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czyw 來源:安徽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2009年安徽省蚌埠二中自主招生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題型:048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甚蕃________ ?。?)褻玩________ ?。?)宜乎眾矣________
2.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表現(xiàn)了他們處世態(tài)度有何異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運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寫法,把“蓮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國很多古詩詞中,也用到了這種手法,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抒發(fā)對友人綿綿不盡的深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堅貞的愛情;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甚蕃_______(2)褻玩________(3)宜乎眾矣_________
2.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表現(xiàn)了他們處世態(tài)度有何異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運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寫法,把“蓮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國很多古詩詞中,也用到了這種手法,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fā)對友人綿綿不盡的深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堅貞的愛情;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科目:czyw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中考版(適用于人教課標版) 2009-2010學年 第5期 總第161期 人教課標版 題型:048
黃昏時分,紛紛揚揚地下了一天的雪,終于漸下漸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進入了夢鄉(xiāng)。或近或遠的山谷、平川、樹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這雪后初霽的夜晚,萬籟俱寂,了無生氣。
驀地,從遠處傳來一陣凄厲的叫聲,沖破這寒夜的寂靜。那叫聲,如泣如訴,若怒若怨,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哦,是那條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籬畔哀鳴:是在哀嘆自己的身世,還是在傾訴人類的寡情?
漫無涯際的曠野平疇,在白雪的覆壓下蜷縮起身子,好像連掙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樣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來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無跡可尋,①只有那幾棵百年老樹,依舊伸展著槎牙的禿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給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幾分悲涼、凄清。
茫茫太空,黯然無語地注視著下界,越發(fā)顯出它的莫測高深。雪層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臉龐,把冷冷的光灑向人間,使人更感到寒氣襲人;和她做伴的,唯有寥寥的幾點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嘆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②看,她的眼神是那樣憂傷,她的步履又是那樣遲緩!
漸漸地,月兒終于到達她行程的終點,悄然隱沒在曠野的邊緣,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際蕩漾。少頃,又見那神秘的魚白色開始從東方蔓延,像撒開一幅輕柔的紗幕籠罩住整個大地。寒意更濃了。枝頭的積雪都已在不知不覺間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畫的夜晚,卻是小鳥們恐怖戰(zhàn)栗、備受煎熬的時光!它們的羽毛沾濕了,小腳凍僵了;刺骨的寒風在林間往來馳突,肆虐逞威,把它們可憐的窩巢刮得左搖右晃;困倦的雙眼剛剛合上,一陣陣寒冷又把它們驚醒……它們只是瑟瑟索索地顫著身子,打著寒噤,憂郁地注視著漫天潔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長夜早到盡頭,換來一個充滿希望之光的黎明。
[漫讀引思]
有人說,雪是冬的精靈,春的使者;也有人說,雪是能夠催生人的激情和快樂的源泉……可是,在莫泊桑筆下,雪夜卻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雪,潔白無暇;夜,了無生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極力渲染烘托,細致入微地描摹出一幅
19世紀法國農(nóng)村雪后初霽的風景畫,而這又何嘗不是當時法國社會的一種真實寫照呢?看來,也只有“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長夜早到盡頭”了。1.整體感知
作者眼中的雪夜具有怎樣的特征?是通過哪些景物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nèi)容理解
(1)本文主要是采用怎樣的順序?qū)懢暗模?/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你能說說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語言鑒賞
文中畫線的兩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又起到了怎樣的效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讀后練筆
請寫一段話,要求做到情景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czyw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山西省農(nóng)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八年級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13分)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小題1】給下面劃線字注音。(2分)
?。?)往來翕忽( ?。?nbsp;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r />【小題2】解釋下面劃線詞的意思。(2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 (2)懷民亦未寢
【小題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其岸勢犬牙差互
(2)念無與樂者
【小題4】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小題5】依照示例,賞析乙文中的句子。(3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示例:正面寫了游魚,側(cè)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歡的優(yōu)美畫面卻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山西省八年級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13分)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給下面劃線字注音。(2分)
(1)往來翕忽( ?。?nbsp;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2.解釋下面劃線詞的意思。(2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 (2)懷民亦未寢
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其岸勢犬牙差互
(2)念無與樂者
4.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5.依照示例,賞析乙文中的句子。(3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示例:正面寫了游魚,側(cè)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歡的優(yōu)美畫面卻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科目:czyw 來源:2009年山東省泰安市中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兩人耳。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陶后鮮有聞 鮮:________
②濯清漣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亭亭凈植 植:________
④相與步于庭中 步: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運用了________的表現(xiàn)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fā)了________心情。
科目:czyw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12分)
小石潭記(節(jié)選) 柳宗元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2分)
往來翕忽( )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8.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2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 懷民亦未寢
9.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分)
①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念無與為樂者:
10.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賞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示例:正面寫了游魚,側(cè)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歡的優(yōu)美畫面卻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回答1—4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庭沖,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兩人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陶后鮮有聞 鮮:_______ ②濯清漣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亭亭凈植 植:_______ ④相與步于庭中 步: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
3.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表現(xiàn)了他們處世態(tài)度有何異同?
相同:
不同:陶淵明:
周敦頤:
4.【甲】文運用了_______的表現(xiàn)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fā)了_____________心情。
科目:czyw 來源:山東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兩人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 陶后鮮有聞 鮮: ②濯清漣而不妖 濯:
② 亭亭凈植 植: ④相與步于庭中 步: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
3.甲文運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fā)了 心情。
科目:czyw 來源:山西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0.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C.水陸草木之/花。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1.解釋加點的詞。(2分)
① 陶后鮮有聞 鮮: ② 濯清漣而不妖 濯:
② 遂至承天寺 遂: ④ 相與步于庭中 步:
1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甲文運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fā)了 心情。(2分)
科目:czyw 來源:山西省2011年中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題。
小石潭記(節(jié)選) 柳宗元?。奂祝輳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垡遥菰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往來翕忽( )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P>
2.解釋下面加粗詞的意思。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
懷民亦未寢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岸勢犬牙差互:________
②念無與為樂者:________
4.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賞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示例:正面寫了游魚,側(cè)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歡的優(yōu)美畫面卻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
科目:czyw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yw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本課描寫的景物時令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課描寫的自然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課中的“斷腸人”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課在寫作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
5.第一句中三個形容詞是哪三個字?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使游子動了思鄉(xiāng)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曲中為什么要寫“小橋流水人家”這個景物?這對表達作品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課文前三句共寫了九種景物,作者是怎樣把這些景物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對《天凈沙 秋思》理解有誤的一項是(?。?/span>
A.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游子漂泊在外,深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B.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九個景物,點染悲秋,一片凄涼,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
C.這首小令的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D.這首小令中騎在一匹瘦馬上的天涯斷腸人即指詩人自己。
科目:czyw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本課描寫的景物時令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課描寫的自然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課中的“斷腸人”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課在寫作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
5.第一句中三個形容詞是哪三個字?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使游子動了思鄉(xiāng)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曲中為什么要寫“小橋流水人家”這個景物?這對表達作品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課文前三句共寫了九種景物,作者是怎樣把這些景物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對《天凈沙 秋思》理解有誤的一項是(?。?/span>
A.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游子漂泊在外,深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B.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九個景物,點染悲秋,一片凄涼,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
C.這首小令的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D.這首小令中騎在一匹瘦馬上的天涯斷腸人即指詩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