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多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寒暄 凋敝 一籌莫展 針貶時弊 B、舟楫 戕害 真知灼見 出類拔萃 C、紕繆 撕打 矯揉造作 云銷雨霽 D、崔嵬 聯(lián)袂 黃梁美夢 蜂擁而來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配套綜合能力輔導(dǎo)用書 高二(四) 題型:013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也。永平中,以謁者守侍御史,與三府掾?qū)俟部及涪俪z②。顏忠、王平等辭連及隧鄉(xiāng)侯耿建、朗陵侯臧信、護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是時顯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④,無敢以情恕者。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⑤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帝乃召朗人,問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虛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無事,何不早奏,獄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對曰:“臣雖考之無事,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故未敢時上。”帝怒罵曰:“吏持兩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國耳。”帝問曰:“誰與共為章?”對曰:“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臣見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惡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無后責。是以考一連十,考十連百。又公卿朝會,陛下問以得失,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陳,誠死無悔!钡垡饨,詔遣朗出。后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余人。
(節(jié)選自《后漢書·寒朗傳》,略有改動)
[注]①考案:審處。②楚獄:漢光武帝劉秀兒子劉英為楚王。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楚王因謀逆被廢自殺。因這一案件受牽連而被處罰的人“以千數(shù)”。③顯宗:漢明帝劉莊。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樣。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稱有罪不判、重罪輕判為出罪,稱無罪判刑,輕罪重判為入罪。
1.下列句子中橫線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
A.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
B.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
D.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
今以鐘磐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無奸
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建等)多有虛引
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
D.陛下問(政事)以得失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諸所連及 凡與楚王案件有點牽連的人
B.無敢以情恕者 誰也不敢為了私人交情而寬大處理
C.臣見考囚在事者 我看到那些審訊囚犯的人
D.臣今所陳,誠死無悔 我今天說的這番話,就是死了也絕不反悔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寒朗執(zhí)法嚴明,實事求是的一組是
①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無奸
③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連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 ]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屬官一起審查處理楚王劉英謀逆一案的案犯,顏忠、王平等人的供詞中牽連到耿建等四位大臣;噬现懒朔浅馀,令寒朗把與此案有關(guān)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認曾與忠、平相見,寒朗就單獨提審忠、平,問四人的模樣如何,發(fā)現(xiàn)他們編造假供誣告四人的情況。
C.寒朗據(jù)實情上奏,說明耿建四人并沒有參與謀反。后來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編假供的動機,并解釋審查完耿建四人而沒有及時稟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發(fā)怒,直言強諫,指出因楚王一案牽連,已經(jīng)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負責任,不敢說真話;噬下犃擞兴谖,親自到洛陽獄審理案情,將一千多名無辜的人釋放出獄。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也。永平中,以謁者守侍御史,與三府掾?qū)俟部及涪俪z②。顏忠、王平等辭連及隧鄉(xiāng)侯耿建、朗陵侯臧信、護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是時顯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④,無敢以情恕者。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⑤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帝乃召朗人,問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虛引,冀以自明!钡墼唬骸凹慈缡,四侯無事,何不早奏,獄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對曰:“臣雖考之無事,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故未敢時上!钡叟R曰:“吏持兩端!贝偬嵯隆W笥曳揭,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國耳!钡蹎栐唬骸罢l與共為章?”對曰:“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臣見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惡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無后責。是以考一連十,考十連百。又公卿朝會,陛下問以得失,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陳,誠死無悔!钡垡饨,詔遣朗出。后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余人。
(節(jié)選自《后漢書·寒朗傳》,略有改動)
[注]①考案:審處。②楚獄:漢光武帝劉秀兒子劉英為楚王。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楚王因謀逆被廢自殺。因這一案件受牽連而被處罰的人“以千數(shù)”。③顯宗:漢明帝劉莊。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樣。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稱有罪不判、重罪輕判為出罪,稱無罪判刑,輕罪重判為入罪。
(1)下列句子中橫線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
A.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
B.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
D.誠冀陛下一覺悟而已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
今以鐘磐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無奸
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建等)多有虛引
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
D.陛下問(政事)以得失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諸所連及 凡與楚王案件有點牽連的人
B.無敢以情恕者 誰也不敢為了私人交情而寬大處理
C.臣見考囚在事者 我看到那些審訊囚犯的人
D.臣今所陳,誠死無悔 我今天說的這番話,就是死了也絕不反悔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寒朗執(zhí)法嚴明,實事求是的一組是
①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無奸
③然恐海內(nèi)別有發(fā)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連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 ]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屬官一起審查處理楚王劉英謀逆一案的案犯,顏忠、王平等人的供詞中牽連到耿建等四位大臣;噬现懒朔浅馀,令寒朗把與此案有關(guān)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認曾與忠、平相見,寒朗就單獨提審忠、平,問四人的模樣如何,發(fā)現(xiàn)他們編造假供誣告四人的情況。
C.寒朗據(jù)實情上奏,說明耿建四人并沒有參與謀反。后來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編假供的動機,并解釋審查完耿建四人而沒有及時稟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發(fā)怒,直言強諫,指出因楚王一案牽連,已經(jīng)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負責任,不敢說真話;噬下犃擞兴谖,親自到洛陽獄審理案情,將一千多名無辜的人釋放出獄。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膘鋯栐唬骸疤熘虾挝?”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jīng)》,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眹L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年十八貢于鄉(xiāng),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fù)其舊,為《學規(guī)》俾守之。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nèi),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jīng)訓(xùn)。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節(jié)選自《宋史·朱熹傳》)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引進士子與之講論 引進:召集。
B. 單車屏徒從 屏:使……退避。
C. 有短朱熹者 短:詆毀,指摘。
D.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窮:窮困,窮厄。
下面句子中關(guān)于加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⑴謂其疏于為政 ⑵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朱熹“政事可觀”和“為學成就”的一組是( )
A. 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 簞瓢屢空,晏如也
B 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 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C. 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
D. 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 所著書皆行于世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后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jīng)》,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對孝道的認識。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務(wù)繁忙之余,他經(jīng)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C. 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yīng)對災(zāi)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guān)。他還只身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D. 朱熹認為圣賢思想學說的錯誤很嚴重,于是他竭盡精力,深入探究圣賢的思想準則。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
譯文:
②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
譯文:
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文:
④ 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譯文: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福建省廈門六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jīng)》,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眹L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年十八貢于鄉(xiāng),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fù)其舊,為《學規(guī)》俾守之。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nèi),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jīng)訓(xùn)。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節(jié)選自《宋史·朱熹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引進士子與之講論引進:召集。 |
B.單車屏徒從屏:使……退避。 |
C.有短朱熹者短:詆毀,指摘。 |
D.大抵窮理以致其知窮:窮困,窮厄。 |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A.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后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jīng)》,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對孝道的認識。 |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務(wù)繁忙之余,他經(jīng)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
C.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yīng)對災(zāi)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guān)。他還只身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
D.朱熹認為圣賢思想學說的錯誤很嚴重,于是他竭盡精力,深入探究圣賢的思想準則。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福建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膘鋯栐唬骸疤熘虾挝?”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jīng)》,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眹L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年十八貢于鄉(xiāng),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fù)其舊,為《學規(guī)》俾守之。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nèi),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jīng)訓(xùn)。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節(jié)選自《宋史·朱熹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引進士子與之講論引進:召集。 |
B.單車屏徒從屏:使……退避。 |
C.有短朱熹者短:詆毀,指摘。 |
D.大抵窮理以致其知窮:窮困,窮厄。 |
2.下面句子中關(guān)于加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⑴謂其疏于為政 ⑵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朱熹“政事可觀”和“為學成就”的一組是( )
A. 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 簞瓢屢空,晏如也
B 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 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C. 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
D. 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 所著書皆行于世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后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jīng)》,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對孝道的認識。 |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務(wù)繁忙之余,他經(jīng)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
C.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yīng)對災(zāi)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guān)。他還只身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
D.朱熹認為圣賢思想學說的錯誤很嚴重,于是他竭盡精力,深入探究圣賢的思想準則。 |
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3分)
譯文:
②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2分)
譯文:
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分)
譯文:
④ 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3分)
譯文: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人類是一種特殊動物, 個體和群體的雙重性與生俱來。 |
B.文中用“磚瓦們要求從房屋退回泥土”的類比,是為了說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
C.對弱肉強食欺男霸女等系列問題,作者認為這一切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并沒有特別堅實的理由來支持否定性結(jié)論。 |
D.那些尚未轉(zhuǎn)化或無望轉(zhuǎn)化為產(chǎn)業(yè)技術(shù)的重大發(fā)現(xiàn),在俗利意義“沒有用”,但對社會文明“有用”。 |
A.利己是人與動物都共有的,因此,只有克服了利己性,社會才可能避免出現(xiàn)一次次的價值迷茫。 |
B.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身份高;,避免滑向極端主義和暴力主義,必須用理性主義來解決沖突。 |
C.歷史上一些科學家,如牛頓、萊布尼茲、伽利略等西方現(xiàn)代科學奠基人,他們不謀其利,不急其功,是追求大真理之人。 |
D.只要我們不受世俗“有用”“無用”標準的束縛,重視對大真理的追求,中國就會有大師出現(xiàn)。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共13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jīng)》,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年十八貢于鄉(xiāng),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fù)其舊,為《學規(guī)》俾守之。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nèi),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たh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jīng)訓(xùn)。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xùn)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節(jié)選自《宋史·朱熹傳》)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引進士子與之講論 引進:召集。 B.單車屏徒從 屏:使……退避。
C.有短朱熹者 短:詆毀,指摘。 D.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窮:窮困,窮厄。
11.下面句子中關(guān)于加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⑴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 ⑵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為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朱熹“政事可觀”和“為學成就”的一組是( )(2分)
A.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 簞瓢屢空,晏如也
B.復(fù)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 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C.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義則一介不取也
D.隨事處畫,必為經(jīng)久之計 所著書皆行于世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后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jīng)》,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對孝道的認識。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務(wù)繁忙之余,他經(jīng)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C.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yīng)對災(zāi)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guān)。他還只身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D.朱熹認為圣賢思想學說的錯誤很嚴重,于是他竭盡精力,深入探究圣賢的思想準則。
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3分)
譯文:
(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2分)
譯文: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