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提出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簡稱VSEPR模型),用于預測簡單分子立體結構。其要點可以概括為:
Ⅰ.用AXnEm表示只含一個中心原子的分子組成,A為中心原子,X為與中心原子相結合的原子,E為中心原子最外層未參與成鍵的電子對(稱為孤對電子),(n+m)稱為價層電子對數。分子中的價層電子對總是互相排斥,均勻地分布在中心原子周圍的空間;
Ⅱ.分子的立體構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的排布,不包括中心原子未成鍵的孤對電子;
Ⅲ.分子中價層電子對之間的斥力主要順序為:
i.孤對電子之間的斥力>孤對電子對與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
ii.雙鍵與雙鍵之間的斥力>雙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單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
iii.X原子得電子能力越弱,A-X形成的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越強;
iV.其他。
請仔細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要點I可以畫出AXnEm的VSEPR理想模型,請?zhí)顚懴卤?/div>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提出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簡稱VSEPR模型),用于預測簡單分子立體結構。其要點可以概括為:
Ⅰ、用AXnEm表示只含一個中心原子的分子組成,A為中心原子,X為與中心原子相結合的原子,E為中心原子最外層未參與成鍵的電子對(稱為孤對電子),(n+m)稱為價層電子對數。分子中的價層電子對總是互相排斥,均勻的分布在中心原子周圍的空間;
Ⅱ、分子的立體構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的排布,不包括中心原子未成鍵的孤對電子;
Ⅲ、分子中價層電子對之間的斥力主要順序為:i、孤對電子之間的斥力>孤對電子對與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ii、雙鍵與雙鍵之間的斥力>雙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單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iii、X原子得電子能力越弱,A-X形成的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越強;iv、其他。請仔細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要點I可以畫出AXnEm的VSEPR理想模型,請?zhí)顚懴卤恚?/p>
n+m | 2 |
|
VSEPR理想模型 |
| 正四面體 |
價層電子對之間的理想鍵角 |
| 109°28′ |
(2)請用VSEPR模型解釋CO2為直線型分子的原因 ;
(3)H2O分子的立體構型為: ,請你預測水分子中∠H-O-H的大小
范圍并解釋原因 ;
(4)SO2Cl2和SO2F2都屬AX4E0型分子,S=O之間以雙鍵結合,S-Cl、S-F之間以單鍵結
合。請你預測 SO2Cl2和SO2F2分子的立體構型: , SO2Cl2
分子中∠Cl-S-Cl (選填“<”、“>”或“=”)SO2F2分子中∠F-S-F。
(5)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VSEPR)判斷下列分子或離子的空間構型
分子或 離子 | PbCl2 | XeF4 | SnCl62- | PF3Cl2 | HgCl42- | ClO4-- |
空間 構型 |
|
|
|
|
|
|
(每空2分 共16分)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提出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簡稱VSEPR模型),用于預測簡單分子立體結構。其要點可以概括為:
Ⅰ、用AXnEm表示只含一個中心原子的分子組成,A為中心原子,X為與中心原子相結合的原子,E為中心原子最外層未參與成鍵的電子對(稱為孤對電子),(n+m)稱為價層電子對數。分子中的價層電子對總是互相排斥,均勻的分布在中心原子周圍的空間;
Ⅱ、分子的立體構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的排布,不包括中心原子未成鍵的孤對電子; Ⅲ、分子中價層電子對之間的斥力主要順序為: i、孤對電子之間的斥力>孤對電子對與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 ii、雙鍵與雙鍵之間的斥力>雙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單鍵與單鍵之間的斥力; iii、X原子得電子能力越弱,A-X形成的共用電子對之間的斥力越強; iv、其他。
請仔細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要點I可以畫出AXnEm的VSEPR理想模型,請?zhí)顚懴卤恚?/p>
n+m |
2 |
|
VSEPR理想模型 |
|
正四面體 |
價層電子對之間的理想鍵角 |
|
109°28′ |
(2)請用VSEPR模型解釋CO2為直線型分子的原因 。
(3) H2O分子的立體構型為: ,請你預測水分子中∠H-O-H的大小范圍為 ,原因是 。
(4) SO2Cl2和SO2F2都屬AX4E0型分子,S=O之間以雙鍵結合,S-Cl、S-F之間以單鍵結合。請你預測 SO2Cl2和SO2F2分子的立體構型: 。
n+m | 2 | |
VSEPR理想模型 | | 正四面體 |
價層電子對之間的理想鍵角 | | 109°28′ |
(1)M由兩種短周期元素組成,每個M分子含有18個電子,其分子球棍模型如圖所示。測得M的摩爾質量為32g/mol。畫出編號為2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
(2)已知1.0mol·L—1NaHSO3溶液的pH為3.5,加入氯水,振蕩后溶液pH迅速降低。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3)在常溫常壓和光照條件下,N2在催化劑(TiO2)表面與H2O反應,生成1molNH3和O2時的能量變化值為382.5kJ,達到平衡后此反應NH3生成量與溫度的實驗數據如下表。則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T/K |
303 |
313 |
323 |
NH3生成量/(10—1mol) |
4.3 |
5.9 |
6.0 |
(4)在溶液中,一定濃度的NH4+能溶解部分Mg(OH)2固體,反應如下:
2NH4+(aq) + Mg(OH)2(s)
Mg2+(aq)
+2NH3·H2O(aq)
寫出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表達式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探究Mg2+與NH3·H2O反應形成沉淀的情況,設計如下兩組實驗
實驗① |
等體積1 mol/L氨水和0.1 mol/L MgCl2溶液混合 |
生成白色沉淀 |
實驗② |
等體積0.1 mol/L氨水和1 mol/L MgCl2溶液混合 |
無現(xiàn)象 |
請分析實驗①、②產生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 。
(5)在室溫下,化學反應I—(aq)+ ClO—(aq) = IO—(aq) + Cl—(aq)的反應物初始濃度、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初始濃度及初始速率間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實驗編號 |
I—的初始濃度 (mol·L—1) |
ClO—的初始濃度 (mol·L—1) |
OH—的初始濃度 (mol·L—1) |
初始速率v (mol·L—1· s—1) |
1 |
2 × 10—3 |
1.5 × 10—3 |
1.00 |
1.8 × 10—4 |
2 |
a |
1.5 × 10—3 |
1.00 |
3.6 × 10—4 |
3 |
2 × 10—3 |
3 × 10—3 |
2.00 |
1.8 × 10—4 |
4 |
4 × 10—3 |
3 × 10—3 |
1.00 |
7.2 × 10—4 |
已知表中初始反應速率與有關離子濃度關系可以表示為v= k [I—]1 [ClO—]b [OH—]c(溫度一定時,k為常數)。
①設計實驗2和實驗4的目的是 ;
②若實驗編號4的其它濃度不變,僅將溶液的酸堿值變更為pH = 13,反應的初始速率v= 。
第Ⅰ卷(選擇題 共42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4小題,每小題3分,共4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題號
1
2
3
4
5
6
7
答案
C
B
C
B
C
A
B
題號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A
C
D
B
A
C
第Ⅱ卷(共58分)
二、填空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48分)
15.(13分)
(1)①增大(1分)
②增大 減小(各1分,共2分)
③E(1分)
④t3~t5(1分)
⑤D B(各1分,共2分)
⑥
(2)2NH3+60H--6e-===N2+6H2O(2分) 堿性(1分)
NH3在酸性介質中易轉化為NH4+離子(1分)
16.(12分)
(1)第二周期 第VA族(各0.5分共1分)
(2)NH3+H+===NH4+(或H2O+H+===H3O+)(2分)
(3)Al3++3H2OAl(OH)3+3H+(2分)
(4)NaOH; NH4NO3(各1分共2分)
(5)2H2-4e-+4OH===4H2O(2分)
(6)①A(1分)
②0.25mol2?L-2(或0.25)(2分)
17.(9分)
(1)①吸收CO2中的水蒸汽(或干燥CO2氣體)(1分)
②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進入C中(1分)
③C(1分)
(2)①NaOH溶液(1分)
②過濾(1分) 干燥(1分)
③(2分)
(3)方案一中的CO2氣體不能完全被裝置C中的堿石灰吸收(1分)
18.(14分)
(1)離子鍵、共價鍵(或非極性鍵)(各0.5分共1分)
0.2NA 或1.024×1023 (1分)
(2)Cl2+2OH-===Cl- + ClO- +H2O(2分)
(3)C+2H2SO4(濃)△CO2↑+2SO2↑+2H2O(2分)
(4)NH4++HCO3-+2OH-△NH3↑+CO32-+2H2O(2分)
(或:NH4++HSO3-+2OH-△NH3↑+SO32-+2H2O,
(或:NH4++HS-+2OH-△NH3↑+S2-+2H2O,其它正確答案亦可)
(5)4HCl+NaAlO2===NaCl+AlCl3+2H2O(2分)
(或:4H2SO4+2NaAlO2===Na2SO4+Al2(SO4)3+4H2O,若H2SO4寫成硝酸亦可)
(6)2NH4Cl+Ca(OH)2△CaCl2 +2H2O+2NH3↑(2分)
4NH3(g)+5O2(g)===4NO(g)+6H2O(g);△H=-906.8KJ/mol(2分)
三、選做題(本題分A、B兩題,考生只要選其中一題作答。若兩題都作答,則以A題得分計入總分。本題共10分)
(1)Na<Al<Si<N 高
(2)高 NaCl為離子晶體而SiCl4為分子晶體
(3)三角錐形
(4)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 3d104s1) [Cu(NH3)4]2+
(5)Cu3 N
(6)AlN 共價鍵
19B.(各1分共10分)
(I)
(II)(1)加成反應 消去反應
(2)濃硫酸、加熱
(3)
(4)
銀氨溶液[或新制Cu(OH)2懸濁液]
(5)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