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八十五歲那一年,我離開辦公室,不再參加社會活動,回到家里,以看書、寫雜文為消遣。
我生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經歷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時期,友人戲稱我四朝元老。
常聽老年人說:“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蔽覐陌耸粴q開始,作為一歲,從頭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歲生日是在醫(yī)院里過的。人們聽說這里有一個百歲老人,就到窗子外面來偷偷看我這個老齡品種,我變成醫(yī)院里的觀賞動物。佛家說,和尚活到九十九歲死去,叫做“圓寂”,功德圓滿了。我可功德圓滿不了。病愈回家,再過斗室讀書生活,消磨未盡的塵世余年。
老年讀書,我主要讀專業(yè)以外的有關文化和歷史的書籍,想知道一點文化和歷史的發(fā)展背景??脊挪灰?,考今更難。了解真實的歷史背景困難重重??墒桥f紙堆里有時發(fā)現遺篇真本,字里行間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預言是騙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聰明是從反思中得來的。近來有些老年人說,他們年輕時候天真盲從,年老時候開始探索真理,這叫做“兩頭真”,這是過去一代知識分子的寶貴經歷。
老來回想過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來讀書,才體會到什么叫做“溫故而知新”。學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覺無知。這就是老來讀書的快樂。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
希望《百歲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書。
(摘自周有光《百歲新稿•自序》)材料二 1月14日,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思想家,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先生以112歲高齡辭世。
作為“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績是創(chuàng)立了漢語拼音系統。早年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時,他就對語言學、文字改革有濃厚興趣,并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55年以后,根據國家需要,他專職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問題,主持和擬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主導和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1961年出版著作《漢字改革概論》,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文字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此后他還陸續(xù)出版了《世界文字發(fā)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對于這段輝煌的歷史,周有光卻看得很淡,他一直堅持創(chuàng)立漢語拼音系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并始終認為,他個人在其間不過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罷了,沒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僅在語言文字領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領域同樣成就顯著。不僅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還擔任過《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漢語大詞典》《不列顛國際百科全書》的編撰工作,是中國最受敬重的著名學者之一。
材料三 作為《北京晚報》的記者,我跟周先生有過兩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爺子是一個非常隨意謙和的長者,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老爺子臉上總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誠和善良,甚至是很單純的。
有關“漢語拼音之父”的說法,并不是老爺子自封的。記得當年我采訪他時,跟他提起漢語拼音方案的事,老爺子在我這個記者面前淡然一笑說,這是集體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勞。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專門寫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過程,特別強調了拼音方案委員會是吳玉章領銜,而且是吳老建議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則只是這個委員會的一員,方案的具體研究者和執(zhí)行者。
作為語言學家和當年漢語拼音方案的最后一個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歲的老人,年輕的記者在報道時,把他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這絕對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對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對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師”一類虛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貪天之功為己有”來評價周先生,顯然是不客觀、不公正的。
誠然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同時,我們也生活在對英雄、對先輩沒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讓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對所有英雄、偉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剮”的精神,給以抨擊,不但質疑他們的生平事跡,而且懷疑他們的人品和人格。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實在難以理解。
(摘自劉一達《有關周有光的“討伐”和漢語拼音之父的爭論可以歇歇了》)(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B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書、寫雜文為消遣”,特別是百歲病愈后回家“消遺未盡的塵世余生”,字里行間彌漫著些消沉的情緒。
B.材料二滿懷崇敬地對周有光一生業(yè)績作了高度評價:“主持”“主導”等用語都顯示了作者對周有光在漢語拼音方案創(chuàng)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報》記者劉一達對有些報道稱周有光為“漢語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認同,因為“這絕對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實;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評判,雖是真誠之語,但都是主觀的,二者對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夠準確。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為合理的兩項是AC
A.從材料展現的周有光的為人看,現實中的他應該不會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頭銜,當然也不會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責。
B.在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記述周有光堅持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的態(tài)度,但二者對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寫其晚年生活及感懷;材料二重在對周有光學術成就、地位的評判;材料三側重淡對周有光身后論爭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讀書、寫作、思考,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雖然學術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讓人心生敬畏。
E.三則材料的內容各有側重,文字風格各異,或樸實,或嚴謹,或理性,因為各自的寫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終呈現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樣。
(3)周有光反思年輕時的“盲從”,劉一達卻批評一些人的“懷疑”。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盲從”和“懷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