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詞語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 |
A、翻來復去 抑揚頓挫 遷徙 佇立 B、正襟危坐 誠皇誠恐 犀利 凜冽 C、深惡痛疾 不可名狀 祈禱 鞭撻 D、盛氣凌人 暗然失色 托辭 睥睨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發(fā)散思維大課堂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 語文版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⑤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構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構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⑦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近日,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合相關內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疑。
(1) ;⑵ ;⑶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
D.文章結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⑤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構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構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⑦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小題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
D.文章結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0分)
“讀薄”與“讀厚”
①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這番對讀書的獨到見解,耐人尋味。
②“讀薄”與“讀厚”,雖然有著相同點,比如都要聚精會神、一以貫之地讀,都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思考著讀等等,但終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從取向上說,“讀薄”偏重于求深度,“讀厚”則偏重于求寬度;從方法上說,“讀薄”需要開掘、“蒸餾”,“讀厚”則需要拓展、雜糅。
③將書“讀薄”,自是一樁苦差使。曾從報上讀到這樣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時,每周都被要求閱讀一本中世紀的哲學巨著,一周大概得讀上1000頁。到了周末,要把哲學論文縮寫成薄薄的兩頁。過程大致如下:首先把書的內容縮減為20頁,然后再減到10頁,5頁,最后只剩下2頁。所有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jié)統(tǒng)統(tǒng)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兩頁。到了下一周,又從另一部鴻篇巨制開始。這樣一來,所讀過的哲學思想自然在腦海里留下了印象。“讀薄”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過濾、不斷凝練、不斷“蒸餾”的過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直達事物本質的過程。這般讀書,每讀一本,就能獲得“雁過留聲”、“水過留痕”的效果,長此以往,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有一次,有關部門要黃永玉畫一幅《鳳凰涅槃》作為禮物送給日本,并關照黃永玉寫一個“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jù)。在翻遍資料訪遍人而不得時,他想到了錢鍾書。錢告訴他:“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你哪里找去?鳳凰跳進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但也不是羅馬的發(fā)明,可能是從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中國都有點關系。這樣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秉S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這番檢索本事,除了博聞強記,還不緣于其“讀薄”的功夫嗎?
④ !白x厚”更要求對相關聯(lián)的人、事、理、知識點作橫向溝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讀上下足功夫,以架構立體式的知識網(wǎng)絡,優(yōu)化視野結構。學者林非曾經告誡讀書人:“整個讀書的過程,應該表現(xiàn)成一種循序漸進的態(tài)勢,從點到面,不斷地擴展。首先總是鉆研跟自己工作與生存更為有關的書籍。像從事科學技術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側重于閱讀本行的書籍,讀多了,讀通了,讀精了,必定會延伸到其它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知識……”就如愛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他還有廣博的文史、經濟和哲學的知識。
⑤實上,將書“讀厚”,更是為了培養(yǎng)讀書人融會貫通的能力。王蒙在釋“通”時這樣說過:“‘通’也是中國古代的話,‘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學的道理,也能用它來解決人文科學的一些問題;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許多事情,你也可以通過它來更好地理解東方世界發(fā)生的事情;能夠融會貫通于古今、中外、東西、文理之間,而且要觸類旁通,因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睙o獨有偶,一些外國企業(yè)家表示,中國大學生外語很好,但缺乏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員工往往來自不同國家,只有對各個民族的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員工整合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而了解一個民族途徑之一,就是在把書“讀薄”的同時,把書“讀厚”。
⑥書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其真諦和要義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環(huán)往復,則境界全出。
1..第②段中加點的“蒸餾”原意是“加熱液體使變成蒸氣,再使蒸氣冷卻凝成液體,從而出去其中的雜質”,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與加點詞“拓展”意思相近的詞語是 (4分)
2..下列對文章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3..第③段劃線部分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4..細讀④⑤兩段,完成下列題目:
(1)根據(jù)上下文內容,在第④段橫線上填入適當?shù)淖樱?u> 。(2分)
(2)根據(jù)第④⑤段的論述,請聯(lián)系你讀書的實際談談如何將書“讀厚”。 (3分)
5..本文的論點是 (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屆上海市奉賢區(qū)初三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測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0分)
“讀薄”與“讀厚”
①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這番對讀書的獨到見解,耐人尋味。
②“讀薄”與“讀厚”,雖然有著相同點,比如都要聚精會神、一以貫之地讀,都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思考著讀等等,但終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從取向上說,“讀薄”偏重于求深度,“讀厚”則偏重于求寬度;從方法上說,“讀薄”需要開掘、“蒸餾”,“讀厚”則需要拓展、雜糅。
③將書“讀薄”,自是一樁苦差使。曾從報上讀到這樣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時,每周都被要求閱讀一本中世紀的哲學巨著,一周大概得讀上1000頁。到了周末,要把哲學論文縮寫成薄薄的兩頁。過程大致如下:首先把書的內容縮減為20頁,然后再減到10頁,5頁,最后只剩下2頁。所有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jié)統(tǒng)統(tǒng)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兩頁。到了下一周,又從另一部鴻篇巨制開始。這樣一來,所讀過的哲學思想自然在腦海里留下了印象。“讀薄”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過濾、不斷凝練、不斷“蒸餾”的過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直達事物本質的過程。這般讀書,每讀一本,就能獲得“雁過留聲”、“水過留痕”的效果,長此以往,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有一次,有關部門要黃永玉畫一幅《鳳凰涅槃》作為禮物送給日本,并關照黃永玉寫一個“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jù)。在翻遍資料訪遍人而不得時,他想到了錢鍾書。錢告訴他:“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你哪里找去?鳳凰跳進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但也不是羅馬的發(fā)明,可能是從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中國都有點關系。這樣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秉S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這番檢索本事,除了博聞強記,還不緣于其“讀薄”的功夫嗎?
④ !白x厚”更要求對相關聯(lián)的人、事、理、知識點作橫向溝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讀上下足功夫,以架構立體式的知識網(wǎng)絡,優(yōu)化視野結構。學者林非曾經告誡讀書人:“整個讀書的過程,應該表現(xiàn)成一種循序漸進的態(tài)勢,從點到面,不斷地擴展。首先總是鉆研跟自己工作與生存更為有關的書籍。像從事科學技術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側重于閱讀本行的書籍,讀多了,讀通了,讀精了,必定會延伸到其它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知識……”就如愛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他還有廣博的文史、經濟和哲學的知識。
⑤實上,將書“讀厚”,更是為了培養(yǎng)讀書人融會貫通的能力。王蒙在釋“通”時這樣說過:“‘通’也是中國古代的話,‘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學的道理,也能用它來解決人文科學的一些問題;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許多事情,你也可以通過它來更好地理解東方世界發(fā)生的事情;能夠融會貫通于古今、中外、東西、文理之間,而且要觸類旁通,因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睙o獨有偶,一些外國企業(yè)家表示,中國大學生外語很好,但缺乏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員工往往來自不同國家,只有對各個民族的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員工整合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而了解一個民族途徑之一,就是在把書“讀薄”的同時,把書“讀厚”。
⑥書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其真諦和要義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環(huán)往復,則境界全出。
1..第②段中加點的“蒸餾”原意是“加熱液體使變成蒸氣,再使蒸氣冷卻凝成液體,從而出去其中的雜質”,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與加點詞“拓展”意思相近的詞語是 (4分)
2..下列對文章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3..第③段劃線部分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4..細讀④⑤兩段,完成下列題目:
(1)根據(jù)上下文內容,在第④段橫線上填入適當?shù)淖樱?u> 。(2分)
(2)根據(jù)第④⑤段的論述,請聯(lián)系你讀書的實際談談如何將書“讀厚”。 (3分)
5..本文的論點是 (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上海市奉賢區(qū)初三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測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0分)
“讀薄”與“讀厚”
①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這番對讀書的獨到見解,耐人尋味。
②“讀薄”與“讀厚”,雖然有著相同點,比如都要聚精會神、一以貫之地讀,都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思考著讀等等,但終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從取向上說,“讀薄”偏重于求深度,“讀厚”則偏重于求寬度;從方法上說,“讀薄”需要開掘、“蒸餾”,“讀厚”則需要拓展、雜糅。
③將書“讀薄”,自是一樁苦差使。曾從報上讀到這樣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時,每周都被要求閱讀一本中世紀的哲學巨著,一周大概得讀上1000頁。到了周末,要把哲學論文縮寫成薄薄的兩頁。過程大致如下:首先把書的內容縮減為20頁,然后再減到10頁,5頁,最后只剩下2頁。所有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jié)統(tǒng)統(tǒng)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兩頁。到了下一周,又從另一部鴻篇巨制開始。這樣一來,所讀過的哲學思想自然在腦海里留下了印象。“讀薄”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過濾、不斷凝練、不斷“蒸餾”的過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直達事物本質的過程。這般讀書,每讀一本,就能獲得“雁過留聲”、“水過留痕”的效果,長此以往,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有一次,有關部門要黃永玉畫一幅《鳳凰涅槃》作為禮物送給日本,并關照黃永玉寫一個“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jù)。在翻遍資料訪遍人而不得時,他想到了錢鍾書。錢告訴他:“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你哪里找去?鳳凰跳進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但也不是羅馬的發(fā)明,可能是從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中國都有點關系。這樣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秉S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這番檢索本事,除了博聞強記,還不緣于其“讀薄”的功夫嗎?
④ !白x厚”更要求對相關聯(lián)的人、事、理、知識點作橫向溝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讀上下足功夫,以架構立體式的知識網(wǎng)絡,優(yōu)化視野結構。學者林非曾經告誡讀書人:“整個讀書的過程,應該表現(xiàn)成一種循序漸進的態(tài)勢,從點到面,不斷地擴展。首先總是鉆研跟自己工作與生存更為有關的書籍。像從事科學技術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側重于閱讀本行的書籍,讀多了,讀通了,讀精了,必定會延伸到其它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知識……”就如愛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他還有廣博的文史、經濟和哲學的知識。
⑤實上,將書“讀厚”,更是為了培養(yǎng)讀書人融會貫通的能力。王蒙在釋“通”時這樣說過:“‘通’也是中國古代的話,‘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學的道理,也能用它來解決人文科學的一些問題;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許多事情,你也可以通過它來更好地理解東方世界發(fā)生的事情;能夠融會貫通于古今、中外、東西、文理之間,而且要觸類旁通,因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睙o獨有偶,一些外國企業(yè)家表示,中國大學生外語很好,但缺乏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員工往往來自不同國家,只有對各個民族的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員工整合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而了解一個民族途徑之一,就是在把書“讀薄”的同時,把書“讀厚”。
⑥書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其真諦和要義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環(huán)往復,則境界全出。
【小題1】.第②段中加點的“蒸餾”原意是“加熱液體使變成蒸氣,再使蒸氣冷卻凝成液體,從而出去其中的雜質”,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與加點詞“拓展”意思相近的詞語是 (4分)
【小題2】.下列對文章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湖北省黃岡市2011年春季八年級四科綜合能力測評語文試題 題型:048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