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問答題
科目:czls 來源:2012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四川雅安卷)歷史(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今年是哥倫布航海52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有人把公元1500年前后哥倫布等人的航??醋鋈蚧拈_始,為什么?(2分)
(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重大發(fā)明,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3)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影響全球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些?(2分)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解答題
今年是哥倫布航海52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有人把公元1500年前后哥倫布等人的航??醋鋈蚧拈_始,為什么?
(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重大發(fā)明,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3)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影響全球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科目:czls 來源:四川省雅安市2012年中考歷史試題 題型:045
今年是哥倫布航海52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有人把公元1500年前后哥倫布等人的航??醋鋈蚧拈_始,為什么?
(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重大發(fā)明,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3)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影響全球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科目:czls 來源:四川省中考真題 題型:問答題
科目:czls 來源:2012-2013學年廣東省汕頭市九年級上學期第二階段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馬克思說: “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fā)明?;鹚幇羊T士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制造精神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p>
材料二:“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作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外國用鴉片治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魯迅
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火藥、羅盤針、印刷術”是經(jīng)過哪條貿易要道,(1分)通過什么人傳到歐洲的?(1分)
(2)中國的三大發(fā)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fā)展,具體地說, “印刷術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分別指的是哪兩個歷史事件?(2分)它們分別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4分)
(3)從兩段材料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與外國人對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2分)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分)
科目:czls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西上饒四中九年級上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近代化也叫現(xiàn)代化,其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領域的工業(yè)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等,實現(xiàn)近(現(xiàn))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1)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技能。下面是朱旭同學根據(jù)14世紀至19世紀上半期西方世界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做的有關西方近代化歷程的示意圖,請你幫他完成。(3分)
① ;
② ;
③ 。
(2)學會表述歷史是學習歷史的一項的一項基本要求??吹较聢D你能想到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哪一事件?(1分)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一事件的歷史地位。(1分)
(3)聯(lián)系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聯(lián)系比較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向西方學習”歷程的特點和西方近代化的起步歷程特點,從中你能得出中、西方近代化的變革有什么不同嗎?(2分)
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江蘇省鹽城市市直六校2012屆九年級4月聯(lián)考歷史試題 題型:066
1896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曾寫道:同治初年(19世紀60年代初),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國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請你想一想回答:
(1)請你根據(jù)這段話,分別寫出當時中國和日本進行的向西方學習的運動名稱是什么?
(2)從俾斯麥的話里可以看出,當時中日兩國學習西方的重點有什么不同?
(3)梁啟超引用俾斯麥的話的根本意圖是什么?
(4)這兩場運動的結果如何?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后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
(1)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怎樣的偉大決策?
材料二: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1992年的一次講話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1992年前后,對內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動重心發(fā)生轉移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jīng)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shù)卣归_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今天,一個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
(3)30年來對外開放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發(fā)展歷程。請完成下表。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義 |
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 | 深圳、珠海等四個經(jīng)濟特區(qū) | ① |
② | 廣州、上海、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 | 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jīng)濟的活力 |
開辟沿海 經(jīng)濟開放區(qū) | ③ | 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
(4)通過閱讀上述材料以及對以上問題的回答,你能得到怎樣的認識?
科目:czls 來源:同步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圖表,回答:
死亡人數(shù) | 受傷人數(shù) | 經(jīng)濟損失 |
一戰(zhàn) 1000萬 | 2000萬人 | 3400多億美元 |
二戰(zhàn) 5160萬 | 1.5億人 | 9600多億美元 |
根據(jù)圖表提供的信息,結合有關歷史知識回答:
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
⑵.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有什么不同?
⑶.一戰(zhàn)后和二戰(zhàn)后確立的世界格局分別是什么?
⑷.當前,世界多極化在不斷發(fā)展,你認為中國應該怎樣才能應對這種發(fā)展趨勢?
科目:czls 來源:江蘇期中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后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
(1)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怎樣的偉大決策?(1分)
材料二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1992年的一次講話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1992年前后,對內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2分)推動重心發(fā)生轉移的關鍵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jīng)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今天,一個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
(3)30年來對外開放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發(fā)展歷程。請完成下表。(2分)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義 |
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 | 深圳、珠海等四個經(jīng)濟特區(qū) | ① |
② | 廣州、上海、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 | 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jīng)濟的活力 |
開辟沿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洲等 | 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
(4)通過閱讀上述材料以及對以上問題的回答,你能得到怎樣的認識?(2分)
科目:czls 來源:三點一測叢書八年級 歷史(上冊) 題型:06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啟超
材料二: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曾寫道:同治初年(19世紀60年代初),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國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回答梁啟超認為變法是天下的公理,那么以他為首發(fā)起了什么運動?
(2)從俾斯麥的話里可以看出,當時中日兩國學習西方的重點有什么不同?并且導致了什么不同的結果?
(3)梁啟超引用俾斯麥的話的根本意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