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賞析《飲酒》回答問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對《飲酒》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tài)。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賞析《飲酒》回答問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對《飲酒》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tài)。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遼寧省沈陽市2010年中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2010·遼寧省沈陽市,7,3分)賞析《飲酒》回答問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1分)
(2)對《飲酒》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tài)。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融合。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西上饒信江實驗學校初二下期末檢測語文試卷(二)(帶解析) 題型:詩歌鑒賞
閱讀陶淵明的《飲酒》,回答問題。(4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題1】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__________”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1分)
【小題2】下列對詩句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nbsp; )(3分)
A.“車馬喧”在詩中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
B.“悠然見南山”中一“見”字寫出了詩人在采菊時在有意之間看見南山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 |
C.“飛鳥相與還”有雙重含義,既指鳥兒飛向天空經受風雨的折磨,終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現(xiàn)在的歸隱。 |
D.這首詩歌頌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安閑,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的名篇。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西上饒信江實驗學校初二下期末檢測語文試卷(二)(解析版) 題型:詩歌鑒賞
閱讀陶淵明的《飲酒》,回答問題。(4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__________”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1分)
2.下列對詩句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nbsp; )(3分)
A.“車馬喧”在詩中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B.“悠然見南山”中一“見”字寫出了詩人在采菊時在有意之間看見南山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
C.“飛鳥相與還”有雙重含義,既指鳥兒飛向天空經受風雨的折磨,終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現(xiàn)在的歸隱。
D.這首詩歌頌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安閑,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的名篇。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車馬喧”在詩中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
B.“悠然見南山”中一“見”字寫出了詩人在采菊時在有意之間看見南山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 |
C.“飛鳥相與還”有雙重含義,既指鳥兒飛向天空經受風雨的折磨,終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現(xiàn)在的歸隱。 |
D.這首詩歌頌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安閑,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的名篇。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題目。(12分)
警句
徐懋庸
許多作者寫作喜用警句,許多讀者讀書喜看警句。有些老師在學生的習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贊賞,結果就連在一篇說明文中,學生們也必硬添入許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實,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讀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見識淺。才力薄,所以不能創(chuàng)作充實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娛人;見識淺,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義,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語言說真實的事理,所以無處不善,沒有警句,也可以說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讀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錦上添花,與全文相得益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本來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飲酒》詩里與其他詩句渾然一體,并不獨自出色。可有些人鐘愛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為可以使文章增色,結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線繡花,極不相稱,且所繡之花,絕不會佳。現(xiàn)在有一類人寫作幾乎全篇用警句湊成,使人如看萬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錦,莫測高深,一經拆穿,則不過是一些玻璃碎片亂湊而成,毫無意義。
喜歡看警句的讀者,閱讀偉大的作品定會因為沒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讀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賞花,真能欣賞名花的人,會到園地上,于陽光微風中,欣賞花兒的活潑生機、天然的姿色及其與環(huán)境相掩映之美。在這樣境界中的花,無論大小開謝,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賞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為已盡得此花之美,卻不知這是大煞風景的。
世上的語言,本無所謂“奇警”與“平凡”,關鍵在于運用得當。好作品的語言無論有著怎樣的特點,都能表達充實完善的內容。那些只追求“處處須警句”的文章,華而不實,實在是不足取的。
(選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刪改)
【小題1】文章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3分)
A.寫說明文,不必硬添入許多奇警的句子。 |
B.好文章無處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
C.寫作時,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
D.閱讀作品,不應該因為沒有警句而失望。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寫說明文,不必硬添入許多奇警的句子。 |
B.好文章無處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
C.寫作時,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
D.閱讀作品,不應該因為沒有警句而失望。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