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czls 來源:江蘇期末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月考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xué)2011-2012學(xué)年七年級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13
《史記·五帝本紀(jì)》中記載: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這一描寫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襲制
B.禪讓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科目:czls 來源:江西省吉安三中2010-2011學(xué)年七年級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題型:013
《史記·五帝本紀(jì)》中記載: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這一描寫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世襲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禪讓制
科目:czls 來源:期末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湖北省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解答題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漢高祖與大臣談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
《史記·高祖本紀(jì)》:(漢高祖五年五月)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田:“陛下慢(傲慢,不敬)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攻占降服的土地池城分封給統(tǒng)兵征戰(zhàn)的大將),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咦嬖唬骸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____(軍隊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br>思考并回答:
(1)從短文中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2)從項羽的失敗中,我們得到哪些啟示?
科目:czls 來源:2013-2014學(xué)年江蘇蘇州市相城區(qū)九年級上期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泰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jì)》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fù)三代無知兵事,而務(wù)本子內(nèi),而使秦人應(yīng)敵于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數(shù)年之間,國富民強,天下無敵。
——《通典卷一。食貨》
【材料三】 檢索傳世文獻,對秦國最恰如其分的評價是“虎狼之國”……秦朝速亡,則又與其“虎狼之國”的特性有關(guān)。秦是從兼并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的。但是,“虎狼之國”的傳統(tǒng)并沒有因秦的統(tǒng)一而有所改變。
——劉德增《虎狼之國——秦國》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秦國在西部崛起時面臨怎樣的形勢?(1分)
(2)依據(jù)材料二指出秦國采取什么措施實現(xiàn)在西部崛起?(1分)具體采取了怎樣的措施?(2分)
(3)據(jù)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國”的特性與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關(guān)系?(1分)秦統(tǒng)一后繼續(xù)保持“虎狼之國”的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怎樣的嚴(yán)重后果?(1分)
科目:czls 來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練習(xí)卷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漢高祖與大臣談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
《史記·高祖本紀(jì)》:(漢高祖五年五月)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田:“陛下慢(傲慢,不敬)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攻占降服的土地池城分封給統(tǒng)兵征戰(zhàn)的大將),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咦嬖唬骸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 (軍隊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思考并回答:
(1)從短文中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2)從項羽的失敗中,我們得到哪些啟示?
科目:czls 來源:歷史教研室 題型:066
閱讀下列材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棄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
——《史記·周本紀(jì)》
(1)平王指的是。
(2)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說出平王何時遷都洛邑?
(3)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諸侯已經(jīng)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這與周初分封諸侯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你知道周初分封制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嗎?
(4)歷史上把“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的階段稱為什么時期?
(5)請列舉在此時齊、楚、秦、晉的著名國君?
(6)后來,晉國分裂,你知道分裂成為哪三個國家嗎?這三個國家和齊、楚、燕、秦并稱戰(zhàn)國七雄。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066
閱讀材料:
太史公(司馬遷)曰:“秦失其政,陳涉首難……(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悟而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jì)》
回答:
材料中,項羽認(rèn)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一認(rèn)識是否正確?試加以說明。
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066
閱讀下列材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棄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
——《史記·周本紀(jì)》
(1)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說出平王何時遷都洛邑?
(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諸侯已經(jīng)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這與周初分封諸侯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你知道周初分封制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嗎?
(3)歷史上把“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的階段稱為什么時期?
(4)請列舉在此時齊、楚、秦、晉的著名國君?
(5)后來,晉國分裂,你知道分裂成為哪三個國家嗎?
科目:czls 來源:A+優(yōu)化作業(yè)本·七年級 歷史(上) 題型:066
項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出身。先祖世代為楚將,封于項,故稱項氏。項羽少年時,隨叔父項梁居住在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從項梁在吳殺會稽郡守,起兵響應(yīng)陳勝、吳廣起義。而后渡江西進,隊伍迅速擴大到六七萬人。陳勝被殺后,他們找到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為楚王,仍稱楚懷王。章邯率大軍前來鎮(zhèn)壓,項梁戰(zhàn)死。章邯隨即渡河擊趙。趙地的起義軍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遭到秦軍的圍困,形勢危急。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死宋義,“乃悉引兵渡(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指揮楚軍發(fā)動了巨鹿之戰(zhàn),楚軍“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dāng)十”“呼聲動天”(《史記·項羽本紀(jì)》),九戰(zhàn)九捷,摧毀秦軍主力,從而解了巨鹿之圍。
從材料中可得知一種兵法和一個成語,你知道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