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耍郧蟠嗣。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B.是上下之情也——賊:揣度,揣摩
          C.縱使還家,其自歸以就死——約:約束
          D.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于人情——本:根據(jù)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但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B.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必來以冀免——意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C.此必?zé)o之事也——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
          D.信義行于君子,刑戮施于小人——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吹衣
          3.下列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A.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B.《齊諧》者,志怪者也。
          C.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D.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4.《縱囚論》以反對縱囚為主題。下面表示歐陽修反對縱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項是

          A.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D.信義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5.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在每段議論時都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稣擖c,并大量運用對比技巧以形成強勁的說服力。
          B.文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推勘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反前人的贊許,一針見血地道破縱囚與自歸的
                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為兩經(jīng),以太宗、死囚為兩緯,絲絲銜接,環(huán)環(huán)緊扣,明承暗接,前伏后應(yīng),使整
                篇議論交織一體,文勢流貫暢達(dá)。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
                地表達(dá)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yán)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C,B,C,A,A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北京市四中高二下期期中測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小題1】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自歸以就死約:約定
          B.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C.蓋恩德入人之深而人之速移:移動
          D.不情以干譽逆:違背
          【小題2】下列各組語句中,劃線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然則何而可B.所以求此名也
          是可天下之常法乎所以縱之乎
          C.不意其必來冀免D.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
          吾見上下交相賊成此名也       圣人之法乎
          【小題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對君子要講信義,而對小人要施加刑罰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施加刑罰而將犯人打入死地,這是罪大惡極的行為,這又讓小人特別囂張
          C.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
          (假如)料到犯人必會回來才將他們放走,這是上面(皇帝)窺察揣摩下面(囚犯)的想法
          D.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哪里有所說的(皇帝)施加恩德與(囚犯)懂得了信義這種情形呢
          【小題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認(rèn)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要看其是否能夠為了“義”殞身不恤,視死如歸。
          B.作者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的做法只不過是為了求得賢德君主之名,并不值得稱贊。
          C.作者認(rèn)為囚犯在明知必死時做出回去領(lǐng)死的抉擇,才可以說施恩教化取得成功。
          D.作者認(rèn)為圣君明主治世應(yīng)以人情為本,既不追求標(biāo)新立異,也不追求作秀求名。
          【小題5】用“/”給下面畫橫線文言文斷句。(5分)
          有獻(xiàn)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 射 之 士 使 人 說 王 曰 臣 問 謁 者 謁 者 曰 可 食 臣 故 食 之 是 臣 無 罪 而 罪 在 謁 者 也 且 客 獻(xiàn) 不 死 之 藥 臣 食 之 而 王 殺 臣 是 死 藥 也 王 殺 無 罪 之 臣 而 明 人 之 欺 王 王 乃 不 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于茲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屢為之  若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以就死木欣欣以向榮

          D.乃罪大惡極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rèn)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D.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寧以義死,不茍幸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于茲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屢為之 若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以就死木欣欣以向榮
          D.乃罪大惡極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rèn)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D.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寧以義死,不茍幸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學(xué)2009-2010學(xué)年度高一第二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縱 囚 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古文觀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辟囚三百余人        錄:審查

          B.及施恩德以之         臨:對付

          C.吾見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D.其自歸以就死        約:約定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刑入于死者,罪大惡極    此岳陽樓之大觀也

          B.太宗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百姓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C.然何為而可                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

          D.若夫縱而來歸赦之          舉類邇見義遠(yuǎn)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3分)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4.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B.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C.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dá)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yán)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5.斷句和翻譯(10分)

          (1)給下面的文句斷句(4分)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②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 每小題3分)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古文觀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錄:審查

          B.及施恩德以臨之       臨:對付

          C.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D.不逆情以干譽        干:求取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    此乃岳陽樓之大觀也

          B.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B.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C.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dá)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yán)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2)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年云南省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 每小題3分)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古文觀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錄:審查

          B.及施恩德以臨之       臨:對付

          C.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D.不逆情以干譽        干:求取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    此乃岳陽樓之大觀也

          B.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B.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C.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dá)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yán)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2)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9分 每小題3分)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古文觀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錄:審查
          B.及施恩德以臨之       臨:對付
          C.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D.不逆情以干譽        干:求取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    此乃岳陽樓之大觀也
          B.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小題3: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B.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C.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dá)了歐陽修順應(yīng)人情、嚴(yán)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2)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痹唬骸疤谥疄榇,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茲六年矣      覆杯水坳堂之上

          B.屢為之       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就死    木欣欣向榮

          D.罪大惡極       臣敢上璧

          11.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rèn)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D.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4.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吉林省高二上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茲六年矣覆杯水坳堂之上

          B.屢為之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就死木欣欣向榮

          D.罪大惡極臣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rèn)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D.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zhuǎn)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茲六年矣      覆杯水坳堂之上

          B.屢為之       事不濟(jì),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就死    木欣欣向榮

          D.罪大惡極       臣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rèn)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rèn)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rèn)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jié)果。

          D.作者認(rèn)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