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精英家教網(wǎng) > 試題搜索列表 >口算大通關(guān)三年級上冊

          口算大通關(guān)三年級上冊答案解析

          科目:gzls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羅斯福)發(fā)布農(nóng)業(yè)調(diào)整法,強制農(nóng)民減少耕地面積和牲畜繁殖,以提高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解決農(nóng)副產(chǎn)品過剩問題。國家對縮減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進行補貼。后來政府還對各州、各區(qū)甚至很多大農(nóng)場規(guī)定農(nóng)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定額,對超過國家規(guī)定生產(chǎn)定額的產(chǎn)品課以重稅。

          引自《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現(xiàn)代分冊》

          材料二、(新政)所謂“新”,指的是(美國)拋棄了自1776年以來所確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競爭和通過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本身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基本原則,實現(xiàn)國家對經(jīng)濟生活的全面干預(yù)和調(diào)節(jié)。

          引自《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現(xiàn)代分冊》

          材料三、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chǎn)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nóng)國家里按共產(chǎn)主義原則來調(diào)整國家的生產(chǎn)和產(chǎn)品分配?,F(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引自《列寧選集》卷四

          材料四、“在一個小農(nóng)生產(chǎn)者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nóng)業(yè)雇傭工人占大多數(shù)的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褪菍崿F(xiàn)自己專政的或者說掌握國家政權(quán)的無產(chǎn)階級和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之間達成妥協(xié),……只有同農(nóng)民妥協(xié),才能拯救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p>

          引自列寧《關(guān)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

          材料五、糧食稅自然是意味著農(nóng)民在納稅后有支配余糧的自由……余糧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著資本主義的自由發(fā)展……在一個遭受極度破壞和落后的小農(nóng)國家里,受無產(chǎn)階級國家監(jiān)督與調(diào)節(jié)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僅有益,而且必要,因為它能立刻促進農(nóng)業(yè)的高漲。      引自《列寧選集》卷四

          材料六、.鄧小平在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中講: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qū)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的身邊、在小地區(qū)和小范圍內(nèi)實行資本主義。       引自《鄧小平文選》

          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歸納羅斯福新政在農(nóng)業(yè)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說明其目的。

          (2)結(jié)合材料二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zhì)。

          (3)材料三中列寧的初衷與現(xiàn)實為什么會發(fā)生矛盾?

          (4)根據(jù)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說明列寧政府“同農(nóng)民妥協(xié)”的表現(xiàn),并分析指出“妥協(xié)”的實質(zhì)和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五相比,在農(nóng)業(yè)政策上它們之間有何異同?

          (6)通過材料六,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國家的經(jīng)濟政策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來源:2016屆山東臨沂九年級上期階段性抽測歷史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并完成相關(guān)問題

          材料一 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公民大會,決定內(nèi)政、外交、和平、戰(zhàn)爭等重大問題,他們在行政、司法機構(gòu)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1)材料二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誰當政時期?這一時期的雅典有何特點?

          材料二 1776年1月,潘恩出版了一本富有鼓動性的小冊子《常識》?!冻WR》在殖民地各地廣為傳閱,它大大有助于大會在1776年7月4日做出接受《獨立宣言》的決定。一旦軍事行動全面展開后,法國對革命者的援助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三所述的是美國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接受《獨立宣言》的決定”標志著什么?這一決定是在什么時候得以完全實現(xiàn)的?《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有何歷史意義?

          材料三 1787年,美國制定了一部憲法,這部憲法規(guī)定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quán),如征稅、征兵、發(fā)行紙幣、對外宣戰(zhàn)等,鞏固了國家政權(quán)。它還根據(jù)三權(quán)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quán)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tǒng)執(zhí)掌。

          材料四 各州選舉人應(yīng)具有該州眾議員之選舉人所需之資格?!娮h院議員人數(shù)及直接稅額應(yīng)按合眾國所需各州人數(shù)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項人口數(shù)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須服役數(shù)年之人,但未被課稅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

          (3)對比材料四五,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1787年憲法比《獨立宣言》有何進步性?又有何保守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來源: 題型:材料題

          18.閱讀下列材料并完成相關(guān)問題
              材料一   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公民大會,決定內(nèi)政、外交、和平、戰(zhàn)爭等重大問題,他們在行政、司法機構(gòu)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1)材料二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誰當政時期?這一時期的雅典有何特點?
              材料二   1776年1月,潘恩出版了一本富有鼓動性的小冊子《常識》.《常識》在殖民地各地廣為傳閱,它大大有助于大會在1776年7月4日做出接受《獨立宣言》的決定。一旦軍事行動全面展開后,法國對革命者的援助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三所述的是美國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接受《獨立宣言》的決定”標志著什么?這一決定是在什么時候得以完全實現(xiàn)的?《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有何歷史意義?
          材料三   1787年,美國制定了一部憲法,這部憲法規(guī)定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quán),如征稅、征兵、發(fā)行紙幣、對外宣戰(zhàn)等,鞏固了國家政權(quán)。它還根據(jù)三權(quán)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quán)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tǒng)執(zhí)掌。
          材料四   各州選舉人應(yīng)具有該州眾議員之選舉人所需之資格?!娮h院議員人數(shù)及直接稅額應(yīng)按合眾國所需各州人數(shù)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項人口數(shù)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須服役數(shù)年之人,但未被課稅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
          (3)對比材料四五,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1787年憲法比《獨立宣言》有何進步性?又有何保守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懷念于北山先生
          莫礪鋒    ①于北山先生出生于河北霸縣的一個農(nóng)家,幼年就讀私塾,抗戰(zhàn)時投筆從戎。1950年起先后在南京市第九中學、南京市教師進修學院和南京師范專科學校任教。盡管課務(wù)繁重,生活艱辛,但他始終堅持從事著述。請看他在兒子心中留下的背影:“居所并不寬敞,書房與臥室連為一體,夜半醒來,總見家君伏案寫作之鐵鑄身影,總見家君以微笑回答我與家母的勸語。”就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里,于先生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從事《陸游年譜》的撰寫。
              ②《陸游年譜》剛剛定稿,于先生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楊萬里年譜》《范成大年譜》的撰寫和修訂。沒想到一場浩劫突然降臨,他在紅衛(wèi)兵的關(guān)押下失去自由,家里也屢遭抄掠。要是《楊萬里年譜》的書稿被紅衛(wèi)兵發(fā)現(xiàn),肯定會被焚為灰燼,還會成為于先生“宣揚封建文化”的又一條罪證。這部長達50萬字,裝訂成10冊的原稿得以奇跡般地保存下來,完全是于先生夫人馬熙惠女士的功勞。對此,于先生在《楊萬里年譜》的后記中有深情的回憶:“那時,熙惠在家,老病纏綿,只身苦撐災(zāi)難。在日日夜夜擔心我的生死問題之外,同時暗下決心,保護這部書稿,不忍輕易地讓它化為劫灰。因為她深深知道,我為它經(jīng)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幾年如一日的精神消耗,心血凝聚,是得來不易的。幾經(jīng)考慮,索性把它投擲于走廊上煤爐旁邊的火具筐內(nèi),覆以破紙雜物,與竹頭木屑為伍。幾年中,‘造反派’常是不速之客,但貪婪攫取的目光,卻從來不屑掃射這個破筐。就這樣,這部書稿才幸逃恢恢劫網(wǎng),成了我僅存的青氈故物?!?br />    ③1978年,于先生調(diào)入淮陰師專中文科,總算恢復(fù)了與古典文學相關(guān)的工作崗位。此時大地回春,萬象復(fù)原,從事學術(shù)研究不再是一項罪行了。于先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重新開始著述,他贈給本校同仁周本淳教授的詩中有句云“天祿陳編資校理,喜看奮筆答明時”,表明要與后者以此共勉。于先生恢復(fù)了橫遭壓抑十余年的熱情和勤奮,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爭分奪秒地對三種年譜進行大幅度的增補、訂正。例如早已出版并廣受好評的《陸游年譜》,他重寫、改寫的按語竟多達400余條,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稐钊f里年譜》的原稿在家中擱置多年,字跡已有些模糊不清,就在增補的同時重新謄錄。
              ④予生也晚,從未見過于北山先生?!队诒鄙侥曜V著作三種》三冊書的封二勒口都印著他的半身小照,紅彤彤的臉膛,結(jié)實的身板,頗像一位老農(nóng)。其面部神情也頗似老農(nóng),憨厚、和藹地微笑著,但掩不住歲月風霜的痕跡。于先生自稱“幽燕之士鈍如槌”,自屬謙詞,但也堪稱夫子自道。在我看來,“鈍如槌”意味著魯鈍、質(zhì)樸,也意味著誠實、堅強。惟其“鈍如槌”,于先生從事著述絕無功利目的,而是發(fā)于對學術(shù)的衷心熱愛,否則的話,在那個“白專道路”成為畏途的時代,身為中學教師的他何必要冒著風險自討苦吃?惟其“鈍如槌”,于先生治學時絕不投機取巧,而是扎扎實實地下笨功夫,否則的話,三部書稿何以耗費三十多年的心血?惟其“鈍如槌”,于先生下筆時絕無嘩眾取寵之心,而是實事求是地撰寫古代詩人的“實錄”,否則的話,以先生掌握材料之富,理解文本之透,為何不像時人這般寫出一堆“宏論巨著”?惟其“鈍如槌”,于先生將曾獲前輩學者羅根澤、汪辟疆先生指導(dǎo)之事在后記中鄭重道出,否則的話,三書出版時兩位前輩早已作古,當年請益之事,除于先生本人外又有何人知曉?……《于北山年譜著作三種》合在一起,厚約三寸這與時下某些動輒“著作等身”的學者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于北山先生生前從未獲得任何“項目”的支持,也未獲得任何級別的獎勵,這與時下某些項目無數(shù)、獲獎頻頻的學者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真正推動學術(shù)前進的卻是前者而決非后者。興念及此,我凝視著于北山先生的小照,崇敬之意從內(nèi)心深處油然而起。       
          (有刪改)(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囊豁検荂
          A.作者選取了于先生在南京任教期間仍堅持從事著述的經(jīng)歷,通過寫家人反對他熬夜兼職,更加突出了于先生“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B、余先生家被紅衛(wèi)兵抄掠時,馬熙惠女士想方設(shè)法保護《楊萬里年譜》的書稿,是因為書稿若被發(fā)現(xiàn),將會成為于先生“宣揚封建文化”的罪證。
          C、“天祿陳編資校理,喜看奮筆答明時”表現(xiàn)了于先生看到祖國重回政治清明時的欣喜,希望與同行共勉,用學術(shù)研究成果為古典文學事業(yè)做出貢獻。
          D、本文運用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對比、排比等藝術(shù)手法,從正面和側(cè)面表現(xiàn)了于北山先生對學術(shù)的堅持和偉大的人格。
          (2)于北山先生一生對學術(shù)都充滿了熱情和堅持,請聯(lián)系①-③段的內(nèi)容簡要說明表現(xiàn)在哪里。
          (3)作者認為“真正推動學術(shù)前進的卻是前者而決非后者”,請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談?wù)勀愕膶@一觀點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煙雨古隆中(有刪節(jié))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鄉(xiāng)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歷經(jīng)千百年后,依然牽引著無數(shù)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煙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賢遺跡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吟誦著羅貫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詩句,我雖然無法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贊嘆留給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國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載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顧堂、草廬亭、小虹橋、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遺跡的,就數(shù)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幾處了。

            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三顧茅廬的佳話,《隆中對》的大氣磅礴,對時局鞭辟入里的條分縷析,不需實物的承載,也將流傳千古。

            十年風華,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諸葛亮來說,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誦《梁父》,在此觀星賞月,在此韜光養(yǎng)晦,在此積累無邊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千古絕唱。

            ……

            與我同行的臥龍鎮(zhèn)曾繁海先生,介紹了他所搜集到的和從史書上獲得的許多有關(guān)諸葛亮的傳說。據(jù)他介紹,諸葛亮27歲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隱居隆中,這10年間,憑藉襄陽這塊要沖之地,他躬耕苦讀,尋師覓友,鑒古觀今,洞察時政,集百家之優(yōu)長,釀自家之灼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智才。

            他還說,諸葛亮之妻黃月英并非有些史書上所說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為避官宦子弟重貌輕才上門糾纏而取名“丑女”。黃氏天性聰敏,她自制的木馬、木兔、木人,引來四鄰嘖嘖稱奇。諸葛亮日后征戰(zhàn)沙場所使用的木牛流馬,八卦陣,都是從夫人年幼時擺弄的物件中受到啟發(fā)的。

            在隆中時,諸葛亮還依據(jù)黃氏的發(fā)明,制作了獨輪車,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將制作技藝傳授給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棄對民生的關(guān)注,并且將智慧毫不吝嗇地傳授給黎民百姓。

            ……

            佇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的氤氳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流連于古隆中,似乎讓人領(lǐng)略到了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諦。

            車出隆中兩三里,便到了臥龍鎮(zhèn),臥龍鎮(zhèn)因諸葛先生號稱臥龍而得名。漫步臥龍鎮(zhèn)街頭,思緒無拘無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智慧與風流。如今的臥龍,兩條省道與荊襄高速穿鎮(zhèn)而過,毗鄰的漢江,舟楫通暢,一派東連西接四通八達的大家氣象。在臥龍鎮(zhèn)采訪,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們,追求智慧,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熱切與努力。就說普通的山藥,農(nóng)民們采用自己發(fā)明的懸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長到10多斤,比傳統(tǒng)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鮮美可口,臥龍人將此注冊為“茅廬”牌,產(chǎn)品遠銷全國各地。憑著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們爭取到了省種子集團公司萬畝油菜與玉米水稻育種基地的種植權(quán),收入比傳統(tǒng)的種植翻了3番。如今國家有關(guān)部門正在臥龍鎮(zhèn)考察,準備籌建國家級的育種基地。

            臥龍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著智慧,孕育著無限生機。正在招商開發(fā)的木牛山風景區(qū),臥龍溶洞群,回龍湖風景區(qū),鶴子川觀光農(nóng)業(yè)開發(fā)帶,無不滲透著現(xiàn)代人的精明與才智。

          離開臥龍時,仍是“騰雨似涌煙,密雨如散絲”,一派迷蒙。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智慧;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感悟。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     

          《人民日報》 (2006-06-03 第8版)

          1.文章第二段說“我穿行于留下先賢遺跡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結(jié)合全文說說,這里留下了哪些“先賢遺跡”?為什么說這里“再平常不過”?(4分)

          答:                                                                       

                                                                                         

          2.文章說:“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苯Y(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4分)

          答:                                                                         

                                                                                         

          3.文章結(jié)尾說:“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奔热皇恰安孪搿?,為何又說“一定”?根據(jù)文章,談?wù)勀愕恼J識。(6分)

          答:                                                                         

                                                                                         

          4.聯(lián)系本文,并結(jié)合學過的知識,談炎你對諸葛亮的認識與評價。(6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江西省崇義中學2007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題。

          煙雨古隆中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鄉(xiāng)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歷經(jīng)千百年后,依然牽引著無數(shù)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煙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賢遺跡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吟誦著羅貫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詩句,我雖然無法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贊嘆留給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國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載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顧堂、草廬亭、小虹橋、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遺跡的,就數(shù)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幾處了。

            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三顧茅廬的佳話,《隆中對》的大氣磅礴,對時局鞭辟入里的條分縷析,不需實物的承載,也將流傳千古。

            十年風華,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諸葛亮來說,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誦《梁父》,在此觀星賞月,在此韜光養(yǎng)晦,在此積累無邊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千古絕唱。

            一位心懷社稷,而又腳踏實地的先賢,在未出茅廬之時,積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在隆中二十畝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與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長嘯,他在棋盤石前與忘年交黃承彥對弈,他在觀星臺細察日月星辰的細微變化,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后在風云際會中,運籌帷幄、呼風喚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與我同行的臥龍鎮(zhèn)曾繁海先生,介紹了他所搜集到的和從史書上獲得的許多有關(guān)諸葛亮的傳說。據(jù)他介紹,諸葛亮27歲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隱居隆中,這10年間,憑藉襄陽這塊要沖之地,他躬耕苦讀,尋師覓友,鑒古觀今,洞察時政,集百家之優(yōu)長,釀自家之灼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智才。

            他還說,諸葛亮之妻黃月英并非有些史書上所說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為避官宦子弟重貌輕才上門糾纏而取名“丑女”。黃氏天性聰敏,她自制的木馬、木兔、木人,引來四鄰嘖嘖稱奇。諸葛亮日后征戰(zhàn)沙場所使用的木牛流馬,八卦陣,都是從夫人年幼時擺弄的物件中受到啟發(fā)的。

            在隆中時,諸葛亮還依據(jù)黃氏的發(fā)明,制作了獨輪車,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將制作技藝傳授給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棄對民生的關(guān)注,并且將智慧毫不吝嗇地傳授給黎民百姓。

            諸葛亮在隆中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來草廬做客或路過之人都可以一飽口福,但西瓜子必須留下來。他曾親書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惫献邮且詡鋪砟暝俜N和送予鄉(xiāng)鄰。直至現(xiàn)在,臥龍鎮(zhèn)一帶的西瓜一直俏銷,可能也與先賢遺風有關(guān)。還有,鄉(xiāng)鄰如見諸葛亮出門時,毛驢后面掛著傘,知道今天必定有雨。智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間。

            佇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的氤氳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流連于古隆中,似乎讓人領(lǐng)略到了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諦。

            車出隆中兩三里,便到了臥龍鎮(zhèn),臥龍鎮(zhèn)因諸葛先生號稱臥龍而得名。漫步臥龍鎮(zhèn)街頭,思緒無拘無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智慧與風流。如今的臥龍,兩條省道與荊襄高速穿鎮(zhèn)而過,毗鄰的漢江,舟楫通暢,一派東連西接四通八達的大家氣象。在臥龍鎮(zhèn)采訪,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們,追求智慧,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熱切與努力。就說普通的山藥,農(nóng)民們采用自己發(fā)明的懸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長到10多斤,比傳統(tǒng)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鮮美可口,臥龍人將此注冊為“茅廬”牌,產(chǎn)品遠銷全國各地。憑著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們爭取到了省種子集團公司萬畝油菜與玉米水稻育種基地的種植權(quán),收入比傳統(tǒng)的種植翻了3番。如今國家有關(guān)部門正在臥龍鎮(zhèn)考察,準備籌建國家級的育種基地。

            臥龍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著智慧,孕育著無限生機。正在招商開發(fā)的木牛山風景區(qū),臥龍溶洞群,回龍湖風景區(qū),鶴子川觀光農(nóng)業(yè)開發(fā)帶,無不滲透著現(xiàn)代人的精明與才智。

            離開臥龍時,仍是“騰雨似涌煙,密雨如散絲”,一派迷蒙。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智慧;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感悟。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人民日報》(2006-06-03第8版)

          (1)

          文章第二段說“我穿行于留下先賢遺跡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結(jié)合全文說說,這里留下了哪些“先賢遺跡”?為什么說這里“再平常不過”?(4分)

          (2)

          文章說:“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苯Y(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5分)

          (3)

          文章結(jié)尾說:“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奔热皇恰安孪搿保瑸楹斡终f“一定”?根據(jù)文章,談?wù)勀愕恼J識。(4分)

          (4)

          聯(lián)系本文,并結(jié)合學過的知識,談炎你對諸葛亮的認識與評價。80字以上。(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山東省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義田記
          錢公輔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威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旅,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标套訛榻?。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于平仲,其規(guī)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其世云。(選自《古文觀止》,中華書局1959年版)
            【注】①瘠:通“胔”,尸骨。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賬冊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達到
          C.以晏子之觴而桓子——觴:酒杯
          D.世之三公位——都:處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其所入,給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B.承其志,如公存也/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C.母之族,無不足衣食者/猶致思天文陰陽歷算
          D.親親仁民/涂有餓莩不知發(fā)
          3.下列用“/”給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A.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B.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C.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D.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4.下列各句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寫范仲淹置辦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養(yǎng)濟之法很是明細,從中可窺范公的仁心。
          B.補寫范仲淹參政而“位充祿厚”,才實現(xiàn)義田壯舉,意在說明范公用俸祿購田的無私。
          C.作者用孟子“親親而仁民”的話凸顯晏子的克己好仁,認為范仲淹的義舉與之相接近。
          D.將范仲淹救濟親族士人的行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見范公“后樂”的美德。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義田記

          錢公輔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标套尤眨骸白猿贾F,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仁民,仁民而愛物?!标套訛榻?。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于平仲,其規(guī)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其世云。

          (選自《古文觀止》,中華書局1515年版)

            【注】①瘠:通“胔”,尸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       計:賬冊

            B.而力未者二十年           逮:達到

            C.以晏子之觴而桓子           觴:酒杯

            D.世之三公位       都:處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其所入,給其所聚        B.承其志,如公存也

              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C.母之族,無不足衣食者      D.親親仁民

          猶致思天文陰陽歷算           涂有餓莩不知發(fā)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A.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B.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C.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D.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4.下列各句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寫范仲淹置辦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養(yǎng)濟之法很是明細,從中可窺范公的仁心。B.補寫范仲淹參政而“位充祿厚”,才實現(xiàn)義田壯舉,意在說明范公用俸祿購田的無私。

            C.作者用孟子“親親而仁民”的話凸顯晏子的克己好仁,認為范仲淹的義舉與之相接近。

            D.將范仲淹救濟親族士人的行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見范公“后樂”的美德。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

            譯文:                                

            ⑵ 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

            譯文:                               

          ⑶ 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通鑒》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9.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xiàn)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6 分)

                                                                                        

          20. 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wù)勊谖闹械暮x;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4分)

                                                                                         

          21.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河南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所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等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便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他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陳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下面是對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翔實地記錄了陳寅恪先生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學情況,以時間為順序,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
          B、文章刻畫人物形象時融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同時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深刻鮮明。
          C、文章寫作者與陳寅恪先生夫婦告別時的情景,看似平實,實則感情真摯,表現(xiàn)了作者對陳先生離開北大的無限惋惜之情。
          D、文章寫作者給陳寅恪先生讀《通鑒》,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不厭其煩地寫陳先生的嚴格要求,意在表明陳先生治學的嚴謹。
          E、陳寅恪先生的詩句“繁枝雖好近殘春”,感嘆時局雖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達了自己抓緊時間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陳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zhì)。請聯(lián)系全文,分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句,試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話“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甭?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6.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通鑒》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xiàn)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
          (2)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wù)勊谖闹械暮x;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
          (3)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xiàn)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

          2.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并舉例說明。

          3.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wù)勊谖闹械暮x;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9.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xiàn)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6 分)

           

          20.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并舉例說明。(5分)

           

          21.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wù)勊谖闹械暮x;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廣東省珠海二中2008-2009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來訪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xiàn)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wù)勊谖闹械暮x;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來源:河南省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選做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yīng)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所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等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guān)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jīng)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便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xiàn),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cè),恭聽談?wù)摚瑏碓L者提出有關(guān)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他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wù)撨@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cè)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yīng)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yīng)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yīng)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nèi)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nèi)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nèi)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笔虑檫@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jīng)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陳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下面是對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翔實地記錄了陳寅恪先生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學情況,以時間為順序,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
          B.文章刻畫人物形象時融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同時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深刻鮮明。
          C.文章寫作者與陳寅恪先生夫婦告別時的情景,看似平實,實則感情真摯,表現(xiàn)了作者對陳先生離開北大的無限惋惜之情。
          D.文章寫作者給陳寅恪先生讀《通鑒》,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不厭其煩地寫陳先生的嚴格要求,意在表明陳先生治學的嚴謹。
          E.陳寅恪先生的詩句“繁枝雖好近殘春”,感嘆時局雖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達了自己抓緊時間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陳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zhì)。請聯(lián)系全文,分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句,試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話“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甭?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它的現(xiàn)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