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高柔斷案
護軍營士竇禮近出不還營,以為亡,表言逐捕,沒其妻盈及男女為官奴婢。盈連至州府,稱冤自訟,莫有省者。乃辭詣廷尉。柔問日:“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對曰:“夫少單特,養(yǎng)一老嫗為母,事甚恭謹,又哀兒女,撫視不離,非是輕狡不顧家室者也?!比嶂貑栐唬骸叭攴虿慌c人有怨仇乎?”對日:“夫良善,與人無仇。”又日:“汝夫不與人交錢財乎?”對日:“嘗出錢與同營士焦子文,求不得?!睍r子文適坐小事系獄,柔乃見子文,問所坐。言次,曰:“汝曾舉人錢不?”子文日:“自以單貧,初不敢舉人錢物也?!比岵熳游纳珓?,遂日:“汝昔舉竇禮錢,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應對不次。柔日:“汝已殺禮,便宜旱服?!弊游挠谑沁殿^,具首殺禮本末,埋藏處所。柔便遣吏卒,承子文辭往挖掘,即得其尸。詔書復盈母子為平民,班文天下,以禮為戒。(《三國志》)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竇禮近出不還營,以為亡 逃跑
B.養(yǎng)一老嫗為母,事甚恭謹 侍奉
C.稱冤自訟,莫有省者 知道
D.班文天下 頒布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稱冤自訟,莫有省者 為自己辯白
B.夫少單特,養(yǎng)一老嫗為母 孤單
C.具首殺禮本末 全面交代(罪行)
D.汝已殺禮,便宜早服 應該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子文怪,知事露,應對不次 ②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③乃辭詣廷尉 ④承子文辭往挖掘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
A.沒其妻盈及男女為官奴婢
——收他的妻子盈和家中的男女仆人為官府的奴婢
B.汝曾舉人錢不?
——你是不是曾經拿過別人的錢?
C.時子文適坐小事系獄
——當時子文正好因一件小事被關進監(jiān)獄里
D.柔察子文色動
——高柔觀察到子文有悔改之意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體現高柔斷案高明的一組是( )
① 又日:“汝夫不與人交錢財乎?”
② 詔書復盈母子為平民,班文天下,以禮為戒
③ 柔察子文色動,遂日:“汝昔舉竇禮錢,何言不邪?”
④ 柔便遣吏卒,承子文辭往挖掘,即得其尸
⑤ 稱冤自訟,莫有省者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高柔斷案手段高明,開始故意不受理禮妻的訴訟,靜觀禮妻的反應。
B.竇禮少年喪父,對母親盡心侍奉。
C.竇禮之妻去州府申冤,但沒有人查問此案。
D.焦子文見高柔來獄中,知事已敗,不敢再有隱瞞。
科目:gzyw 來源:高考三人行 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6題。
護軍營士竇禮近出不還營,以為亡,表言逐捕,沒其妻盈及男女為官奴婢。盈連至州府,稱冤自訟,莫有省者。乃辭詣廷尉。柔問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對曰:“夫少單特,養(yǎng)一老嫗為母,事甚恭謹,又哀兒女,撫視不離,非是輕狡不顧家室者也?!比嶂貑栐唬骸叭攴虿慌c人有怨仇乎?”對曰:“夫良善,與人無仇?!庇衷唬骸叭攴虿慌c人交錢財乎?”時曰:“嘗出錢與同營士焦子文,求不得?!睍r子文適坐小事系獄,柔乃見子文,問所坐。言次,曰:“汝頗曾舉人錢不?”子文曰:“自以單貧,初不敢單人錢物也?!比岵熳游?B>色動,遂日:“汝昔舉竇禮錢,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應對不次。柔曰:“汝已殺禮,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頭,具首殺禮本末,埋藏處所。柔便遣吏卒,承子丈辭往掘挖,即得其尸。詔書復盈母子為平民,班天下,以禮為戒。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表言逐捕 表言:公開宣布
B.時子文適坐小事系獄 坐:因為
C.柔察子文色動 色動:臉變色
D.具首殺禮本末 具:具,通“俱”,全部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兩個“辭”字不同,兩個“次”字也不同
B.兩個“辭”字不同,兩個“次”字相同
C.兩個“辭”字相同,兩個“次”字也相同
D.兩個“辭”字相同,兩個“次”字不同
3.下列加粗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
A.竇禮近出不還營,以為亡
B.汝已殺禮,便宜早服
C.初不敢舉人錢物也
D.子文于是叩頭
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最能體現高柔斷案嚴明的一組是
①非是輕狡不顧家室者也
②時子文適坐小事系獄
③柔察子文色動
④汝昔舉竇禮錢,何言不邪
⑤應對不次
⑥承子文辭往掘挖
[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5.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組是
[ ]
A.竇禮是護軍營的士兵,出軍營沒有按時返回,誤認為逃兵而遭追捕。
B.竇妻盈是個堅強不屈的女性,對丈夫的為人有真切的了解
C.子文是個忘恩負義,見錢眼開,貪得無厭的勢利小人。
D.高柔,能受理下層人的案件并多方查證,是個執(zhí)法公平的司法官。
6.翻譯下列句子。
(1)稱冤自訟,莫有省者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哀兒女,撫視不離,非是輕狡不顧家室者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gzyw 來源:山東省沂南一中2011-201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模塊學分認定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訓練必修五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2011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玠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玠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希d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數月,無所言。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琎兄弟飲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明日,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痹唬骸笆窨谛蝿僦啬翎烎~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玠不敢掠以歸己?!彼觳恢\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又移金③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④。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知府)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時曾任四川安撫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興”、“利”即沔州、興州、利州。④內水,蜀人以涪江為內水,以岷江為外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供張一如帥所居。 供張:指陳設之物
B.所在以禮遣之。 遣:送
C.請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獲。 戎:軍隊、軍事力量
2.下面全都是表現余玠禮待、提拔人才的一項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③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
④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
⑤遂不謀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鎮(zhèn)守蜀中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顯著成效。 |
B.在余玠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C.“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边@是余玠的內心獨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對人才的尊重。 |
D.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為然,于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
科目:gzyw 來源:2011年湖北省高三年級二月份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漢士擇所從
漢自中平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時,以潁川四戰(zhàn)之地,勸父老亟避之,鄉(xiāng)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往冀州,袁紹待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
其鄉(xiāng)人留者,多為賊所殺。
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彼炷现淞辏淞粽叨酁楸硭?。
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な扛呷岐氁詾殄惚爻碎g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適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見袁紹,謂其謀臣辛評等曰:“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評等曰:“袁氏今最強,去將何之?”嘉不復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見,與論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br>
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于表,襲曰:“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敢?!奔疤熳佣荚S,儼曰:“曹鎮(zhèn)東必能濟華夏,吾知歸矣?!彼煸劜?。
河間邢颙在無終,聞操定冀州,謂田疇曰:“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彼煅b還鄉(xiāng)里。疇曰:“颙,天民之先覺者也?!?br>
孫策定丹陽,呂范請暫領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眾,豈宜復屈小職!”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將軍者,欲濟世務也。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范計,非但將軍也?!辈邚闹?。
周瑜聞策聲問①注,便推結分好,及策卒權立,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yè),遂委心服事焉。
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一見劉備,事之不疑。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
(選自《容齋隨筆》),
注①聲問: “問” 通“聞”, 聲望;聲問即聲望。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親友:親人朋友 |
B.欽數見奇于表見奇:顯現奇才 |
C.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牢:謹慎 |
D.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起:任用 |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遠見卓識的一組是( )
①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
②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
③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于表
④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聞策聲問,便推結分好
⑥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黃巾起義之后天下大亂,士大夫們紛紛“擇木而棲”,尋找賴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賴以托身的主人。 |
B.荀彧開始時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為了躲避家鄉(xiāng)潁川的戰(zhàn)亂,袁紹待他很好,但荀彧發(fā)現袁紹不能成就大業(yè),最終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
C.袁紹派遣使者延請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棄袁紹而往荊州,是因為他認為袁紹昏庸不可輕率接近,而荊州的劉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
D.孫策平定丹陽后,呂范請求暫領丹陽都督職務,一方面是想和孫策共謀大事,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長遠之計打算。 |
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4分)
(2)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3分)
(3)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3分)
科目:gzyw 來源:2011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六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玠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笔恐琳?,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玠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玠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數月,無所言。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琎兄弟飲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泵魅?,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痹唬骸笆窨谛蝿僦啬翎烎~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玠不敢掠以歸己。”遂不謀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又移金③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④。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知府)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時曾任四川安撫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興”、“利”即沔州、興州、利州。④內水,蜀人以涪江為內水,以岷江為外水。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供張一如帥所居。 供張:指陳設之物
B.所在以禮遣之。 遣:送
C.請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獲。 戎:軍隊、軍事力量
【小題2】下面全都是表現余玠禮待、提拔人才的一項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③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
④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
⑤遂不謀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鎮(zhèn)守蜀中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顯著成效。 |
B.在余玠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C.“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边@是余玠的內心獨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對人才的尊重。 |
D.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為然,于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
科目:gzyw 來源:2010年四川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游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zhí)。修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頃之,郡中有反者。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fā),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惟王修耳!” 言終而修至。融每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后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復為譚別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弊T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修曰:“東萊太守管統(tǒng)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后十余日,統(tǒng)果棄其妻子來赴譚。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弊T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尸。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尸,然后就戮,無所恨?!碧婕纹淞x,聽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蓄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閱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蹦硕Y辟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頃之,病卒官。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初,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別駕劉獻數毀短修 短:詆毀,指責
B.時人益以此多焉 多:稱贊,贊美
C.紹死,譚、尚有隙 隙:隔閡,嫌怨
D.然后就戮,無所恨 恨:仇恨,忿恨
2.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B.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C.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 而恥學于師
3.下列對原文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親的忌日,王修在這一天悼念母親極為哀痛,鄰里深為其孝心感動,為此停止了社日活動。
B.王修重道義,做事不張揚,對于得疾病的張奉一家,王修暗中親自照顧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開。
C.王修知恩圖報,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祿,赴其難”。盡管袁譚不聽王修之言,兄弟相殘以致眾叛親離,但后來袁譚有急,王修率眾救急,聽到袁譚的死訊,下馬號哭,請求太祖,讓他收葬袁譚的尸體。
D.太祖時,在職的有權勢的人大都積聚財物,而王修為官清廉,當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糧谷不滿十斛,只有書籍幾百卷,太祖對他贊嘆不已。
4.將文言文中劃線的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10分)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4分)
(2)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 (3分)
(3)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3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玠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玠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希d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數月,無所言。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琎兄弟飲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泵魅?,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玠不敢掠以歸己?!彼觳恢\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又移金③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④。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知府)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時曾任四川安撫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興”、“利”即沔州、興州、利州。④內水,蜀人以涪江為內水,以岷江為外水。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供張一如帥所居。 供張:指陳設之物
B.所在以禮遣之。 遣:送
C.請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獲。 戎:軍隊、軍事力量
下面全都是表現余玠禮待、提拔人才的一項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③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
④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
⑤遂不謀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鎮(zhèn)守蜀中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顯著成效。
B.在余玠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边@是余玠的內心獨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對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為然,于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游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兹谡僖詾橹鞑荆馗呙芰?。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zhí)。修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頃之,郡中有反者。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fā),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惟王修耳!” 言終而修至。融每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后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復為譚別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弊T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修曰:“東萊太守管統(tǒng)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焙笫嗳眨y(tǒng)果棄其妻子來赴譚。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尸。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尸,然后就戮,無所恨?!碧婕纹淞x,聽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蓄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閱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蹦硕Y辟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頃之,病卒官。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初,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別駕劉獻數毀短修 短:詆毀,指責
B.時人益以此多焉 多:稱贊,贊美
C.紹死,譚、尚有隙 隙:隔閡,嫌怨
D.然后就戮,無所恨 恨:仇恨,忿恨
2.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B.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C.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 而恥學于師
3.下列對原文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 )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親的忌日,王修在這一天悼念母親極為哀痛,鄰里深為其孝心感動,為此停止了社日活動。
B.王修重道義,做事不張揚,對于得疾病的張奉一家,王修暗中親自照顧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開。
C.王修知恩圖報,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祿,赴其難”。盡管袁譚不聽王修之言,兄弟相殘以致眾叛親離,但后來袁譚有急,王修率眾救急,聽到袁譚的死訊,下馬號哭,請求太祖,讓他收葬袁譚的尸體。
D.太祖時,在職的有權勢的人大都積聚財物,而王修為官清廉,當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糧谷不滿十斛,只有書籍幾百卷,太祖對他贊嘆不已。
4.將文言文中劃線的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
(2)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
(3)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階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眾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笔恐琳?,階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階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现],階素聞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數月,無所言。階將謝之,乃為設宴,階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琎兄弟飲食而已。階以微言挑之,卒默然。階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u>明日更辟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去,如是又旬日,請見階,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階不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階志也,但末得其所耳。”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彪A大喜曰:“階固疑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階不敢掠以歸己?!?u>遂不謀于眾,密以其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詔以琎為承事郎,權發(fā)遣合州,璞為承務郎,權通判州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碁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且誅潰將以肅軍令。又移金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俞興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節(jié)選自《元史·余階傳》)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階大更敝政,遴選守宰 更:改革B.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所以用蜀:用來治蜀的方法
C.與分庭抗禮 分庭抗禮:平等的禮節(jié) D.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起:起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豪杰之士趨期立事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B.階將謝之,乃為設宴,階親主之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C.階以微言挑之,卒默然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D.賢于十萬師遠矣 則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3.對下列句子間的語義關系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集眾思,廣眾益 ②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 ③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④階素聞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見之 ⑤居數月,無所言 ⑥又移金戎于大獲,以護蜀口。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④/⑤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余階素聞冉氏兄弟賢能,于是親自到他們的住處拜訪,設宴款待,終于贏得冉氏兄弟的信任,答應出山幫余階。
B.冉氏兄弟初到余府,韜光養(yǎng)晦,不發(fā)一言,不獻一計,對此,余階則愈覺得他們在“觀我待士之禮”,便更別館處之。
C.余階治蜀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革除弊政、設置招賢館、選拔任用有才華的人,采納冉氏兄弟建議,筑城屯田,使蜀富實。
D.賢能之士必有過人之處。冉氏兄弟不語則已,一語驚人,與余階不謀而合,猶如劉備三顧茅廬而得“隆中對”。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漢士擇所從
漢自中平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時,以潁川四戰(zhàn)之地,勸父老亟避之,鄉(xiāng)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往冀州,袁紹待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 其鄉(xiāng)人留者,多為賊所殺。
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為表所害。
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適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見袁紹,謂其謀臣辛評等曰:“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評等曰:“袁氏今最強,去將何之?”嘉不復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見,與論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p>
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于表,襲曰:“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敢?!奔疤熳佣荚S,儼曰:“曹鎮(zhèn)東必能濟華夏,吾知歸矣?!彼煸劜?。
河間邢颙在無終,聞操定冀州,謂田疇曰:“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xiāng)里。疇曰:“颙,天民之先覺者也?!?/p>
孫策定丹陽,呂范請暫領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眾,豈宜復屈小職!”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將軍者,欲濟世務也。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范計,非但將軍也?!辈邚闹?/p>
周瑜聞策聲問①注,便推結分好,及策卒權立,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yè),遂委心服事焉。
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一見劉備,事之不疑。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
(選自《容齋隨筆》),
注①聲問: “問” 通“聞”, 聲望;聲問即聲望。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 親友:親人朋友
B.欽數見奇于表 見奇:顯現奇才
C.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 牢:謹慎
D.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 起:任用
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遠見卓識的一組是( )
①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
②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
③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于表
④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聞策聲問,便推結分好
⑥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黃巾起義之后天下大亂,士大夫們紛紛“擇木而棲”,尋找賴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賴以托身的主人。
B.荀彧開始時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為了躲避家鄉(xiāng)潁川的戰(zhàn)亂,袁紹待他很好,但荀彧發(fā)現袁紹不能成就大業(yè),最終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C.袁紹派遣使者延請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棄袁紹而往荊州,是因為他認為袁紹昏庸不可輕率接近,而荊州的劉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D.孫策平定丹陽后,呂范請求暫領丹陽都督職務,一方面是想和孫策共謀大事,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長遠之計打算。
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
(2)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
(3)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余玠
玠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笔恐琳?,玠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玠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希d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數月,無所言。王介 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王進兄弟飲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泵魅?,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鲍d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玠不敢掠以歸己?!彼觳恢\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昭以琎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又移金③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④。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知府)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注]①玠,即余玠,南宋淳祐時曾任四川安撫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興”、“利”即沔州、興州、利州。④內水,蜀人以涪江為內水,以岷江為外水。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供張一如帥所居。 供張:指陳設之物
B、所在以禮遣之。 遣:送
C、請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獲。 戎:軍隊、軍事力量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與現代漢語通常使用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朝廷不吝以報功。 B、王進 兄弟飲食而已。
C、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玠大更敝政 更別館以處之
B、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賢于十萬師遠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對下列語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豪杰之士隨時世而動建立功業(yè),現在正是時機。)
B、刺入即出見之。(余玠見到名貼請冉氏兄弟進底邸并馬上出來會見他們。)
C、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沒有得到合適的人選。)
D、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都依山勢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樣錯落分布。)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鎮(zhèn)守蜀中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興良,收到顯著成效。
B、在余玠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边@是余玠的內心獨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對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為然,于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后從兄子也。孝景初即位,為詹事。太后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竇嬰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今將軍自引謝病,屏閑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蔽浩浜钊恢?,乃遂起,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竇太后數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遂不用。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將相。建元元年,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魏其。魏其為丞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蔽浒埠钅宋⒀蕴箫L上,于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jié)行者,除其屬籍。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及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孫寧可以讓邪 讓:推辭。
B.太后豈以為臣有愛 愛:喜愛,偏愛。
C.有如兩宮螫將軍 螫:同“蜇”,加害。
D.竇嬰亦薄其官 ?。狠p視。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②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B. ①則妻子毋類矣 ②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C. ①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诰硬W而日參省乎己
D. ①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②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3.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能說明魏其有將相之才德的一組是
A.①令列侯就國,除關 ?、诒跋沦e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
B.①舉適諸竇宗室毋節(jié)行者,除其屬籍 ?、谖浩浜钊恢怂炱?,朝請如故
C.①竇嬰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 ②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D.①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 ②每朝議大事,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魏其侯在孝景朝為官期間先后二次托稱生病離職,一次是因受太后憎恨,一次是因多次為栗太子爭辯而沒有效果。
B.梁人高遂能成功地說服竇嬰出山回朝,主要是因為他指出了竇嬰因栗太子事件而謝病不朝的做法客觀上表明他在張揚皇帝的過失,這可能會給他一家?guī)頌牡湣?/p>
C.武安侯本來想自己當丞相,但后來他認識到自己比不上魏其侯,就向太后舉薦魏其侯為相,而自己甘愿當太尉,這說明他有讓賢的美德。
D.魏其侯任丞相后,與武安侯等推行儒術,振興太平政治,命令列侯返回各自的封地,廢除關禁,開除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的族籍,因此受到不愿回國的列侯的誹謗。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今將軍自引謝病,屏閑處而不朝。(3分)
(2)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魏其。(5分)
科目:gzyw 來源:2011年湖北省黃石二中高三年級二月份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漢士擇所從
漢自中平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時,以潁川四戰(zhàn)之地,勸父老亟避之,鄉(xiāng)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往冀州,袁紹待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 其鄉(xiāng)人留者,多為賊所殺。
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彼炷现淞?,其留者多為表所害。
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な扛呷岐氁詾殄惚爻碎g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適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見袁紹,謂其謀臣辛評等曰:“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評等曰:“袁氏今最強,去將何之?”嘉不復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見,與論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于表,襲曰:“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許,儼曰:“曹鎮(zhèn)東必能濟華夏,吾知歸矣。”遂詣操。
河間邢颙在無終,聞操定冀州,謂田疇曰:“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彼煅b還鄉(xiāng)里。疇曰:“颙,天民之先覺者也?!?br />孫策定丹陽,呂范請暫領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眾,豈宜復屈小職!”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將軍者,欲濟世務也。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范計,非但將軍也?!辈邚闹?。
周瑜聞策聲問①注,便推結分好,及策卒權立,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yè),遂委心服事焉。
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一見劉備,事之不疑。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
(選自《容齋隨筆》),
注①聲問: “問” 通“聞”, 聲望;聲問即聲望。
【小題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親友:親人朋友 |
B.欽數見奇于表見奇:顯現奇才 |
C.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牢:謹慎 |
D.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起:任用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A.作者認為黃巾起義之后天下大亂,士大夫們紛紛“擇木而棲”,尋找賴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賴以托身的主人。 |
B.荀彧開始時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為了躲避家鄉(xiāng)潁川的戰(zhàn)亂,袁紹待他很好,但荀彧發(fā)現袁紹不能成就大業(yè),最終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
C.袁紹派遣使者延請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棄袁紹而往荊州,是因為他認為袁紹昏庸不可輕率接近,而荊州的劉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
D.孫策平定丹陽后,呂范請求暫領丹陽都督職務,一方面是想和孫策共謀大事,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長遠之計打算。 |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于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笔恐琳?,王介不厭禮接,咸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茍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進 、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后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王介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彼煸劯?,王介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數月,無所言。王介 將謝之,乃為設宴,王介 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王進 兄弟飲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泵魅?,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覺躍起,執(zhí)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王介 不敢掠以歸己?!彼觳恢\于眾,密以某謀聞于朝,請不次官之。昭以王進 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凡十余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又移金③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④。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又屬嘉定(知府)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
[注]①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時曾任四川安撫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興”、“利”即沔州、興州、利州。④內水,蜀人以涪江為內水,以岷江為外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供張一如帥所居。供張:指陳設之物
B.所在以禮遣之。遣:送
C.請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獲。戎:軍隊、軍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與現代漢語通常使用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朝廷不吝以報功。B.王進 兄弟飲食而已。
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D.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絡。
3.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4.對下列語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豪杰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豪杰之士隨時世而動建立功業(yè),現在正是時機。)
B.刺入即出見之。(余王介 見到名貼請冉氏兄弟進底邸并馬上出來會見他們。)
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沒有得到合適的人選。)
D.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都依山勢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樣錯落分布。)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鎮(zhèn)守蜀中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興良,收到顯著成效。
B.在余王介 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這是余王介 的內心獨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對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為然,于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大業(yè)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yǎng)。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親,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離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
武德五年,士廉與和上表歸國,累遷雍州治中。貞觀元年,擢拜侍中,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枚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誘,風俗頓改。又因暇日汲引辭人,以為文會,廉命儒生講論經史,勉勵后進,蜀中學校粲然復興。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竇軌之鎮(zhèn)益州也,聞而召見,遣以衣服,逼為鄉(xiāng)正。桃椎口竟無言,棄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車,以禮致之,及至,降階與語,桃椎不答,直視而去,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
五年,入為吏部尚書。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請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問之,因敘說平生,流涕噓唏而訣。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師崇仁里私第,時年七十二。
(《舊唐書??高士廉傳》)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 適:出嫁
B.尋屬天下大亂 尋:不久
C.士廉坐與交游 坐:因為
D.士廉下車,以禮致之 致:送給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事父母以孝聞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B.既覺而涕泗橫集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C.又因暇日汲引辭人 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及至,降階與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高士廉在隋朝時曾被貶官嶺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輕裝前去。
B.欽州的寧長真率兵進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戰(zhàn),在高士廉的勸說下運用謀略戰(zhàn)勝了寧長真。
C.高士廉歸附唐朝后調任蜀地為官,他善于教化,改變當地不良民俗,促進文化教育,尊敬而禮待隱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盡職責,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燒了奏章的稿,所以沒有人知道這些事。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試題。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游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兹谡僖詾橹鞑?,守高密令。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zhí)。修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頃之,郡中有反者。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fā),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惟王修耳!” 言終而修至。融每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后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復為譚別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弊T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修曰:“東萊太守管統(tǒng)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后十余日,統(tǒng)果棄其妻子來赴譚。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弊T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尸。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尸,然后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蓄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閱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蹦硕Y辟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頃之,病卒官。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初,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對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別駕劉獻數毀短修 短:詆毀,指責
B.時人益以此多焉 多:稱贊,贊美
C.紹死,譚、尚有隙 隙:隔閡,嫌怨
D.然后就戮,無所恨 恨:仇恨,忿恨
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B.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C.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耶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 而恥學于師
下列對原文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親的忌日,王修在這一天悼念母親極為哀痛,鄰里深為其孝心感動,為此停止了社日活動。
B.王修重道義,做事不張揚,對于得疾病的張奉一家,王修暗中親自照顧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開。
C.王修知恩圖報,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祿,赴其難”。盡管袁譚不聽王修之言,兄弟相殘以致眾叛親離,但后來袁譚有急,王修率眾救急,聽到袁譚的死訊,下馬號哭,請求太祖,讓他收葬袁譚的尸體。
D.太祖時,在職的有權勢的人大都積聚財物,而王修為官清廉,當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糧谷不滿十斛,只有書籍幾百卷,太祖對他贊嘆不已。
將文言文中劃線的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睂O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
(2)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
(3)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