統(tǒng)的名字成了貧困的同義詞。1933年,羅斯?偨y(tǒng)大刀闊斧的對金融、工業(yè)、農業(yè)等方面進行改革,成立聯(lián)邦緊急救濟署,為失業(yè)者、兒童、老人、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政府推行“以工代賑”,投資興辦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傭了數(shù)百萬人,使中下層民眾收入提高,新政推動美國經(jīng)濟逐步走出低谷。

          (3)請結合上述發(fā)言概括羅斯福新政社會救濟政策的特點并加以評價(8分)

             主題發(fā)言四:世紀偉人鄧小平

             發(fā)言引用了《鄧小平文選》中的4個精辟論斷:

          ①“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

          ②“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③“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jīng)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④“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薄爸袊鴮ν庹叩哪繕耸菭幦∈澜绾推健!

          (4)請解讀上引②、③、④論斷,完成主題發(fā)言稿。(12分)

          (提示:下列劃線文字部分是解讀示例,請參照示例將答題內容寫在相應的橫線上。每個論斷的解讀都可以從內容或作用中任選其一作答。要求:觀點正確,內容具體)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鑒定支持。這次討論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關于黨的基本路線,                                                                                                                 

          關于“計劃”和“市場”的論斷。                                                                                                                      

          關于新時期的外交,                                                                                                                                 

          總結:                              

           

          6.(08北京文綜)北京奧運火炬接力以和諧之旅為主題。圣火于200854日開始在國內113個城市傳遞,既經(jīng)過了最早開放的經(jīng)濟特區(qū),又經(jīng)過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區(qū)。

           北京奧運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岡山→南昌傳遞,這里曾是中國“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圖13                      圖14                         圖15

          圖13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

          圖14 井岡山會師毛澤東和朱德會見地址

          圖15 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

          請將圖片按中國革命發(fā)展的歷程排序(填寫圖號),并寫出與第一圖片相對應的歷史事件的意義。

          排序:圖( )→圖( )→圖( )(2分)

          歷史意義:(6分)

          圖13:                                     

          圖14:                                     

          圖15:                                                                          

           

          7.08重慶文綜)(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ㄋ鍩郏┐髽I(yè)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時發(fā)四海兵,帝親征高麗,六軍凍餒,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時郡縣鄉(xiāng)邑,悉遣筑城,發(fā)南女,無少長,皆就役!                             〃D―《隋書》

          貞觀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漲,漂六百家余家!,詔曰:“暴雨為災,大水泛濫,……諸司供進(進奉的財物),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九月,黃河泛濫,……太宗辛白馬坂以觀之。                                                         ――《舊唐書》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統(tǒng)治者)略不可憐恤,坐視其餓莩流離,暴露如莽,……有縱貪官污吏,布滿天下,使剝民脂膏!              〃D―楊秀清《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

          材料三 鴉片戰(zhàn)爭后十年間,民邊迭起,個族人民的起義和暴動達100余次,以廣西、廣東、湖南三省聲勢最盛。              ――摘編自王文泉《中國近代史》

          材料四 1933年5月,國會通過了《聯(lián)邦救濟法》,成立了聯(lián)邦緊急救濟署。1935年8月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改變了過去有民間團體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團體提供救助的傳統(tǒng),開始了美國的“福利主義”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經(jīng)濟與社會矛盾都演變到極其嚴重的地步。為了擺脫困境,尋求發(fā)展,工黨政府采用“福利國家”政策,實施社會改革,可謂順乎歷史潮流的明智選擇。

          (1)根據(jù)材料一,說明災害發(fā)生后隋煬帝,唐太宗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4分)概括唐太宗應對災害的舉措。(4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態(tài)度和舉措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與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實有何內在聯(lián)系?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太平天國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辦法,各舉一條相關內容。(6分)

          (3)根據(jù)材料四,說明美英兩國社會福利改革各處于什么發(fā)展階段,(2分)歸納美國社會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措施對當時美國社會有何積極影響。(4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2分)

           

          8、(08重慶文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國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在經(jīng)歷了8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城鄉(xiāng)聯(lián)動和全面改革以來,以中國共產(chǎn)黨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新階段!码A段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是以建立新體制為主要使命的階段。

          ――寧可主編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長期政局不穩(wěn)、社會動蕩,以及在經(jīng)濟改革和發(fā)展的決策方面屢有失誤,1988年起蘇聯(lián)的經(jīng)濟每況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瓝(jù)蘇聯(lián)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表的數(shù)字,與1989年相比,1990年蘇聯(lián)國民收入下降4%,國民生產(chǎn)總值下降2%,勞動生產(chǎn)率下降3%,對外貿易額下降6.9%…… 

          ――周尚文等《蘇聯(lián)興亡史》

          (4)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概括這一時期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主要特點(6分)

          (5)材料三所述時期的蘇聯(lián)是哪位領導人執(zhí)政?(2分)根據(jù)材料三,概括當時該國的經(jīng)濟狀況。(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lián)發(fā)生劇變和最終解體的內外原因(6分)

          (6)中蘇改革出現(xiàn)不同結果,對你有何啟示?(2分)

           

          9.08天津文綜)(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內容變革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論語》曰:“學而優(yōu)則仕”。宋真宗在《勸學詩》中說:“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六經(jīng):《易》《詩》《書》《禮》《樂》《春秋》)。

          據(jù)《明史》記載,明代科舉制“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

          (1)依據(jù)材料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及特點。(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稍變其試士之法”的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的影響。(4分)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起,我國出現(xiàn)一批新式學堂,開設了外語翻譯、輪船駕駛、天文、測算、軍械、行軍面陣等課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學堂由何者創(chuàng)辦?(2分)從課程內容說明新式學堂在當時所起的作用。(3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行《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中學堂課程,課時如下:

          課程

          修身

          讀經(jīng)講經(jīng)

          中國文學

          外語

          歷史

          地理

          幾何代數(shù)

          植物動物

          理化

          圖畫

          法制理財

          體操

          合計

          課時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與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學堂課程內容有哪些特點?(4分)你怎樣評價?(2分)

          材料四 德國萊比錫大學建于1409年,初期開設的課程有神學、文科(語言)、法學、醫(yī)科。以后逐漸增加,至19世紀開設了數(shù)學、天文學、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等幾十個科目,并設立了研究院,鼓勵科學研究。德國的其它大學也普遍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由于教育的高度發(fā)展,德國創(chuàng)造了19世紀末的奇跡。

          (5)依據(jù)材料四歸納15至19世紀德國大學課程改革的趨勢。(4分)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各舉一例說明這一趨勢對19世紀末的德國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6分)

          (6)綜上,談談你對教育變革與社會發(fā)展關系的認識。(2分)

           

          10.(08天津文綜)糧食問題引發(fā)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產(chǎn),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zhàn)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歷史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萬公頃,1790年前后英國開始使用打谷機,以后使用許多新的農業(yè)技術和農業(yè)機械,糧食總產(chǎn)量1700年為3.175百萬夸特,1845年為18.665百萬夸特(夸特:計量單位)。

          (2)歸納材料二中18至19世紀英國農業(yè)發(fā)展的狀況。(3分)并具體分析農業(yè)進步與工業(yè)發(fā)展之間的關系。(4分)

          材料三 我國糧食產(chǎn)量1959年3400億斤,1961年2950億斤(人均約440斤),1978年6000億斤,1984年8000億斤(人均約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國糧食生產(chǎn)的不同狀況,(2分)并從經(jīng)濟體制角度說明其原因。(4分)

          (4)綜上,指出古今中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共性因素。(2分)

           

          11.(08山東文綜)(25)家庭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細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西漢]《札記》。

          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舊中國在家庭倫理方面發(fā)展了高度的個人道德觀,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夠的。這樣,他否定了儒教中國的狹隘忠誠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自私觀念,而主張集體的民主和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材料三 通過把工作轉移到家庭之外,工廠也從不同的方向吸引父親、母親、孩子遠離家庭,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這一運動的收獲是空前的……這種社會細胞――家庭改革,對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熱情,挖掘潛力建設我們的祖國,是會起著重大推動作用。  ――《華北區(qū)貫徹婚姻法運動總結》(1953年)。

          (1)中國古代強調“家齊而后國治”,這種觀念的經(jīng)濟和思想基礎是什么?(4分)

           (2)據(jù)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社會的家庭倫理觀有什么變化。(2分)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變化的原因。(6分)

           (3)據(jù)材料三、四,說明推動家庭變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國家庭倫理關系有什么新變化。(4分)

          材料三   新政挽救資本主義結構的計劃,還有兩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貸款公司。在這個機構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萬以上的房主共貸款30多億美元。其次,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業(yè),國會于1934年6月建立聯(lián)邦住房管理局,發(fā)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貸款.運用長期低息貸款,聯(lián)邦住房管理局對恢復私營住房建筑業(yè)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間,它發(fā)放修理住房貸款合計9.45億美元,發(fā)放建筑新房貸款合計23億美元,

                       ??編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

          材料四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xiàn)的,2007年8月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級抵押貸款是美國部分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無力償貸而不得不將名下財產(chǎn)抵押的情況下,貸款機構為了規(guī)避風險又把抵押品上市轉成基金,鑒于住房市場降溫,銀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無力履約的局面引發(fā)了美國“次貸危機”,造成貸款機構遭受重創(chuàng),導致大量買入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chǎn)品的投資基金陷入困境,引發(fā)金融形勢激烈變化,殃及國際市場。

          ――摘編自《(光明日報》2007年8月17日。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什么當時美國出現(xiàn)了用實物進行交換的反常現(xiàn)象。(10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金融措施的角度說明羅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房主貸款公司和聯(lián)邦住房管理局在緩解危機中所發(fā)揮的作用。(11分)

            

          17、(08寧夏文綜)(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后的強盛與我異。聞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納西歐模式,對俄國進行徹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團往德、荷、英考察,學習其政府管理模式和軍事技術,大量招募外國專家為俄國服務,對軍事、行政體制和生活方式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期中,強制剪須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戲劇性一幕。在當時的俄國,大多數(shù)貴族飽食終日,往往懶洋洋地拖著長袍,留著被視為“上帝賜予的裝飾品”的大胡須,無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職人員外,一律禁止留須,他甚至親自將貴族的胡子剪掉,還在宴會上親自剪短貴族的舊式長袍,規(guī)定只穿西歐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歷克基在內的一些人的反對,幾經(jīng)猶豫后,彼得將兒子處死!霸谡麄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恩那個產(chǎn)生如此重大的個人影響??????他通過各種方法急切地把一種新的文化強加于俄羅斯,從而為他的帝國確定了未來性質??????由于他的努力,俄國顯然拜托了孤立的狀態(tài)??????此后,俄國的歷史成為歐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編自(美)帕爾默等《近現(xiàn)代世界史》。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為的主要觀點。(6分)

           

           18.(08寧夏文綜)(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   194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張:“建設一種新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而其斗爭方法和態(tài)度又是和平的、漸進的,在本質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進步的道路,堅決反對保守反動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shù)黨派的贊成。          

                       ――摘編自《中國現(xiàn)代史資料簡編》。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國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運動勝利高潮快要到來的現(xiàn)階段,中國已經(jīng)分成了兩個營壘,一方面是反動的營壘,另一方面是革命的營壘;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營壘,另一方面是獨裁的反人民的營壘。不屬于這個營壘,就是屬于那個營壘。中間的地位是已經(jīng)不再存在了!                                 ――摘編自《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

          (2)說明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發(fā)生變化的原因。(9分)

           

          19.(08寧夏文綜)(15分)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一

          歐洲在戰(zhàn)后一個嚴寒的黎明醒來。1947年的冬天是氣候最惡劣的季節(jié)。從1月到3月,一股冷風橫掃德、意、法、英等國……狂風呼嘯,積雪如山,交通斷絕,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運載著食品給養(yǎng)的火車轉眼之間就凍在鐵軌上;駛往巴黎的運煤船被冰塊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為應急措施,每戶德國家庭分配到一棵樹作為取暖之用。

          整個歐洲,供水系統(tǒng)、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設施癱瘓;食物供應日減,煤的儲備不斷減少……英國的失業(yè)人口在兩個月之內增加了100萬。政府和工業(yè)都在冰雪中停止運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凍僵:400萬頭羊、3萬頭牛凍餓而死。在置身其間的哲學家以賽亞?伯林看來,這里“空曠,寥無人跡,就像一具優(yōu)雅的尸體!    ――摘編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戰(zhàn)與中央情報局》。

          材料二

          我無須對諸位說:世界局勢很是嚴重……我們的政策是不反對任何國家,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饑餓、貧窮、悲慘、混亂。

          在美國征服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xié)助歐洲走上復興之路之前,顯然地,歐洲國家事先應該獲致若干協(xié)議。這是歐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見應該是由歐洲提出……這個計劃必須是聯(lián)合性質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

          ――摘自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1947年6月5日)。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只是,概括指出歐洲成為“一具優(yōu)雅的尸體”的原因。(6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影響。(9分)

           

          20、(08寧夏文綜)(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夢溪筆談》。

          材料二   中國傳統(tǒng)的歷法是陰陽合歷,節(jié)氣與月份的關系并不固定,而節(jié)氣對農業(yè)生產(chǎn)等活動有著很大影響。因此,為使節(jié)氣與月份建立起相對固定的關系,沈括大膽提出了一種純陽歷的歷日制度,即十二節(jié)氣歷法。這種歷法可以說是歷法史上帶有革命性的創(chuàng)意。它完全以太陽視運動為計算依據(jù),按節(jié)氣定歷,即簡便易算,又有利于農事活動的安排。但由于這種純陽歷否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的陰陽合歷,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罵”而難以實行?墒,沈括滿有信心的說“然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陽歷,其實質與沈括的“十二節(jié)氣歷”是很相似的。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試題詳情

          (2)根據(jù)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為科學家所具有的素質。(9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兩部”不斷融合兼收,最終導致哪一劇種的形成?依據(jù)材料三、四概括戲曲的主要社會功能。(3分)

          1.(1)明經(jīng)科側重對經(jīng)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6分)
          (2)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考生來源廣泛(5分);
          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主要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5分)。
          (3)經(jīng)濟規(guī)模擴大,社會分工更為復雜,要求政府進行高效的專業(yè)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會的有效管理(10分)。

          2.(2)土爾扈特與其他蒙古各部聯(lián)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傳統(tǒng);與清朝政府保持往來,眷戀故土,對祖國有認同感(8分);
          沙皇俄國壓迫和奴役土爾扈特人,讓其充當炮灰,土爾扈特游牧區(qū)屢受侵擾和掠奪(4分)。
          (4)土爾扈特克服艱難險阻、回歸祖國,表現(xiàn)了不畏強暴、心向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分)。

            

          3.(32分)(1)不同之處:兩廣總督譯文:視兩國關系為蠻夷之邦與天進上國的關系,視雙方往來為朝貢關系。
          英方信函:增進邦交,擴大貿易(8分)
          原因:清朝長期閉關鎖國,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兩廣總督上呈的譯文是出于這種心態(tài)(6分)。
          (2)工業(yè)革命;拓展海外市場;殖民擴張;中國成為其目標(8分)。
          (3)乾隆拒絕了英方的各項要求(4分)維護了領土主權;盲目自大,堅持閉關鎖國政策(6分)

          4.(60分)(1)中國國防工業(yè)薄弱,軍用物資匱乏;長期戰(zhàn)爭消耗,外援更顯重要(4分)。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lián)無力援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占領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英美
          援華物資通道被切斷(6分)。
            中美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國希望中國牽制日軍(4分)
          (2)從物質上支援了中國抗戰(zhàn),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zhàn)的士氣;有利于中國對日作戰(zhàn)并將日軍主力牽制在中國戰(zhàn)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6分)

           

          5. (1)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實行募役法是為了減輕農民勞役負擔,不誤農時。實行方田均稅法是為了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
          (2)開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
          可從新式人才、新式學校等方面舉例闡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學歸國,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促進了近代交通工具發(fā)展。戊戌變法時開辦京師大學堂,促進近代文化教育發(fā)展。
          (3)特點:社會救濟與提供就業(yè)相結合;政府干預。
          評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負擔,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刺激了消費和生產(chǎn),促進了經(jīng)濟復蘇。
          (4)答案要點舉例:(從內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觀點正確,內容具體,即可得分)
          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
          是對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為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新時期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不結盟政策;這種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6.(3)排序:15→14→13
          圖13:建立了全國性的紅色政權。
          圖14:創(chuàng)建了第一支堅強的紅軍部隊;鞏固和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圖15: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了。

           

          7、(1)隋煬帝置百姓于不顧,仍然征發(fā)兵役、徭役;唐太宗關心民間疾苦、重視賑災。減省諸司進奉(戒奢從簡);減輕徭役;救濟災民;親臨災區(qū)了解災情。吸取隋亡教訓;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統(tǒng)治者漠視民生,放縱貪官污吏搜刮百姓;這是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各族人民紛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斐锂制度》、《資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實行圣庫制度等;興辦保險事業(yè),或興辦醫(yī)院和慈善機構等。
          (3)滅國開始“福利主義”試驗;英國實行“福利國家”政策。頒布相關法令;成立專門機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
          (4)略。

           

          8、(4)國民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開;先試點,后推廣(由點到面);突破舊體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
          (5)戈爾巴喬夫。經(jīng)濟衰退(或經(jīng)濟惡化等)。高度集中的經(jīng)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
          (6)略。

           

          9.(31分)(1)儒家學說(四書五經(jīng))。讀書與做官緊密結合(教育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
          (2)內容專取四書五經(jīng),文體采用八股文。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加強了專制主義(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
          (3)洋務派。適應了洋務運動需要,培養(yǎng)了翻譯、軍事和科技等實用性人才。
          (4)添設西學課程,科目設置全面,經(jīng)學仍占據(jù)重要地位。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學學科增多,鼓勵科學研究(理性主義的影響增強)。德國科技高度發(fā)展,如電磁波、X射線、發(fā)電機、內燃機等;出現(xiàn)許多新興工業(yè),如汽車制造、電力、化工等;德國成為歐洲強國,工業(yè)產(chǎn)值居于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會的發(fā)展,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

           

          10.(1)戰(zhàn)國農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糧食產(chǎn)量提高)。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chǎn)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運動,新農機、新技術的使用,糧食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農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
          農業(yè)發(fā)展為工業(yè)革命奠定基礎,工業(yè)革命為農業(yè)提供了更多新農機,促進農業(yè)發(fā)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糧食產(chǎn)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糧食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運動削弱了農民生產(chǎn)積極性;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chǎn)積極性。
          (4)提高生產(chǎn)力,改善生產(chǎn)關系。

           

          11.(1)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jīng)濟(或自然經(jīng)濟);
          儒家的倫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倫理道德具體內容――忠孝及兩者關系的可酌情給分,回答中國傳統(tǒng)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給分)。
          (2)變化:在注重個人道德觀的同時,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養(yǎng)。
          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西學東漸,民主思想的傳播;民族危機的加深。
          (3)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或社會化大生產(chǎn)); 國家的政治變革(或政府政策推動)。(如果籠統(tǒng)回答政治因素、經(jīng)濟因素,最多給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這一傳統(tǒng)觀點有其積極意義,應重視傳統(tǒng)觀念的現(xiàn)實價值;不應固守傳統(tǒng),這
          一觀念在當今的淡化是一種社會進步。

          12.(1)現(xiàn)象:近代工業(yè)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或南北發(fā)展不平衡.或南方先進于北方);人們對近代工業(yè)的認識不一(答出具體認識的可酌情給分)。
          原因:思想守舊,對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觸;擔心近代工業(yè)發(fā)展會威脅專制統(tǒng)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分)中國取得了民族獨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
          經(jīng)濟上: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

          13.(1)擔任低級官職(或除執(zhí)政官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立軍功;努力耕織
          (2)梭倫:崇尚中庸(調和),手段溫和。 商鞅:不畏權貴,嚴弄峻法。

          14. (1)(本題可從“接受”和“不接受”兩者中任選一觀點作答,但只表明態(tài)度不給分,必須說
          明理由)
          答案一:應該接受。應從南京臨時政府面臨的嚴峻形勢、“清室優(yōu)待條件”的進步作用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答案二:不應接受。應從南京臨時政府的革命性、“清室優(yōu)待條件”反封建的不徹底性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2)徹底廢除了帝號;進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權;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的觀念。
          如果照抄材料或回答“減少清室費用”、“居住地發(fā)生變化”等可酌情給分.

          15. (1)和平與安全; 國際聯(lián)盟建立在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基礎上,聯(lián)合國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基礎上。(4分)
          (2)聯(lián)合國成員國多;(1分) 世界主要大國都參加了聯(lián)合國;(2分) 國際聯(lián)盟主要被少數(shù)西方大國所控制,在聯(lián)合國中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成為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

          16.(1)當時美國經(jīng)濟危機是生產(chǎn)相對過剩危機;物價下跌,通貨緊縮;消費者持幣觀望
          (2)整頓銀行,恢復信用;實行美元貶值,提高物價;擴大政府財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會需求
          (3)刺激房地產(chǎn)業(yè)恢復和發(fā)展,緩解住房危機;帶動相關產(chǎn)業(yè)的恢復;擴大就業(yè),提高社會購買力,緩解社會矛盾。
          (4)評分說明:本問為開放性問題,考生可以從以下角度回答問題。
          ①從金融背景的角度說明:例如,通貨膨脹時期和通貨緊縮時期不同,或危機階段和繁榮階段不同。
          ②從貸款性質的角度產(chǎn)明:例如,良性貸款和不良貸款的不同,或適度貸款和過度貸款的不同。
          ③從貸款發(fā)放者的角度說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貸和商業(yè)房貸的不同。
          考生能從上述三個角度中的兩個角度進行說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17.(1)俄、日改革,由弱變強;中國應仿效日本,更易見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學習,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社會風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顯著,國力增強,擺脫了封閉與孤立狀態(tài)。

          18. ⑴從主張走中間道路,到承認中間道路失;從主張和平改良,到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tǒng)治,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主張
          ⑵民主黨派沒有實現(xiàn)其主張的條件;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堅持獨裁內戰(zhàn),對民主黨派國家實行政治迫害;解放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受中國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的思想影響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推動

          19. ⑴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歐洲各國經(jīng)濟造成嚴重破壞;1947年冬季的惡劣氣候使民眾生活進一步惡化,人們的心理受到?jīng)_擊。
          ⑵影響:西歐各國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加速了以美國為首的歐美聯(lián)合與結盟;客觀上有利于西歐走向聯(lián)合;遏制社會主義的影響。

          20. (1)實地考察:模擬實驗;總結經(jīng)驗和規(guī)律。
          (2)具有積極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實踐;突破陳見,勇于創(chuàng)新。

          21.(1)娛樂演藝場所。 (2)商業(yè)的發(fā)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
          (3)京。恍蓍e娛樂功能,社會教化功能。(4)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寬。

          22.(1)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軍事上: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共產(chǎn)黨在敵后戰(zhàn)場共同抗擊日軍。
          (2)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是為了爭奪霸權,日本的對外戰(zhàn)爭給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3)主要原因:中國人民的全民族抗戰(zhàn)。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蘇、美、英等國對日作戰(zhàn)),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
          (4)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后,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
          中日兩國政府致力于發(fā)展兩國友好關系,中日民間交流活動的推動

          23、(1)英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的發(fā)生。
          蘇聯(lián):農業(yè)、輕工業(yè)、重工業(yè)比例失調,生產(chǎn)積極性受到壓制。
          (2)國家加強對經(jīng)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3)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guī)劃和科學實驗(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
          (4)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相結合(市場與計劃相結合)。
          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必須因時而變。

          24. ⑴漢族和鮮卑之間存在著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漢姓、改語言、改服飾、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漢化措施。
          ⑵改革面臨著阻力;孝文帝推進改革的堅強決心。
          ⑶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唐朝大一統(tǒng)和文化繁榮(為重新走向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25.⑴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為他贏得崇高威望,法國大部分人對拿破侖的支持。
          ⑵華盛頓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反對封建專制制度),華盛頓不貪戀權力。
          華盛頓通過領導美國獨立戰(zhàn)爭而贏得個人威望,大陸軍中的一些軍官要求華盛頓當國王。
          ⑶美國建立了共和制政體(民主制度),沖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⑷個人品質、具體國情、時代形勢、歷史傳統(tǒng)等。

          26.(1)印第安人的偶像崇拜表現(xiàn)為諸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這是社會發(fā)展水
          平低下的結果.根本不是什么罪行。
          瑪雅人在建筑、天文歷法、數(shù)學、文化等領域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文明。
          (2)西班牙人采取戰(zhàn)爭方式;與印第安人的落后習俗相比.戰(zhàn)爭的罪惡性更大,通過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種和平方式來影響和交流:
          (3)塞普爾維達的論點為西班牙的殖民擴張?zhí)峁┝死碚撘罁?jù)

          27. (1)世界遺產(chǎn)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世界遺產(chǎn)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跡);世界遺產(chǎn)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進行交流、學習的寶貴資源(世界遺產(chǎn)表現(xiàn)出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各種文明的交流及影響);世界遺產(chǎn)遭到威脅和破壞的程度日益嚴重。
          真實性原則與完整性原則(文化與自然協(xié)調一致的原則)。
          (2)前者:將遺產(chǎn)保護置于優(yōu)先地位.其次再考慮經(jīng)濟利益.
          后者:過度追求經(jīng)濟利益,從而忽視了對遺產(chǎn)的保護。
          (3)旅游業(yè)與世界遺產(chǎn)保護之問存在著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一方面,世界遺產(chǎn)推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在經(jīng)濟利益驅動下過度的旅游開發(fā)對世界遺產(chǎn)造成威脅和破壞。要妥善處理好經(jīng)濟利益與世界遺產(chǎn)保護之間的關系。

          28.(13分)
          (1)納錢代役的情況: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錢),即虧2439錢;親身服役的情況: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錢),即虧139錢。
          (2)農民收入不敷支出;衣著消費比重較高;為增加收入,減少支出,農閑紡織。
          (3)部分賦役項目征收貨幣,農民只有將產(chǎn)品投放市場才能換取貨幣去納稅;農民的剩余產(chǎn)品投放市場,也是商業(yè)繁榮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漢的商業(yè)繁榮部分由賦役政策和耕織經(jīng)濟所推動;西漢的商業(yè)與催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商業(yè)有本質差別;材料中看不見雇傭關系。

          29.(16分)
          (1)“以德治國”。以此抨擊法國的君主專制、宗教愚昧,倡導理性。
          (2)抽鴉片的國家。
          希望擴大對中國鴉片貿易;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西方的輿論宣傳;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很多中國人吸食鴉片;中西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
          (3)第④階段:中美同屬世界反法西斯陣營。
          第⑥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奉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美國實行冷戰(zhàn)政策;朝鮮戰(zhàn)爭。
          (4)增強國力;加強交流;理性對待:

          30.(13分)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短期內完成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2)“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經(jīng)濟規(guī)律;超越國情。
          (3)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了中國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31.(12分)
          (1)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英王統(tǒng)而不治;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集中指向英國議會;北美人民實際上不承認英國殖民統(tǒng)治權。
          (2)北美殖民地思想家的獨立主張廣泛傳播;北美殖民地的經(jīng)濟利益與英國的經(jīng)濟壓榨政策產(chǎn)生尖銳矛盾并激化;英國以英王名義嚴厲懲處北美殖民地;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
          (3)美國是英國最重要的棉花供應地,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提供了保證;英國從美國大量進口棉花,帶動了美國經(jīng)濟發(fā)展。

          32.(12分)
          (1)政府減少對經(jīng)濟的干預;政府的首要責任發(fā)生變化。
          (2)計劃經(jīng)濟體制。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jīng)濟體制。
          (3)考生須從政府與市場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

          33.(9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與漢人通婚;學習漢族典章制度;遷都洛陽。
          (3)漢族先進文化;鮮卑民族傳統(tǒng)。均田制影響了中國土地制度數(shù)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鮮卑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34,(9分)
          (1)釋名、集解、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沒有否定或糾正前人的某些錯誤說法(如孕婦忌吃兔肉)。
          (3)對16世紀以前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總結;創(chuàng)立了新的藥物分類法;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說法。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