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學常識的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陸蠡,現(xiàn)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海星》、《囚綠記》等,譯著有《羅亭》、《魯濱遜飄流 記》。 B、我國文學史上所說的“風騷”,“風”指的是《國風》,“騷”指的是《離騷》;它們分別代表了我 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 C、《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抒情詩,與北朝《木蘭詩》合稱“樂府雙壁”。 D、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 是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練考新教堂 高二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文壇的一股清風①報載,青年女作家李勤寫了一篇文章,對梁曉聲的長篇小說《恐懼》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李勤說,梁曉聲是她所敬重的作家之一,卻寫出了令人“恐懼”的《恐懼》,實在是一個辛辣的諷刺。隨后,梁曉聲在致李勤的公開信中表示:“我從報上看到你的文章后,剪了下來,夾在書中,予以保留。我至少看過三遍,每看一遍,都引我思考一些問題!庇纱怂械阶约簞(chuàng)作上有“誤區(qū)”,毅然放棄了原來的兩套“三部曲”(“荒誕三部曲”和“金錢三部曲”)的計劃,盡管“荒誕三部曲”之二,已寫了近15萬字,也斷然擱置不再續(xù)寫。
、谶@在浮華、浮躁的文壇上,揚起一股清新的風,沁心的風。
、畚覜]有讀過《恐懼》。據(jù)報上介紹,寫的是一出賣色相求財?shù)某髣 F渲兴婕暗目植、殘忍、丑惡、下流的情?jié),觸目驚心,以致李勤讀了會產(chǎn)生“另一種恐懼”。我想,這里提出了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即文藝如何表現(xiàn)社會生活中的假惡丑的問題。假惡丑是真善美對立的存在,文藝要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既要反映真善美,也不能回避假惡丑。然而,“人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制造”。文藝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好的文藝應(yīng)該是美的文藝。生活丑一旦進入藝術(shù)領(lǐng)城,就得化為藝術(shù)美。文藝家的功力,就體現(xiàn)在這一“化”上。應(yīng)該說,梁曉聲對此是有所注意的。他說,他的兩個“三部曲”的基調(diào),一開始就定格在“審丑”的坐標上!皩彸蟆,就是要化丑為美。不過,意識到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因為,要“審丑”,必須注意兩點:一是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審美理想,并據(jù)此對生活丑進行集中提煉與批判否定,二是對“丑”的描述揭示要把握好一個限度。否則,就不是“審丑”,而是“展丑”。梁曉聲說,他是毫不留情毫不妥協(xié)地把社會的潰瘍揭示給人們看。在這里,也許他關(guān)注丑多了一點,同時而忽視了更應(yīng)該記住美。而離開了審美理想、審美判讀,丑就不能化為美,也就離文藝之道遠矣。
、芰簳月暤目少F,在于他一得到提醒,哪怕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的意見,就認真思考,公開表示接受批語,并以實際行動擱筆不再續(xù)寫“荒誕”。這種嚴于自律,從善如流的態(tài)度,對比文壇上那種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戀“文章是自己的好”,一聽批語就跳就叫的混濁現(xiàn)象,無疑是一股清風。
、堇^梁曉聲的公開信之后,又高興地看到了張承志的《文責初檢》,對他自己寫作上的錯誤與敗筆進行清點“清算”。他覺得他的知識修養(yǎng)體系中存在著很多毛病,“謹向讀者致歉!”并“將常懷自警,時時清算自己的文責”。這份“檢討書”,表明自省自律、自我批評的清新之風,正從我們一些不甘心“庸”“末”的富有大氣的作家身上散發(fā)開來,它將驅(qū)散那種浮華、浮躁、庸俗、混濁之氣,使文壇更多正氣、更具生氣。
、拮匀唬u者應(yīng)當像李勤那樣,批評既是尖銳的,又是實事求是的.與人為善的。潑臟水式的所謂批評,是不足取的。不過,這非本文所要論述的了。
1.①青年女作家李勤批評梁曉聲的長篇小說《恐懼》令人恐懼。她恐懼的是什么?②面對李勤的批評,梁曉聲感到自己創(chuàng)作有“誤區(qū)”,他所說的“誤區(qū)”又是指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說梁曉聲毫不妥協(xié)地揭示社會潰瘍時“也許他關(guān)注丑多了一點”,這句話實際指的是什么?②為什么作者在肯定梁曉聲勇于接受批評,嚴于自律,從善如流之后,還要寫到張承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結(jié)尾一段,作者說“這非本文所要論述的了”,既然非本文所要論述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項有
[ ]
A.“這在浮華、浮躁的文壇上,揚起了一股清新的風、沁心的風!本渲械摹斑@”指的是青年女作家李勤敢于寫文章批評名作家梁曉聲的長篇小說《恐懼》。
B.文學作品要揭露社會的潰瘍,但必須擁有高尚的審美理想,并據(jù)此對社會潰瘍進行集中提煉與批判否定。
C.梁曉聲嚴于自律,從善如流,張承志對自己寫作上的錯誤與敗筆進行清點“清算”,在文壇上揚起了一股清風,這股清風將驅(qū)散那種浮華、浮躁、庸俗、混濁之氣,使文壇更多正氣,更具生氣。
D.文藝如何表現(xiàn)社會生活中的假惡丑問題,這在文壇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是審丑,還是展丑,與作家是否深入人生活密切相關(guān)。
E.第五段中“浮華、浮躁、庸俗、混濁之氣”是指文壇中那些描寫“荒誕”,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戀“文章是自己的好”,一聽批語就跳就叫等混濁現(xiàn)象。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文言基礎(chǔ)知識(共8分)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遭受,遇到) ②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③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品行不好,無恥)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⑥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推測,估計) ⑦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⑧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⑨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辜負) ⑩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⑾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⑿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A.①②④⑤⑦⑧⑩⑾ B.②③④⑤⑥⑧⑨⑩
C.①③⑤⑥⑨⑩⑾⑿ D.④⑤⑥⑦⑧⑨⑾⑿
下列句中加點的“為”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C.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D.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下列句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1)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B.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相同
C.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D.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下列句中加點實詞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贏糧而景從
①吾從而師之 ②卻匈奴七百里 ③長余佩之陸離 ④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⑤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⑥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⑦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⑧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⑩外連衡而斗諸侯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②③⑩ B.②③⑤⑥ C.④⑦⑧⑨ D.④⑤⑥⑩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黃岡重點作業(yè) 高一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關(guān)于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于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guān)系、它們的胚胎的關(guān)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zhì)期內(nèi)出現(xiàn)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么,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結(jié)論,即使很有根據(jù),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shù)生物,怎樣經(jīng)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gòu)造和相互適應(yīng),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huán)境如氣候、食物等等作為惟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后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gòu)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適應(yīng)于捉取樹皮里面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yǎng)料,需要鳥類傳布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huán)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gòu)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guān)系,必然同樣是不合理的。
1.概括首句要點必不可少的幾項是
①研究物種起源的背景
②研究物種起源所憑借的事實基礎(chǔ)
③研究物種起源的方法
④對物種起源的推斷
⑤對錯誤學說的批判
⑥對物種起源的不同認識
[ ]
2.關(guān)于物種起源問題,達爾文做出了什么結(jié)論?(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只填首尾四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證明“外部”環(huán)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所用的論據(j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觀點的理解,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生物的種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物的變異,難以令人滿意。
B.生物的種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chuàng)造而來的;外部環(huán)境不是惟一引起物種變異的原因。
C.生物是經(jīng)歷變異而達到它們極其完善的構(gòu)造和相互適應(yīng)的;僅以外部環(huán)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槲寄生的構(gòu)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guān)系,是不合理的。
D.生物的種是生物經(jīng)歷變異演變而來的;僅以外部環(huán)境來解釋啄木鳥和槲寄生的變異是不合理的。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屆云南景洪第一中學高二上期期末考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封鎖開放了!岸A崃崃崃崃帷睋u著鈴,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點,一點一點連成一條虛線,( )時間與空間。
一陣歡呼的風刮過這大城市。電車當當當往前開了。宗楨( )站起身來,擠到人叢中,不見了。翠遠偏過頭去,只做不理會。他走了。對于她,他等于死了。電車加足了速力前進,黃昏的人行道上,賣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擔子,一個人捧著文王神卦的匣子,閉著眼霍霍地搖。一個大個子的金發(fā)女人,背上背著大草帽,露出大牙齒來向一個意大利水兵一笑,說了句玩笑話。翠遠的眼睛看到了他們,他們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剎那。車往前當當?shù)嘏,他們一個個的死去了。
翠遠煩惱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電話給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聲音,對他分外的( ),因為他是一個死去了又活過來的人。
電車里點上了燈,她一睜眼望見他遙遙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來他并沒有下車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鎖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fā)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 )的夢。
開電車的放聲唱道:“可憐啊可憐!一個人啊沒錢!可憐啊可憐……”一個窮婆子慌里慌張掠過車頭,橫穿過馬路。開電車的大喝道:“豬玀!”
呂宗楨到家正趕上吃晚飯。他一面吃一面閱讀他女兒的成績報告單,剛寄來的。他還記得電車上那一回事,可是翠遠的臉已經(jīng)有點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記的臉。他不記得她說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話他記得很清楚——溫柔地:
“你——幾歲?”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讓你犧牲了你的前程!”
(張愛玲《封鎖》節(jié)選)
1.文中括號內(nèi)應(yīng)填入合適的詞語是哪組( )(3分)
A.切斷忽然熱情不近情理 B.隔斷突然熱烈不可理喻
C.隔斷忽然熱情不近情理 D.切斷突然熱烈不近情理
2.“封鎖開放了!A崃崃崃崃帷瘬u著鈴,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點,一點一點連成一條虛線,( )時間與空間。”對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僅做現(xiàn)實性陳述,說明封鎖結(jié)束了。
B.照應(yīng)前文,首尾呼應(yīng),使敘事集中在一個封閉隔絕的空間,以陌生化來透視現(xiàn)實。
C.暗示生活從非常態(tài)回到了常態(tài)。
D.引起下文情節(jié)發(fā)展,同時照應(yīng)下文“封鎖”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fā)生。
3.“宗楨( )站起身來,擠到人叢中,不見了。翠遠偏過頭去,只做不理會。他走了。對于她,他等于死了”。對這句話理解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翠遠這時已經(jīng)識破了宗楨的逢場作戲,以為他沒有一點真情。
B.翠遠瞬間的激情已經(jīng)消失,不再對宗楨有任何幻想和眷戀。
C.兩人在封鎖結(jié)束后,突然意識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為女性維護自身尊嚴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決定將這件事忘掉。
D.封鎖結(jié)束也是兩人非正常情感發(fā)展的結(jié)束。
4.對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鎖期間發(fā)生的一切,等于沒發(fā)生。整個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 )的夢!崩斫忮e誤的一項是( )(3分)
A.在現(xiàn)實面前,翠遠終于認識到兩人情感的錯位:自己的多情,宗楨的調(diào)情。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為有婦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齒的境地,而應(yīng)該將感情壓抑埋藏。
C.在一個封閉隔絕的空間里,她和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身缺乏的許多東西,并在對方身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于是產(chǎn)生了戀情,但當這個空間消失了,這戀情也就隨之消失了。
D.體現(xiàn)了戰(zhàn)亂浮世中生存的人們的無奈、無助和空虛的心情。
5.文章中出現(xiàn)了幾次山東乞丐的歌謠:“可憐可憐。∫粋人啊沒錢!”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與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穿插并行并最終將這個歌謠當喪鐘敲響,具有反諷意味。
B.亂世人們關(guān)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C.對于窮困和無助,人們只做表層上的憐憫,有的也只是旁觀者的冷漠和學舌。
D.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全文,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屆福建省廈門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卷 題型:其他題
文言基礎(chǔ)知識(共8分)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遭受,遇到) ②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③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品行不好,無恥)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⑥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推測,估計) ⑦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⑧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⑨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辜負) ⑩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⑾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⑿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A.①②④⑤⑦⑧⑩⑾ |
B.②③④⑤⑥⑧⑨⑩ |
C.①③⑤⑥⑨⑩⑾⑿ |
D.④⑤⑥⑦⑧⑨⑾⑿ |
2.下列句中加點的“為”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
C.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D.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
3.下列句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1)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
B.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相同 |
C.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
D.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
4.下列句中加點實詞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贏糧而景從
①吾從而師之 ②卻匈奴七百里 ③長余佩之陸離 ④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⑤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⑥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⑦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⑧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⑩外連衡而斗諸侯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②③⑩ |
B.②③⑤⑥ |
C.④⑦⑧⑨ |
D.④⑤⑥⑩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①②④⑤⑦⑧⑩⑾ | B.②③④⑤⑥⑧⑨⑩ |
C.①③⑤⑥⑨⑩⑾⑿ | D.④⑤⑥⑦⑧⑨⑾⑿ |
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
C.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D.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
A.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
B.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相同 |
C.兩個“所以”不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
D.兩個“所以”相同,兩個“之”不相同 |
A.①②③⑩ | B.②③⑤⑥ | C.④⑦⑧⑨ | D.④⑤⑥⑩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順
①所謂“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②實體性的含義,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種文化現(xiàn)象本身固有的性質(zhì),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華就是精華,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們存在,就是從來如此,不會改變;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
③價值性的含義,是把“精華”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即以我們現(xiàn)在的生存發(fā)展為標準,去看過去留下來的東西是好是壞。這里暗含的一個前提是,不認為哪些現(xiàn)象的好壞意義是從來如此、固定不變的,而是承認好壞本質(zhì)上都因人、因時而易。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客觀地看待過去的東西,而重點是從人和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展出發(fā),對它們加以選擇和改造。
④這兩種不同的含義和理解之間,表現(xiàn)出哲學思維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別。前一種理解比較簡單直觀,因此在人們的看法中比較常見,代表了一種傳統(tǒng)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著很大的疑點和誤區(qū)。從理論上說,后一種理解比較符合實際,比較深入和合理。
⑤實體性理解的最大誤區(qū),是容易將“存在”和“意義”(價值)混淆或等同起來,因此導(dǎo)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待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存在,以簡單、抽象、凝固的態(tài)度對待它們的價值,從而簡單機械地理解和執(zhí)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⑥所謂機械理解是以對文化現(xiàn)象的簡單“二分”為基礎(chǔ)的,它完全忽視了文化和傳統(tǒng)作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的客觀事實。它希望如同對待一個爛掉一塊的蘋果一樣,對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傳統(tǒng)來個“二分”:“去”掉爛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蓡栴}的關(guān)鍵是,盤根錯節(jié)的文化傳統(tǒng),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個已經(jīng)成熟了、最終定型了、從樹上摘下來的蘋果,而是一個復(fù)雜的動態(tài)生命系統(tǒng)。它有自己的機理結(jié)構(gòu),它在生長變化著。這使“爛蘋果”之類的比喻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這爛掉的一部分和所謂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錯、滲透在一起的,無法分開;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樣已經(jīng)爛了、或者與之相適應(yīng)了;如果切除爛的一部分的話,另一部分大約也很難原樣保留和維持。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總想像處理爛蘋果一樣將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實際上卻總也處理不清楚的原因。不從系統(tǒng)整體和根本上看問題,只想就一個個具體現(xiàn)象分別做處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處理得干凈的。
⑦按照價值性的理解方式,“精華”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對象本身。而是指它們對于人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用于傳統(tǒng)文化則是:對于歷史上產(chǎn)生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主要不是去看它們“是什么”,而是重點思考“我們怎樣對待”。
⑧ 歷史上發(fā)生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是已經(jīng)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對“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邏輯,理解它們的歷史地位和歷史過程。不要把它們看做是一成不變的。對它們的歷史意義,也要放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況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圍和程度上是精華或糟粕,等等。
⑨然后,要把重點放在我們自己的今天、現(xiàn)實及其發(fā)展要求上。對于“過去已有的”東西,不論它們在過去曾起過怎樣的作用,是不是精華,都要以有利于我們今天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繼續(xù)進步為標準,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斷和選擇實施。
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弘揚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關(guān)鍵與核心,是立足于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的。只有面對當代和未來的世界,認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時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yōu)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自強不息,揚長避短,不斷前進,才是真正的(不是口頭上的)“弘揚”,才能充分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
11我們從歷史走來,所以絕不可能脫離自己的傳統(tǒng);我們向未來走去,所以決不應(yīng)該停留于過去的傳統(tǒng)。 (選自《北京日報》 有節(jié)刪)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6分)
A.作者認為,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告誡我們,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就要好好保持傳統(tǒng)的“精華”,堅決摒棄“糟粕”。
B.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點是從人和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展出發(fā),對它們加以選擇和改造。
C.“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要求我們不能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精華與糟粕,不論它們在過去曾起過怎樣的作用。
D.總觀全文,作者對精華和糟粕的再思考,就是告訴我們要以科學的方法再認識傳統(tǒng)文化,既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E.作者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再思考,就是說要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yōu)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自強不息,而不是口頭上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
16.對文中的“實體性”、“價值性”的理解正確的是( )(3分)
A.所謂“精華”和“糟粕”的“實體性”是說傳統(tǒng)文化中本身就存在著“精華”和“糟粕”;“價值性”是說無論“精華”或“糟粕”均有其現(xiàn)實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
B.所謂“精華”和“糟粕”的“實體性”是說一切拿來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是“精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是“糟粕”;“價值性”是說以我們一定的生存發(fā)展為標準,把“精華”與“糟粕”一一找出來,讓后人好好保持與弘揚。
C.所謂“精華”和“糟粕”的“價值性”是說應(yīng)以自身生存發(fā)展為標準,去看過去留下來的東西是好是壞;而“實體性” 則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待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存在。
D.對“實體性”和“價值性” 不同理解體現(xiàn)出哲學思維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別。前一種理解比較深入、合理,后一種理解比較簡單、直觀。
17.文中第6段,作者以“一個爛掉一塊的蘋果”為例意在說明什么?試從寫作手法的角度作簡要分析。(4分)
18.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5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