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2012屆江蘇省無錫一中高三年級9月期初檢測試卷(語文)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
袁隨園君墓志銘
(清)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陵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為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粵③有耆龐,才博以豐。出不可窮,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藹如其沖,其產(chǎn)越中,載官倚江,以老以終。兩世阡同,銘是幽宮?!?nbsp;
(選自《四部叢刊》本《惜抱軒文集》)
【注】:①報罷: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粵:助詞,用于句首。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覺得……與眾不同 |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顯露 |
C.其考自遠來縣治治理 |
D.從君游最久交往 |
A.①③④⑥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A.尹文端任總督時,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盡自己的能力辦事,沒有什么避忌,因此辦事沒有不成功的。 |
B.袁枚的古文、駢文,都能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寫作詩歌,更能充分發(fā)揮他的才氣。 |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比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他在江寧為官的情況,這和第一段的”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
D.袁枚剛?cè)胧送镜臅r候,曾任溧水縣令。上級考官從遠方來到溧水,懷疑袁枚年輕,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隱瞞自己的姓名到民間察訪。 |
科目:gzyw 來源:2012屆江蘇省高三年級9月期初檢測試卷(語文)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
袁隨園君墓志銘
(清)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陵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為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粵③有耆龐,才博以豐。出不可窮,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藹如其沖,其產(chǎn)越中,載官倚江,以老以終。兩世阡同,銘是幽宮?!?nbsp;
(選自《四部叢刊》本《惜抱軒文集》)
【注】:①報罷: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粵:助詞,用于句首。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覺得……與眾不同 |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顯露 |
C.其考自遠來縣治治理 |
D.從君游最久交往 |
2.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夠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出眾的一項是 ( )
①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③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
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⑤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⑥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④⑥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尹文端任總督時,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盡自己的能力辦事,沒有什么避忌,因此辦事沒有不成功的。 |
B.袁枚的古文、駢文,都能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寫作詩歌,更能充分發(fā)揮他的才氣。 |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比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他在江寧為官的情況,這和第一段的”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
D.袁枚剛?cè)胧送镜臅r候,曾任溧水縣令。上級考官從遠方來到溧水,懷疑袁枚年輕,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隱瞞自己的姓名到民間察訪。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袁隨園君墓志銘
〔清〕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櫺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選自《四部叢刊》本《惜抱軒文集》
[注釋] ①報罷:博學鴻詞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稱“報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nbsp; B.必造隨園投詩文 造:造訪
C.再起,發(fā)陜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遠來縣治 治:治理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君之少也,為學自成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B.君亦遇事盡其能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C.與人留連不倦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考乃喜,入官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寫為四組,全部能夠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
①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 ②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 ③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④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聲望,他被排擠外放做知縣,因?qū)懳闹鴷胁拍?,始終不愿升遷,剛四十歲,就斷絕了做官的念頭,盡自己的才學創(chuàng)作詩歌。
B.“皆能自發(fā)其思”是說袁枚散文、駢文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說他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廣泛重視。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在江寧的為官情況,這和第一段“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D.文章寫袁枚的父親匿名到民間察訪兒子為官的情況,可見出袁枚父親正直的品格和愛護兒子的心情,也側(cè)面突出了袁枚有為官的才能。
(8分)
(1)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3分)
譯文:
②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2分)
譯文:
(2) 用斜線“/”給下段文言文斷句(3分)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科目:gzyw 來源:浙江省學軍中學2008屆高三第一次月考語文卷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袁隨園君墓志銘
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馀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注】①報罷:科舉落第。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園江寧西城居之 作:修建
B.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 異:覺得……與眾不同
C.事無不舉矣 舉:提出
D.極山林之樂 極:盡情享受
2.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夠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出眾的一項是
①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時舉二百馀人,惟君最少
③至欞檻器具,皆精好 ④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⑤皆知貴重之 ⑥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聲望,但被排擠外放做知縣,于是寫文章顯示其才能,而不愿升遷;剛四十歲,就斷絕了做官的念頭,盡自己的才能創(chuàng)作詩歌。
B.“皆能自發(fā)其思”是說袁枚的散文、駢文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說他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廣泛重視。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比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他在江寧為官的情況,這和第一段的“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D.文章寫袁枚的父親匿名到民間察訪兒子為官的情況,可見出袁枚父親正直的品格和愛護兒子的心情,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袁枚有為官的才能。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 (2)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 (3)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崎,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后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櫺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予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玻牍偕?。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拊。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
——節(jié)選自姚鼐《惜抱軒文集》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p>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 擯:排擠
C.見人善,稱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跡 跡:事跡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皆以貧游幕四方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C.所以待賓客者甚盛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1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 )
①巡撫金公拱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其瑰奇幽邀,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③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④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⑤上白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⑥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組是 ( )
A.年輕時,袁枚趕上了朝廷的博學鴻詞科考,并且考取了進士,在當時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齡最小。
B.袁枚剛開始時擔任溧水縣令,接著調(diào)任江寧知縣,不久辭官回家;后來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陜西,但因父親去世而返回,從此一直居住在江寧。
C.袁枚在官場上有名望政績,在溧水做縣令時,他的父親擔心他年少無知,曾到民間暗訪,老百姓都認為他是個好官。
D.因為袁枚與姚鼐的先輩有交誼,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寧與袁枚來往的時間最長,所以袁枚去世,姚鼐為他寫下了這篇銘文。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袁隨園君墓志銘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4],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7],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馀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1.下列各組中,加點字含義不同的一組是
A.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 事無不舉矣
B.祖諱笱,考諱濱 其考自遠來縣治
C.甫及陜,遭父喪歸 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
D.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 必造隨園投詩文
2.下列各組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皆以貧游幕四方 試以銅鼓賦
B.考乃喜,人官舍 乃大好官也
C.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
D.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 見人善,稱之不容口
3.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巡撫金公斂一見異之 B.以自喜其意
C.皆知貴重之 D.試匿名訪諸野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記述清朝文學家袁枚的才學、品德及政績。行文中雖有作者對墓主敬仰之情的流露,但全文基本上保持著史傳文字的客觀冷靜風格。
B.袁枚雖然仕宦不顯,但政績不俗。作者對其政績的記述既有簡筆點染,也有工筆細描,是全文寫作的著力之處。
C.文章首段不避繁瑣,列述袁枚被舉應博學鴻詞科試、中順天鄉(xiāng)試、成進士,主要用意 在于借其科舉表現(xiàn)側(cè)面襯托袁枚的才具不凡。
D.受傳統(tǒng)科舉仕宦思想影響,作者和當時的人都為袁枚身兼德才而仕途不進這一事實表示遺憾,甚至為袁枚抱屈。但從今天看來,這未始不是成就袁枚文學地位的幸事。
5.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1)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
(2)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曹彬,字國華,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及長,氣質(zhì)淳厚。周太祖貴妃張氏,彬從母也。周祖受禪,召彬歸京師。彬執(zhí)禮益恭,公府燕集,端簡終日,未嘗旁視。仁鎬謂從事曰:“老夫自謂夙夜匪懈,及見監(jiān)軍矜嚴,始覺己之散率也。”
顯德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shù)四,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世宗強還之,彬始拜賜,悉以分遺親舊而不留一錢。出為晉州兵馬都監(jiān)。一日,與主帥暨賓從環(huán)坐于野,會鄰道守將走價①馳書來詣,使者素不識彬,潛問人曰:“孰為曹監(jiān)軍?”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為紿己,笑曰:“豈有國戚近臣,而衣弋綈袍、坐素胡床者乎?”審視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亂。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圖書、衣衾而已。七年,將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鉉奉表詣闕,乞緩師,上不之省。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諭之曰:“事勢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歸命,策之上也?!背谴箍?,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备睅浥嗣李A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奔斑€,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待之?!奔嚷劥苏Z,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蔽磶?,拜樞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嘗忤旨,亦未嘗言人過失。伐二國,秋毫無所取。位兼將相,不以等威自異。遇士夫于途,必引車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見。居官奉入給宗族,無余積。平蜀回,太祖從容問官吏善否,對曰:“軍政之外,非臣所聞也。”固問之,唯薦隨軍轉(zhuǎn)運使沈倫廉謹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聞此人新娶婦,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緩其事,然法亦未嘗屈焉?!?
注釋:①價:jiè 傳送書信物件或傳達事情的人。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府燕集,端簡終日。 燕:燕子,名詞作狀語
B.受而籍之以歸。 籍:登記
C.而衣弋綈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 愈:痊愈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 作《師說》以貽之。
B.而衣弋綈袍、坐素胡床者乎。 /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D.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9.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點的一項是( )
①彬始拜賜,悉以分遺親舊而不留一錢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③在朝廷未嘗忤旨,亦未嘗言人過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車避之。
⑤伐二國,秋毫無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 ② ⑤ B.① ③ ⑥ C.③ ④ ⑥ D.② ④ ⑤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彬在“抓周”儀式時就表現(xiàn)不同一般。他雖與周太祖有親戚關(guān)系,長大后仍然嚴格遵守禮節(jié)法度,就連自認為表現(xiàn)很不錯的仁鎬也自愧不如,這里運用了襯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寫了兩件事情,刻劃曹彬廉潔的性格特點:一是出使吳越期間,拒絕接受禮物,這是側(cè)面描寫;二是外任晉州兵馬都監(jiān)時,由于他穿著樸素,鄰道守將派來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國戚重臣竟然如此儉樸,這是正面描寫。
C.平定蜀亂時曹彬不貪婪。討伐江南李煜時曹彬以慈悲為懷,“稱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做宰相”一事,刻劃了他謙敬、豁達的性格特點。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同時也概述了好幾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內(nèi)容,進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點。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崎,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后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櫺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予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拊。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
——節(jié)選自姚鼐《惜抱軒文集》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p>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 擯:排擠
C.見人善,稱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跡 跡:事跡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皆以貧游幕四方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C.所以待賓客者甚盛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1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 )
①巡撫金公拱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其瑰奇幽邀,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③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④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⑤上白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⑥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組是 ( )
A.年輕時,袁枚趕上了朝廷的博學鴻詞科考,并且考取了進士,在當時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齡最小。
B.袁枚剛開始時擔任溧水縣令,接著調(diào)任江寧知縣,不久辭官回家;后來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陜西,但因父親去世而返回,從此一直居住在江寧。
C.袁枚在官場上有名望政績,在溧水做縣令時,他的父親擔心他年少無知,曾到民間暗訪,老百姓都認為他是個好官。
D.因為袁枚與姚鼐的先輩有交誼,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寧與袁枚來往的時間最長,所以袁枚去世,姚鼐為他寫下了這篇銘文。
科目:gzyw 來源:江蘇省無錫一中2012屆高三9月初檢測試題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袁隨園君墓志銘
〔清〕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櫺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u>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選自《四部叢刊》本《惜抱軒文集》
[注釋] ①報罷:博學鴻詞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稱“報罷”。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nbsp;
B.必造隨園投詩文 造:造訪
C.再起,發(fā)陜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遠來縣治 治:治理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寫為四組,全部能夠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 )
①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
②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
③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聲望,他被排擠外放做知縣,因?qū)懳闹鴷胁拍埽冀K不愿升
遷,剛四十歲,就斷絕了做官的念頭,盡自己的才學創(chuàng)作詩歌。
B.“皆能自發(fā)其思”是說袁枚散文、駢文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說他通曉
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廣泛重視。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在江寧的為官情況,這和第一段“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D.文章寫袁枚的父親匿名到民間察訪兒子為官的情況,可見出袁枚父親正直的品格和
愛護兒子的心情,也側(cè)面突出了袁枚有為官的才能。
4.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
譯文:
②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譯文: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崎,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后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櫺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予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拊。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
——節(jié)選自姚鼐《惜抱軒文集》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p>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 擯:排擠
C.見人善,稱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跡 跡:事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皆以貧游幕四方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C.所以待賓客者甚盛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 )
①巡撫金公拱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其瑰奇幽邀,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③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④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⑤上白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
⑥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組是 ( )
A.年輕時,袁枚趕上了朝廷的博學鴻詞科考,并且考取了進士,在當時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齡最小。
B.袁枚剛開始時擔任溧水縣令,接著調(diào)任江寧知縣,不久辭官回家;后來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陜西,但因父親去世而返回,從此一直居住在江寧。
C.袁枚在官場上有名望政績,在溧水做縣令時,他的父親擔心他年少無知,曾到民間暗訪,老百姓都認為他是個好官。
D.因為袁枚與姚鼐的先輩有交誼,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寧與袁枚來往的時間最長,所以袁枚去世,姚鼐為他寫下了這篇銘文。
5.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
(2)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袁隨園君墓志銘
〔清〕姚鼐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①,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u>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選自《四部叢刊》本《惜抱軒文集》
[注釋] ①報罷:博學鴻詞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稱“報罷”。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必造隨園投詩文 造:造訪
B.與人留連不倦 與:結(jié)交
C.再起,發(fā)陜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遠來縣治 治:治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考乃喜,入官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B.君亦遇事盡其能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C.蓋未有及君也 蓋亦反其本矣
D.君之少也,為學自成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3.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聲望,他被排擠外放做知縣,因?qū)懳闹鴷@示其才能,而不愿升遷,剛四十歲,就斷絕了做官的念頭,盡自己的才學創(chuàng)作詩歌。
B.“皆能自發(fā)其思”是說袁枚散文、駢文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說他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廣泛重視。
C.文章注意前后照應,如第四段“在江寧嘗朝治事……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寫在江寧的為官情況,這和第一段“調(diào)江寧知縣”相呼應。
D.文章寫袁枚的父親匿名到民間察訪兒子為官的情況,可見出袁枚父親正直的品格和愛護兒子的心情,也側(cè)面突出了袁枚有為官的才能。
4.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譯文:
②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
譯文:
③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譯文:
科目:gzyw 來源:2007-2008年學軍中學高三語文第一次月考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江蘇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廣東省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崎,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跳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令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后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fā)江南為知縣,最后調(diào)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fā)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 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fā)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檑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
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丈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西世謂百金年全,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予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
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玻牍偕?。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拊。
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節(jié)選自姚鼐《惜抱軒文集》)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省叔父于巡撫幕中 ?。禾酵?nbsp;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 擯:排擠
C.見人善,稱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跡 跡:事跡
2.下列各紐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皆以貧游幕四方若亡鄭而有蔬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著才矣,而仕卒不進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C.所以待賓客者甚盛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袁枚文學才能的一組是
①巡撫金公拱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②其瑰奇幽邀,一發(fā)于文章,以白喜其
⑧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④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fā)其思,通乎古法 ⑤上白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⑥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⑧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組是
A.年輕時,袁枚趕上了朝廷的博學鴻詞科開考,并且考取了進士,在當時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齡最小。
B.袁枚剛開始時擔任溧水縣令,接著調(diào)任江寧知縣,不久辭官回家;后來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陜西,但因父親去世而返回,從此一直居住在江寧。
C.袁枚在官場上有名望政績,在溧水做縣令時,他的父親擔心他年少無知,曾到民間暗
訪,老百姓都認為他是個好官。
D.因為袁枚與姚鼐的先輩有交誼,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寧與袁枚來往的時間最長,所以袁枚去世,姚鼐為他寫下了這篇銘文。
科目:gzyw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山東省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山東省濰坊市三縣市2012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阿尼哥,尼波羅國人也,其國人稱之曰八魯布。幼敏悟異凡兒,稍長,誦習佛書,期年能曉其義。同學有為繪畫妝塑業(yè)者,讀《尺寸經(jīng)》,阿尼哥一聞,即能記。長善畫塑,及鑄金為像。中統(tǒng)元年,命帝師八合斯巴建黃金塔于吐蕃,尼波羅國選匠百人往成之,得八十人,求部送之人未得。阿尼哥年十七,請行,眾以其幼,難之。對曰:“年幼心不幼也。”乃遣之。帝師一見奇之,命監(jiān)其役。明年,塔成,請歸,帝師勉以入朝,乃祝發(fā)受具為弟子,從帝師入見。帝視之久,問曰:“汝來大國,得無懼乎?”對曰:“圣人子育萬方,子至父前,何懼之有。”又問:“汝來何為?”對曰:“臣家西域,奉命造塔吐蕃,二載而成。見彼土兵難,民不堪命,愿陛下安輯之,不遠萬里,為生靈而來耳?!庇謫枺骸叭旰嗡埽俊睂υ唬骸俺家孕臑閹?,頗知畫塑鑄金之藝?!钡勖∶魈冕樉你~像示之曰:“此宣撫王楫使宋時所進,歲久闕壞,無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對曰:“臣雖未嘗為此,請試之?!敝猎?,新像成,關(guān)鬲脈絡皆備,金工嘆其天巧,莫不愧服。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為七寶鑌鐵法輪,車駕行幸,用以前導。原廟列圣御容,織錦為之,圖畫弗及也。至元十年,始授人匠總管,銀章虎符。十五年,有詔返初服,授光祿大夫,大司徒,領(lǐng)將作院事,寵遇賞賜,無與為比。卒,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涼國公、上柱國,謚敏慧。
有劉元者,嘗從阿尼哥學西天梵相,亦稱絕藝。元字秉元,薊之寶坻人。始為黃冠,師事青州把道錄,傳其藝非一。至元中,凡兩都名剎,塑土、范金、搏換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稱之。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識者以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兩賜宮女為妻命以官長其屬行幸必從。仁宗嘗敕元非有旨不許為人造他神像。后大都南城作東岳廟,元為造仁圣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臣像,乃若憂深思遠者。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秘書圖畫,見唐魏征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為相臣者?!?u>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士大夫觀者,咸嘆異焉。其所為西番佛像多秘,人罕得見者。元官為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卿,以壽終。搏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成像云。
下面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新像成,關(guān)鬲脈絡皆備脈絡:條理或頭緒
B.車駕行幸,用以前導。幸:榮幸
C.見彼土兵難,民不堪命堪:忍受
D.已而去其土去:離開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眾以其幼,難之。②皆以美于徐公。
B.①同學有為繪畫妝塑業(yè)者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C.①久之,未措手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D.①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成像云。②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組是()
A.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識者/以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兩賜宮女/為妻命/以官長其屬行幸/必從
B.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識者/以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兩賜宮女為妻命/以官長其屬/行幸必從
C.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識者以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兩賜宮女為妻/命以官長其屬/行幸必從
D.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識者以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兩賜宮女/為妻命以官長/其屬行幸必從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圣人子育萬方,子至父前,何懼之有。
(2)歲久闕壞,無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
(3)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士大夫觀者,咸嘆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