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c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qū)2012屆高三5月查漏補缺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2011-2012學年甘肅省天水一中高二第一次學業(yè)水平測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湖光塔影
宗璞
①從燕園離去的人,難免沾染些泉石煙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讀書,黃昏在楊柳岸邊散步,習慣了,自然覺得燕園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難以分開。燕園的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記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畫面了。但若真把這幅畫面落到紙上,究竟該怎樣著筆,我卻想不出。
②小時候,常在湖邊行走。只覺得這湖水真綠,綠得和岸邊叢生的草木差不多,簡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來。又覺得這湖真大。在湖岸邊看著魚兒向島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齊的波紋,“魚兒排隊!”我想。夜晚,在夢中,我便也加入魚兒的隊伍,去探索小島的秘密。
③一晃兒過了幾十年。我在經歷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園的每一個角落,領略了
花晨月夕,四時風光。未名湖,湖光依舊。那塔,應該是未名塔了,最讓人難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時,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綠,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獸清晰可辨。陰雨時,黯云壓著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開。雨珠兒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層水汽。塔影搖曳了,散開了,一會兒又聚在一起,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霧起時,湖、塔都籠罩著一層層輕紗。雪落時,遠近都覆蓋著從未剪裁過的白絨氈。
④月夜在湖上別有一番情調。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鐘亭的小山,山側有樹木、草地和一條小路。月光在這兒,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轉過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見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寬闊了許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樹叢中的燈火,很快顯示了湖岸的線條,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風致。行近岸邊,長長的柳絲(乙)著月色湖光。水的銀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銀光下是挺拔的塔身。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閃爍跳躍,如同樂曲中輕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侦`,卻似水墨畫中不十分均勻的筆觸。
⑤循路東行到一座小石橋邊,向右折去,是一潭與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顯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樹木茂密,水邊石草雜置。月光從密樹中照進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覺得此時應有一只白鶴從水上掠過,好為那“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的詩句作出圖解。
⑥冷月有知,當能告訴我們從建園起這里發(fā)生的種種悲劇。鶴影詩魂,難逃魔掌,更不說這湖山中滲透的民脂民膏,埋葬著的累累白骨了。這園原名淑春園,是乾隆年間權臣和珅的私產。“芳園筑向帝城西”,那時頗有些達官貴人在這一帶經營園圃。燕園北部的鏡春、朗潤、鳴鶴諸園,都是私人園林,現已融入燕園,成為一體。
⑦從那幽塘邊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臨湖軒,那便是當初燕京大學的神經中樞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從城內遷此。同年,在抗議北洋軍閥賣國行徑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學生慘遭殺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滿懷革命理想的青年,離開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動蕩、憂慮、苦痛和歡喜的歲月,雖然沒有給這里的景物留下痕跡,卻鐫刻下了無數仁人志士浴血奮斗的足跡。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島眺望,那白石船仍靜靜地停泊在原處,樹木只管各自綠
著。在那濃綠中,一架射電天文望遠鏡赫然擺在那里,仰面向著天空。有的朋友認為它破壞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卻覺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間,顯示出人類智慧的光輝,兒時的夢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這時卻只有兩個七八歲的學生在湖邊。他們不知從何時起,坐在岸石上,聚精會神地觀察水里的魚。“看!魚!魚排隊!”他們高興地大叫大嚷,一面指著水面上整齊的一行行波紋,波紋正向小島行去?!膀T魚探險去吧?”:茂不由得笑問。“你怎么知道?”他們沖我眨眼睛,又趕快去盯住大魚。我不只知道這個,還知道他們的夢。
⑩我怕打擾他們,便走開了。信步來到大圖書館前。圖書館四層樓頇周圍鑲嵌的綠琉璃瓦在朝陽的光輝里閃閃發(fā)亮。這里終日座無虛席。每天清晨,總有許多人在門前等候。有幾次,別出心裁的年輕人用鼓鼓的書包排成了長長的隊伍。
11這時,我雖不在未名湖畔,卻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圖。湖光、塔影,怎樣畫都是美的,
但不要忘記在湖邊大石上畫一個鼓鼓的半舊的帆布書包。
(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本文講究布局謀篇,以作者的行蹤為經線,以燕園的湖光塔影為緯線,寫景、敘事穿插自如。 |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筆,將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與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應。 |
C.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濤魂”虛實結合,其中“寒塘”“冷月”隱喻造成悲劇的黑暗社會。 |
D.作者寫兩個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遠,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如滿天早霞蓬勃興旺。 |
科目:gzyw 來源:2013屆甘肅省高二第一次學業(yè)水平測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湖光塔影
宗璞
①從燕園離去的人,難免沾染些泉石煙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讀書,黃昏在楊柳岸邊散步,習慣了,自然覺得燕園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難以分開。燕園的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記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畫面了。但若真把這幅畫面落到紙上,究竟該怎樣著筆,我卻想不出。
②小時候,常在湖邊行走。只覺得這湖水真綠,綠得和岸邊叢生的草木差不多,簡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來。又覺得這湖真大。在湖岸邊看著魚兒向島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齊的波紋,“魚兒排隊!”我想。夜晚,在夢中,我便也加入魚兒的隊伍,去探索小島的秘密。
③一晃兒過了幾十年。我在經歷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園的每一個角落,領略了
花晨月夕,四時風光。未名湖,湖光依舊。那塔,應該是未名塔了,最讓人難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時,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綠,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獸清晰可辨。陰雨時,黯云壓著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開。雨珠兒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層水汽。塔影搖曳了,散開了,一會兒又聚在一起,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霧起時,湖、塔都籠罩著一層層輕紗。雪落時,遠近都覆蓋著從未剪裁過的白絨氈。
④月夜在湖上別有一番情調。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鐘亭的小山,山側有樹木、草地和一條小路。月光在這兒,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轉過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見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寬闊了許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樹叢中的燈火,很快顯示了湖岸的線條,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風致。行近岸邊,長長的柳絲(乙)著月色湖光。水的銀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銀光下是挺拔的塔身。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閃爍跳躍,如同樂曲中輕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茫空靈,卻似水墨畫中不十分均勻的筆觸。
⑤循路東行到一座小石橋邊,向右折去,是一潭與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顯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樹木茂密,水邊石草雜置。月光從密樹中照進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覺得此時應有一只白鶴從水上掠過,好為那“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的詩句作出圖解。
⑥冷月有知,當能告訴我們從建園起這里發(fā)生的種種悲劇。鶴影詩魂,難逃魔掌,更不說這湖山中滲透的民脂民膏,埋葬著的累累白骨了。這園原名淑春園,是乾隆年間權臣和珅的私產?!胺紙@筑向帝城西”,那時頗有些達官貴人在這一帶經營園圃。燕園北部的鏡春、朗潤、鳴鶴諸園,都是私人園林,現已融入燕園,成為一體。
⑦從那幽塘邊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臨湖軒,那便是當初燕京大學的神經中樞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從城內遷此。同年,在抗議北洋軍閥賣國行徑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學生慘遭殺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滿懷革命理想的青年,離開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動蕩、憂慮、苦痛和歡喜的歲月,雖然沒有給這里的景物留下痕跡,卻鐫刻下了無數仁人志士浴血奮斗的足跡。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島眺望,那白石船仍靜靜地停泊在原處,樹木只管各自綠
著。在那濃綠中,一架射電天文望遠鏡赫然擺在那里,仰面向著天空。有的朋友認為它破壞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卻覺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間,顯示出人類智慧的光輝,兒時的夢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這時卻只有兩個七八歲的學生在湖邊。他們不知從何時起,坐在岸石上,聚精會神地觀察水里的魚?!翱?魚!魚排隊!”他們高興地大叫大嚷,一面指著水面上整齊的一行行波紋,波紋正向小島行去。“騎魚探險去吧?”:茂不由得笑問?!澳阍趺粗?”他們沖我眨眼睛,又趕快去盯住大魚。我不只知道這個,還知道他們的夢。
⑩我怕打擾他們,便走開了。信步來到大圖書館前。圖書館四層樓頇周圍鑲嵌的綠琉璃瓦在朝陽的光輝里閃閃發(fā)亮。這里終日座無虛席。每天清晨,總有許多人在門前等候。有幾次,別出心裁的年輕人用鼓鼓的書包排成了長長的隊伍。
11這時,我雖不在未名湖畔,卻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圖。湖光、塔影,怎樣畫都是美的,
但不要忘記在湖邊大石上畫一個鼓鼓的半舊的帆布書包。
(有刪改)
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本文講究布局謀篇,以作者的行蹤為經線,以燕園的湖光塔影為緯線,寫景、敘事穿插自如。 |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筆,將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與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應。 |
C.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濤魂”虛實結合,其中“寒塘”“冷月”隱喻造成悲劇的黑暗社會。 |
D.作者寫兩個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遠,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如滿天早霞蓬勃興旺。 |
E.燕園的“湖光塔影”既具有自然之美,更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內容。
2.請根據第④段景物描寫的意境,從下面兩組詞語中,各選出一個恰當的詞語,分別填人
甲、乙兩處,并任選其一分析運用之妙。(4分)
(1)甲(載著、推著): 乙(搖曳、舞動):
(2)妙處: 。
3.文章中多次寫到“夢”,“夢”的含義是什么?作者寫“夢”的用意是什么?(4分)
4.作者說:“湖光、塔影,怎樣畫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記在湖邊大石上畫一個鼓鼓的半舊的帆布書包?!闭埜鶕膬热荩務勀銓@句話的理解。(4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7―20題。
湖光塔影
宗璞
①從燕園離去的人,難免沾染些泉石煙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讀書,黃昏在楊柳岸邊散步,習慣了,自然覺得燕園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難以分開。燕園的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記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畫面了。但若真把這幅畫面落到紙上,究竟該怎樣著筆,我卻想不出。
②小時候,常在湖邊行走。只覺得這湖水真綠,綠得和岸邊叢生的草木差不多,簡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來。又覺得這湖真大。在湖岸邊看著魚兒向島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齊的波紋,“魚兒排隊!”我想。夜晚,在夢中,我便也加入魚兒的隊伍,去探索小島的秘密。
③一晃兒過了幾十年。我在經歷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園的每一個角落,領略了花晨月夕,四時風光。未名湖,湖光依舊。那塔,應該是未名塔了,最讓人難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時,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綠,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獸清晰可辨。陰雨時,黯云壓著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開。雨珠兒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層水汽。塔影搖曳了,散開了,一會兒又聚在一起,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霧起時,湖、塔都籠罩著一層層輕紗。雪落時,遠近都覆蓋著從未剪裁過的白絨氈。
④月夜在湖上別有一番情調。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鐘亭的小山,山側有樹木、草地和一條小路。月光在這兒,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轉過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見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寬闊了許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樹叢中的燈火,很快顯示了湖岸的線條,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風致。行近岸邊,長長的柳絲(乙)著月色湖光。水的銀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銀光下是挺拔的塔身。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閃爍跳躍,如同樂曲中輕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侦`,卻似水墨畫中不十分均勻的筆觸。
⑤循路東行到一座小石橋邊,向右折去,是一潭與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顯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樹木茂密,水邊石草雜置。月光從密樹中照進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覺得此時應有一只白鶴從水上掠過,好為那“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的詩句作出圖解。
⑥冷月有知,當能告訴我們從建園起這里發(fā)生的種種悲劇。鶴影詩魂,難逃魔掌,更不說這湖山中滲透的民脂民膏,埋葬著的累累白骨了。這園原名淑春園,是乾隆年間權臣和的私產?!胺紙@筑向帝城西”,那時頗有些達官貴人在這一帶經營園圃。燕園北部的鏡春、朗潤、鳴鶴諸園,都是私人園林,現已融入燕園,成為一體。
⑦從那幽塘邊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臨湖軒,那便是當初燕京大學的神經中樞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從城內遷此。同年,在抗議北洋軍閥賣國行徑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學生慘遭殺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滿懷革命理想的青年,離開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動蕩、憂慮、苦痛和歡喜的歲月,雖然沒有給這里的景物留下痕跡,卻鐫刻下了無數仁人志士浴血奮斗的足跡。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島眺望,那白石船仍靜靜地停泊在原處,樹木只管各自綠著。在那濃綠中,一架射電天文望遠鏡赫然擺在那里,仰面向著天空。有的朋友認為它破壞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卻覺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間,顯示出人類智慧的光輝,兒時的夢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這時卻只有兩個七八歲的學生在湖邊。他們不知從何時起,坐在岸石上,聚精會神地觀察水里的魚。“看!魚!魚排隊!”他們高興地大叫大嚷,一面指著水面上整齊的一行行波紋,波紋正向小島行去。“騎魚探險去吧?”:茂不由得笑問?!澳阍趺粗?”他們沖我眨眼睛,又趕快去盯住大魚。我不只知道這個,還知道他們的夢。
⑩我怕打擾他們,便走開了。信步來到大圖書館前。圖書館四層樓頇周圍鑲嵌的綠琉璃瓦在朝陽的光輝里閃閃發(fā)亮。這里終日座無虛席。每天清晨,總有許多人在門前等候。有幾次,別出心裁的年輕人用鼓鼓的書包排成了長長的隊伍。
(11)這時,我雖不在未名湖畔,卻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圖。湖光、塔影,怎樣畫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記在湖邊大石上畫一個鼓鼓的半舊的帆布書包。
(有刪改)
17.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講究布局謀篇,以作者的行蹤為經線,以燕園的湖光塔影為緯線,寫景、敘事穿插自如。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筆,將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與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應。
C.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虛實結合,其中“寒塘”“冷月”隱喻造成悲劇的
黑暗社會。
D.作者寫兩個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遠,象征著祖國的未來如滿天早霞蓬勃興旺。
E.燕園的“湖光塔影”既具有自然之美,更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內容。
18.請根據第④段景物描寫的意境,從下面兩組詞語中,各選出一個恰當的詞語,分別填人
甲、乙兩處,并任選其一分析運用之妙。(4分)
(1)甲(載著、推著): 乙(搖曳、舞動):
(2)妙處: 。
19.文章中多次寫到“夢”,“夢”的含義是什么?作者寫“夢”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作者說:“湖光、塔影,怎樣畫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記在湖邊大石上畫一個鼓鼓的半舊的帆布書包。”請根據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甘肅省天水一中2011-2012學年高二第一次學業(yè)水平測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活題巧解巧練·高一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問題。
冬天朱自清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把鬆t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蹦峭碓律婧?,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研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凈慈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里,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著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了,以后便沒有消息。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臺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里。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里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風聲,跟天上一只兩只的鳥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地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里出來,滿自在?,F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1)這篇文章寫了幾個冬天?作者分別通過什么事情來寫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開頭反復提到“熱氣”,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第二段中“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兩句詩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散文的特點為“形散神不散”,在這篇文章中“形散”得到了較充分的體現,那么“神不散”則為家庭與朋友之間的溫情,即親情、友情與愛情。
B.文章比喻貼切,語言生動形象,寫法詳略得當,以“冬天里的春天”為主要內容,有力地揭示懷念親屬好友和追求真理的主題。
C.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通篇以寒冷的冬天與內心的溫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表明了作者對冬天的歌頌,又表明了作者對家里春天由衷的贊美。
D.文章說“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這句話表明了山城臺州寂寞荒涼,人煙稀少,只有作者一家四人。
E.第三段中,“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拔摇鄙辖只貋?,妻兒微笑迎接。寥寥數語,家庭生活的幸福、溫暖躍然紙上。
科目:gzyw 來源:導練必修一語文粵教版 粵教版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冬天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白煮豆腐。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著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把鬆t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子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那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白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蹦峭碓律婧茫F在想起來,還象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有點風,月亮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象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聲,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凈慈寺去,是阿彌陀佛的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里,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的了,以后便沒有消息了。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于,一家四口子。臺州是一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里,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里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火把,但卻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風聲,跟天上一只兩只的鳥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了,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使冬天也并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了學校去之外,常家里坐著。妻子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櫥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他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露著天真的微笑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那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里出來,滿自在?,F在她死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1.補寫已經略去的簡短結尾(補寫的文字必須能夠照應全文內容,不超過20個字)
2.作者描寫了三個場景,渲染出了各自不同的氛圍。請概括表述這三個場景,并說明其氛
圍特點(前者不超過10個字,后者不超過5個字)
場景一: 氛圍特點:
場景二: 氛圍特點:
場景三: 氛圍特點:
3.這篇文章是什么體裁?以“冬天”命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出兩點)
4.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
A.就“線索”而言,文章結構上“單線”“復線”之分,本文屬于單線結構。
B.文中類似于《荷塘月色》中不滿現實而幻想超脫的感慨,只是并不滲透于全篇。
C.作者長于運用比喻描摹事物,例如用“新砑的銀子”比喻月色就很新鮮別致。
D.構思細密,材料的取舍、層段的呼應都深具匠心,只是三個場景之間缺乏過渡,可
謂白璧微瑕。
E.語言質樸平易,遣詞不雕琢,造句不矯情,以平平實實之文敘普普通通之事,抒發(fā)
實在在之情。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
小河殤我們兄妹這一家,只有嫂嫂因長女照顧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個縣插隊外,我們四人均落戶在上杭縣一個綠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準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著襪踩在卵石上躍縱而來。偶爾見一尾貪圖淘米水的肥魚,卡在石縫里,妹夫一鞠身順手牽魚。知青點里偌大的鐵鍋,許久不見油星,年輪似的銹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魚。況且僧多魚少。小妹便臉上很光彩地給我們氽魚湯。
春水泛濫,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小妹一天好幾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來妹夫惘惘然的口哨聲,在水一方。
門前下幾級石板,順著碎石拼湊的小堤壩走兩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們在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團一把稻草刷鋤板,顛晃著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紅艷艷,蘿卜白生生,芥菜生動活潑。吃過晚飯沖過涼,披著濕漉漉的頭發(fā)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鄰隊的知青在橋頭拔吉他。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們的望鄉(xiāng)臺哩。
河是我們的避難所。
中秋那天隊里殺了豬,我們勻到兩斤肉。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大家團團圍坐著喝著家釀糯米酒過節(jié)。忽然發(fā)現不知何時我們中間少了一人。
拉開咿呀小木門,踱到曬坪上,聽到河邊葦叢有一支不成調的口琴。那個來河邊尋求安慰的同伴剛剛失去了父親,除了感情上的重創(chuàng)之外,他還面臨經濟來源的斷絕,從此他連8分錢郵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邊上,我們無言盯著河面。那時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來,與山區(qū)剔透的空氣融為一體。河風經葦葉淌到我們額上,濺出浪花如碎鉆般晶瑩。同伴的心情一點一點開朗起來,他眼里螢火蟲一閃一曳。
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趕圩,農民總告訴我們:若是迷路了,只要側耳聽到水聲,找到山溪或小河,順著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當我孤身翻山越嶺去鄰縣找同學,一二十里路鮮有人煙。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有時在足下,有時在肩旁,有時在澗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給我壯膽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偉大的河流是偉大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那么小河小溪應是一方風水。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生養(yǎng)的人們展示給我們的善良、淳樸、樂天和無拘無束,正是沿襲了這一自然法則。
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邊。老房東燒的是蜂窩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菔萑缢?,污穢如斯,像負傷的動物茍延殘喘。
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
(1)作者在娓娓的敘述中,在對往事的追憶中,賦予小河一種象征意蘊,是什么?為什么說“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這段話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從文中找出運用這一表現手法的兩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痹⒑羁?,耐人咀嚼。聯(lián)系上下文,作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小河殤》是當代著名詩人舒婷的散文名篇。作者以女性的細膩體察入微,以詩人的敏銳洞燭本質,描寫出豐富的生活內容,并以此承載深刻的內涵。
B.作者繪聲繪色地將友情、親情、戀情交織,生活內容豐富而廣闊,情感色彩濃郁而綿長。
C.在寫法上,成功地多層次地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旨;語言洗練,富有張力。
D.行文中,作者對不少詞句進行了詩化處理,簡練含蓄,表現力強?!按核簽E,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E.“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一連串動作,洋溢著喜悅,生活氣息濃,場面熱鬧,氣氛熱烈。
科目:gzyw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
小河殤我們兄妹這一家,只有嫂嫂因長女照顧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個縣插隊外,我們四人均落戶在上杭縣一個綠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準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著襪踩在卵石上躍縱而來。偶爾見一尾貪圖淘米水的肥魚,卡在石縫里,妹夫一鞠身順手牽魚。知青點里偌大的鐵鍋,許久不見油星,年輪似的銹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魚。況且僧多魚少。小妹便臉上很光彩地給我們氽魚湯。
春水泛濫,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小妹一天好幾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來妹夫惘惘然的口哨聲,在水一方。
門前下幾級石板,順著碎石拼湊的小堤壩走兩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們在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團一把稻草刷鋤板,顛晃著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紅艷艷,蘿卜白生生,芥菜生動活潑。吃過晚飯沖過涼,披著濕漉漉的頭發(fā)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鄰隊的知青在橋頭拔吉他。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們的望鄉(xiāng)臺哩。
河是我們的避難所。
中秋那天隊里殺了豬,我們勻到兩斤肉。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大家團團圍坐著喝著家釀糯米酒過節(jié)。忽然發(fā)現不知何時我們中間少了一人。
拉開咿呀小木門,踱到曬坪上,聽到河邊葦叢有一支不成調的口琴。那個來河邊尋求安慰的同伴剛剛失去了父親,除了感情上的重創(chuàng)之外,他還面臨經濟來源的斷絕,從此他連8分錢郵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邊上,我們無言盯著河面。那時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來,與山區(qū)剔透的空氣融為一體。河風經葦葉淌到我們額上,濺出浪花如碎鉆般晶瑩。同伴的心情一點一點開朗起來,他眼里螢火蟲一閃一曳。
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趕圩,農民總告訴我們:若是迷路了,只要側耳聽到水聲,找到山溪或小河,順著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當我孤身翻山越嶺去鄰縣找同學,一二十里路鮮有人煙。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有時在足下,有時在肩旁,有時在澗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給我壯膽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偉大的河流是偉大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那么小河小溪應是一方風水。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生養(yǎng)的人們展示給我們的善良、淳樸、樂天和無拘無束,正是沿襲了這一自然法則。
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邊。老房東燒的是蜂窩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菔萑缢?,污穢如斯,像負傷的動物茍延殘喘。
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
(1)作者在娓娓的敘述中,在對往事的追憶中,賦予小河一種象征意蘊,是什么?為什么說“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這段話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從文中找出運用這一表現手法的兩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寓含深刻,耐人咀嚼。聯(lián)系上下文,作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小河殤》是當代著名詩人舒婷的散文名篇。作者以女性的細膩體察入微,以詩人的敏銳洞燭本質,描寫出豐富的生活內容,并以此承載深刻的內涵。
B.作者繪聲繪色地將友情、親情、戀情交織,生活內容豐富而廣闊,情感色彩濃郁而綿長。
C.在寫法上,成功地多層次地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旨;語言洗練,富有張力。
D.行文中,作者對不少詞句進行了詩化處理,簡練含蓄,表現力強?!按核簽E,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E.“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一連串動作,洋溢著喜悅,生活氣息濃,場面熱鬧,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