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句中“見”字用法特殊的一項: |
A、相見常日稀 B、君既若見錄 C、漸見愁煎迫 D、府吏見丁寧 E、黃泉下相見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安徽省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9分)
茱萸在中國詩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離騷》里曾說:“榝又欲充夫佩幃。”顯然認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種惡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筆下,茱萸的形象已經(jīng)大變。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都是吟詠重陽的名句。屈原厭憎的惡草,變成了唐人親近的美飾,其間的過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重九,是中國民俗里很富有詩意的一個節(jié)日,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慣于入詩的形象。登高的傳統(tǒng),一般都認為是本于《續(xù)齊諧記》所載的這么一段:“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重九的吟詩傳統(tǒng),大概是晉宋之間形成的。二謝戲馬臺登高賦詩,孟嘉落帽,陶潛詠菊,都是那時傳下來的雅事。唯獨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独m(xù)齊諧記》的作者是梁朝人吳均,而桓景和費長房相傳是東漢時人。根據(jù)《續(xù)齊諧記》的說法,登高、飲菊花酒、帶茱萸囊,這些習俗到梁時已頗盛行,但其起源則在東漢。可是《西京雜記》中賈佩蘭一段,卻說漢高祖宮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此說如若可信,則重九的習俗應從東漢上推,以至漢初了。但無論我們相信《西京雜記》或是《續(xù)齊諧記》。最初佩戴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不但如此,南北朝的詩中,也絕少出現(xiàn)詠茱萸之作。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觀了。茱萸不但成為男人的美飾,更為詩人所樂道。當時的女人仍佩此花,成為茱萸女。王維所謂“遍插茱萸”,說明男子佩花之盛。杜甫所謂“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花與茱萸,菊花當然更出風頭,因為它和陶淵明緣結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卻沒有詩人特別來捧場。盡管如此,茱萸在唐詩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陽景物。杜甫全集里,詠重九的十四首詩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李白的詩句“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日”,說明此樹的果實成熟后,可以插在鬢邊。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謂不一而足,或如趙彥伯所謂“簪桂丹茱萸”,或如陸景初所謂“萸房插縉紳”。至于李嶠的“萸房陳寶席”和杜甫的“綴席茱萸好”則是陳花之席,而李義的“捧篋萸香遍”該是分傳花房或赤果。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井邊種植此樹,葉落井中,人飲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說“懸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謂“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不知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于唐有沒有關系?據(jù)說茱萸之為物,不但花、莖、葉、實均可入藥,還可制酒。白居易所謂“淺酌茱萸杯”,恐怕正是這種補酒。
(摘自《余光中經(jīng)典作品》,略有刪改)
1.下列有關“茱萸”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屈原在《離騷》里說:“榝又欲充夫佩幃。”認為“榝”是惡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B.依據(jù)《西京雜記》《續(xù)齊諧記》等記載,重九佩戴茱萸的習俗出自西漢時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們的美飾,雖然在唐詩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陽景物。
D.《本草綱目》里說,井邊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夠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2.下列對原文中引文作用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
A.第②段,引《續(xù)齊諧記》中的一段話,是為了說明茱萸是常常進入詩歌的形象。
B.第③段,引《西京雜記》中的一段話,是要確切地說明佩茱萸的習俗出自漢初。
C.第⑤段引李白、趙彥伯、陸景初的詩句,是要說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D.第⑥段引“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詩句,是為了印證茱萸有辟惡逐魔作用。
3.下列對文中觀點的歸納、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唐朝人重陽節(jié)時喜歡佩戴茱萸,也會把它陳列在宴席上,甚至會把它制成酒,這些在唐詩中都有所表現(xiàn)。
B.茱萸因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詩人特別來捧場。
C.茱萸與中國民俗里很富有詩意的節(jié)日——重九緊密聯(lián)系,同登高、落帽、詠菊等一起,經(jīng)常被寫入詩歌中。
D.唐朝以前,詩中少有詠茱萸之作,唐時茱萸才為眾多詩人所樂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詠它的詩作。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屈原在《離騷》里說:“榝又欲充夫佩幃。”認為“榝”是惡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
B.依據(jù)《西京雜記》《續(xù)齊諧記》等記載,重九佩戴茱萸的習俗出自西漢時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們的美飾,雖然在唐詩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陽景物。 |
D.《本草綱目》里說,井邊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夠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
A.第②段,引《續(xù)齊諧記》中的一段話,是為了說明茱萸是常常進入詩歌的形象。 |
B.第③段,引《西京雜記》中的一段話,是要確切地說明佩茱萸的習俗出自漢初。 |
C.第⑤段引李白、趙彥伯、陸景初的詩句,是要說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
D.第⑥段引“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詩句,是為了印證茱萸有辟惡逐魔作用。 |
A.唐朝人重陽節(jié)時喜歡佩戴茱萸,也會把它陳列在宴席上,甚至會把它制成酒,這些在唐詩中都有所表現(xiàn)。 |
B.茱萸因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詩人特別來捧場。 |
C.茱萸與中國民俗里很富有詩意的節(jié)日——重九緊密聯(lián)系,同登高、落帽、詠菊等一起,經(jīng)常被寫入詩歌中。 |
D.唐朝以前,詩中少有詠茱萸之作,唐時茱萸才為眾多詩人所樂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詠它的詩作。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1-14題。
飛翔的翅膀
金文吉
我沒文憑,也沒特殊技能,只好做建筑工人。用我們的話講每天比雞起得早,比狗睡得晚,雖然辛苦,但畢竟兩個月就能賺到在老家半年的收入,所以我很珍惜。
建筑行業(yè)挺好,但有危險。我的一個兄弟就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掉了下來,摔斷了左腿。開發(fā)商只給了5000 塊錢就不管了。我只好在他病情略有好轉后,推著他四處上訪。有時我們倆干脆坐在街頭,形同乞丐地哭訴。折騰了一個月,沒得到開發(fā)商的賠償,卻收到好心人近萬元的捐助。我那兄弟終于又可以接受治療了,可我卻不愿回工地了,我義無返顧地做了乞丐。
這些年走南闖北,我學會了不少方言,沒想到這竟然為我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乞丐奠定了基礎。在行乞的過程中我除了變換行頭之外,還能用不同的口音講述不同的故事,同樣的字字血,聲聲淚,所以我的業(yè)績在新人中遙遙領先。
行乞的第三個月,我就給娘匯了3000 塊錢。匯款附言是這樣寫的:娘,兒子做包工頭了, 你就等著享福吧……做包工頭,再做開發(fā)商是我最初的夢想。不過,現(xiàn)在我早不想這些了。乞丐生活穩(wěn)定而安逸,可以在室內工作,偶爾心情不好還可以罷工,然后衣著光鮮地去享受城里人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因為我的執(zhí)著敬業(yè),我還逐步培養(yǎng)了一些“固定客戶”,能讓同一個人被同一塊石頭多次絆倒,是乞丐的光榮。盲眼女孩梔子就是其中的一個。
第一次我瘸著腿走進她家花店的時候,正午的陽光明媚得有些耀眼,屋子里的鮮花燦爛而芬芳。梔子放下手中的活計,專注地聆聽著關于我的腿的故事。而這故事只是N個版本中隨意抽取的一個,淚水還是從她灰白的眼底涌出,“嘩”一下子從眼角決堤。她把收銀匣里的錢都倒給了我,而我只扔下一個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離開了。
以后趁她父親不在,我就以不同的身份和聲音給她講不同的遭遇,她每次都會給我一些錢,卻再沒問過我的名字。我在佩服自己的同時,也很同情這個善良的小丫頭,眼睛盲了,腦子還不大靈光。但我錯了。那次我去花店,考慮到她是盲人,就沒刻意偽裝。我剛進屋子,她就驚喜地喊,阿三哥哥,你的腿好了啊。我震驚了,無論我怎樣自作聰明,卻永遠欺騙不了她敏銳的聽覺。我只能匆忙逃遁。
“阿三哥哥,幫我個忙好嗎?我這兒有篇文章,媽媽說很好,你能幫我讀一下嗎?”梔子喊住了我。不認賬溜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用大聲的朗讀來掩飾我的慚愧和恐慌。這是一篇題目為《你不能施舍給我翅膀》的文章,講述的是一種叫做帝王蛾的蛾子從蛹化成蛾的過程。 文章說那是個慘烈的過程,太多太多的幼蟲在為飛翔的夢想破繭而出的時候力竭而死,有熱 心人為了幫助它們,把繭子的洞口剪大,可是,所有接受施舍,輕易見到天日的蛾子,卻都失去了健全的翅膀,只能笨拙地爬行!我無地自容,朗讀的聲音越來越小,讀最后那句“永遠沒有人能夠施舍給帝王蛾一雙奮飛的翅膀”的時候,我的聲音幾乎聽不見了。
“這文章真是太好了,阿三哥哥,能再給我讀一遍嗎?”望著梔子暗淡的眼睛,我無可逃避。再讀的時候,我思緒萬千,想起了那個關于開發(fā)商的夢想,想起了千里之外父母的厚望,更想起了施舍背后迷失的自尊和堅強。我是用洪亮的聲音完成第二遍閱讀的,但羞愧的淚水卻爬滿了我 23 歲的青春臉頰。
“阿三哥哥,你哭了。”梔子的雙手緊緊握住了我的手。這是怎樣的一雙手啊,手背溫軟光滑,手指卻布滿傷痕和老繭。這些都是花刺扎的,我不能戴手套,我得鍛煉觸覺。梔子的口氣有些許無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阿三哥哥,別同情我,媽媽說即使有殘疾,也不能寄希望于別人的憐憫和施舍,未來只能靠自己!梔子的口氣像個久經(jīng)風霜的智者,“可惜我什么都看不到,帝王蛾幾十厘米長的翅膀是不是很漂亮?看不到不要緊,我們可以用心感受,只要努力,我們都會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
我滿面愧疚卻又意氣風發(fā)地離開了鮮花店。站在過街天橋上,面對朝陽,我直起腰板,張開雙臂。我知道,我心底塵封的夢想和信心正一點點地復蘇。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0 年第 5 期)
1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5 分)
A.作者在描述行乞情況時,使用了諸如“優(yōu)秀”“業(yè)績”“敬業(yè)”“光榮”等褒義詞,這說明作者很認可行乞這種行為。
B. “而我只扔下一個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離開了”中的“扔”刻畫出了“我”當時毫不負責并心安理得的心態(tài)。
C.文中的盲女實際上早已知道“阿三”對她的欺騙,只是她心地善良,不想當面揭穿他,才想出讓他讀文章的辦法。
D.小說最后一自然段,用語雖然較為含蓄,但很鮮明地表達出了主人公要開始新生活的強烈愿意。
E.小說題目“飛翔的翅膀”有深刻寓義,作者想用“翅膀”比喻“人生”,“飛翔的翅膀”喻指,人生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12.開頭兩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詳略處理是否得當(6 分)
13.文中畫線句子對盲女的評價差異很大,試分析這兩句話體現(xiàn)了“我”怎樣的變化?(6 分)
14.結合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我”和“梔子”的形象,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這篇小說給了你什么生活啟示。 (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飛翔的翅膀金文吉
我沒文憑,也沒特殊技能,只好做建筑工人。用我們的話講每天比雞起得早,比狗睡得晚,雖然辛苦,但畢竟兩個月就能賺到在老家半年的收入,所以我很珍惜。
建筑行業(yè)挺好,但有危險。我的一個兄弟就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掉了下來,摔斷了左腿。開發(fā)商只給了5000塊錢就不管了。我只好在他病情略有好轉后,推著他四處上訪。有時我們倆干脆坐在街頭,形同乞丐地哭訴。折騰了一個月,沒得到開發(fā)商的賠償,卻收到好心人近萬元的捐助。
我那兄弟終于又可以接受治療了,可我卻不愿回工地了,我義無反顧地做了乞丐。
這些年走南闖北,我學會了不少方言,沒想到這竟然為我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乞丐奠定了基礎。在行乞的過程中我除了變換行頭之外,還能用不同的口音講述不同的故事,同樣的字字血,聲聲淚,所以我的業(yè)績在新人中遙遙領先。
行乞的第三個月,我就給娘匯了3000塊錢。匯款附言是這樣寫的:娘,兒子做包工頭了,你就等著享福吧……
做包工頭,再做開發(fā)商是我最初的夢想。不過,現(xiàn)在我早不想這些了。乞丐生活穩(wěn)定而安逸,可以在室內工作,偶爾心情不好還可以罷工,然后衣著光鮮地去享受城里人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因為我的執(zhí)著敬業(yè),我還逐步培養(yǎng)了一些“固定客戶”,能讓同一個人被同一塊石頭多次絆倒,是乞丐的光榮。
盲眼女孩梔子就是其中的一個。第一次我瘸著腿走進她家花店的時候,正午的陽光明媚得有些耀眼,屋子里的鮮花燦爛而芬芳。
梔子放下手中的活計,專注地聆聽著關于我的腿的故事。而這故事只是N個版本中隨意抽取的一個,但淚水還是從她灰白的眼底涌出,“嘩”一下子從眼角決堤。她把收銀匣里的錢都倒給了我,而我只扔下一個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離開了。
以后趁她父親不在,我就以不同的身份和聲音給她講不同的遭遇,她每次都會給我一些錢,卻再沒問過我的名字。
我在佩服自己的同時,也很同情這個善良的小丫頭,眼睛盲了,腦子還不大靈光。
但我錯了。那次我去花店,考慮到她是盲人,就沒刻意偽裝。我剛進屋子,她就驚喜地喊,阿三哥哥,你的腿好了!我震驚了,無論我怎樣自作聰明,卻永遠欺騙不了她敏銳的聽覺。
我只能匆忙逃遁。
阿三哥哥,幫我個忙好嗎?我這兒有篇文章,媽媽說很好,你能幫我讀一下嗎?梔子喊住了我。
不認賬溜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用大聲的朗讀來掩飾我的慚愧和恐慌。
這是一篇題目為《你不能施舍給我翅膀》的文章,講述的是一種叫做帝王蛾的蛾子從蛹化成蛾的過程。
文章說那是個慘烈的過程。太多太多的幼蟲在為飛翔的夢想破繭而出的時候力竭而死,有熱心人為了幫助它們,把繭子的洞口剪大,可是,所有接受施舍,輕易見到天日的蛾子,卻都失去了健全的翅膀,只能笨拙地爬行!
我無地自容,朗讀的聲音越來越小,讀最后那句“永遠沒有人能夠施舍給帝王蛾一雙奮飛的翅膀”的時候,我的聲音幾乎聽不見了。
這文章真是太好了,阿三哥哥,能再給我讀一遍嗎?望著梔子暗淡的眼睛,我無可逃避。
再讀的時候,我思緒萬千,想起了那個關于開發(fā)商的夢想,想起了千里之外父母的厚望,更想起了施舍背后迷失的自尊和堅強。
我是用洪亮的聲音完成第二遍閱讀的,但羞愧的淚水卻爬滿了我23歲的青春臉頰。
阿三哥哥,你哭了。梔子的雙手緊緊握住了我的手。這是怎樣的一雙手啊,手背溫軟光滑,手指卻布滿傷痕和老繭。
這些都是花刺扎的,我不能戴手套,我得鍛煉觸覺。梔子的口氣有些許無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阿三哥哥,別同情我,媽媽說即使有殘疾,也不能寄希望于別人的憐憫和施舍,未來只能靠自己。梔子的口氣像個久經(jīng)風霜的智者。
可惜我什么都看不到,帝王蛾幾十厘米長的翅膀是不是很漂亮?
看不到不要緊,我們可以用心感受,只要努力,我們都會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
我滿面愧疚卻又意氣風發(fā)地離開了鮮花店。站在過街天橋上,面對朝陽,我直起腰板,張開雙臂。我知道,我心底塵封的夢想和信心正一點點地復蘇。
(《小小說選刊》2010第5期)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
A.作者在描述行乞情況時,使用了諸如“優(yōu)秀”“業(yè)績”“敬業(yè)”“光榮”等褒義詞,這說明作者很認可行乞這種行為。
B.“而我只扔下一個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離開了”中的“扔”刻畫出了“我”當時毫不負責并心安理得的心態(tài)。
C.文中的盲女實際上早已知道“阿三”對她的欺騙,只是她心地善良,不想當面揭穿他,才想出讓他讀文章的辦法。
D.小說最后一自然段,用語雖然較為含蓄,但很鮮明地表達出了主人公要開始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E.小說題目“飛行的翅膀”有深刻寓義,作者想用“翅膀”比喻“人生”,“飛行的翅膀”喻指人生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2)開頭兩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詳略處理是否得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線句子對盲女的評價差異很大,試分析這兩句話體現(xiàn)了“我”怎樣的變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我”和“梔子”的形象,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這篇小說給了你什么生活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號系統(tǒng)。女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載體,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彰顯著瑤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書可以說是當時瑤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鏡子。
就女書而言,它產(chǎn)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鄉(xiāng)。江永是瑤族集結地。從地理環(huán)境看,女書所流行的地區(qū)極為閉塞,交通極為不便,千百年來與外界溝通只有一條南北官道。這里歷來重農(nóng)耕、輕商賈,屬自給自足的封閉式山區(qū)小農(nóng)經(jīng)濟,較少與外界有社交往來。女人多數(shù)從小裹腳,主要持家和做女紅,不得與除父親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觸,一生之中不能隨意參與男性社會的活動。江永雖地處偏僻,卻深受漢文化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女性地位低下,無法進學堂,不能識字學畫,無法作詩撰文。狹小的生活空間和單調的生活形式無疑壓制著女性情感,使女性內心處于一種強烈的不平衡狀態(tài)?梢哉f,正是這樣的挫折情景激發(fā)起了當?shù)嘏詣?chuàng)作女書的定向行為。
當然,相對于中原地區(qū)婦女,江永瑤族女性還是比較自由的,她們有專屬自己的節(jié)日和活動。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當?shù)嘏孕枰涣、需要溝通、需要表達,女性群體表現(xiàn)出了對交流媒介的更強烈期望?伤齻儫o權進學堂識字,男人們又不會教女人學字。盡管漢字隨處可見,隨手可持,女性卻無人能識,無人能寫。對文字的需要是當?shù)嘏詫炔凯h(huán)境和外部生存條件的一種穩(wěn)定要求,為她們從內部不平衡狀態(tài)轉向內部平衡狀態(tài)提供了強大驅力,是女書產(chǎn)生的基本動力,幾宓奈幕曀滋厣皬V泛使用的漢字等又為女性創(chuàng)造女書提供了外部條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瑤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會演化而來,女性骨子里有著平等、改變和引導的力量。她們認識到客觀現(xiàn)實不可能滿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積極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長期對漢字和本地語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斷發(fā)現(xiàn)、總結、創(chuàng)造。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產(chǎn)生了。韋慶媛從社會學角度指出,女書是江永女性對漢字反叛心理的表現(xiàn)。其實,從更深遠的意義說,女書是對男性社會的反叛,是女性試圖控制生活、進入社會的愿望的象征。
在女書流傳地區(qū),許多瑤族女性以女書為媒介,寫結交老同書,給老同寫信,表達對老同的情義,并寫成書存在身邊,伴隨終生。女書也成為女性之間交往的信物。她們得心應手地運用女書,進行社交活動,以達到以書會友、以書結盟的目標。女書是一種黏合劑,使瑤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這種民間社團里超越了時空,得以升華。她們在用女書構建的精神王國里,相互關懷、愛護、尊重,惺惺相惜,表達傷感、悲痛、絕望和歡樂、高興、愉悅等。女書,讓處于孤獨、焦慮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滿足和心理的歸屬。而且,在女書流傳的地區(qū),誰的女書學得多、寫得好,誰就能結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書成為女性獲得尊重的資本?梢哉f,女書的出現(xiàn)給當時的女性提供了一處心理、精神得以屏護的安全場所;一處可以表達、宣泄情緒情感的自由空間;一處能獲得他人關心、愛護、尊重的理想園地。
(選自《女書:瑤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鏡子》,有刪改)
【注】老同:一種以文會友,以情感聯(lián)結而凝聚的農(nóng)村婦女散居小社團。
1.下列對“女書”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女書是一種產(chǎn)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鄉(xiāng)瑤族集結地區(qū)的專屬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載體。
B.女書是瑤族女性在長期對漢字和本地語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斷發(fā)現(xiàn)、總結、創(chuàng)造出來的女性文字符號系統(tǒng)。
C.女書體現(xiàn)了女性對男性社會的反叛,表達了女性試圖控制自己的生活,進入男性主流社會的愿望。
D.在女書流傳地區(qū),女書是許多女性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媒介,也是構建她們精神世界的一種重要交際工具。
2.下列對“女書可以說是當時瑤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鏡子”這句話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江永地區(qū)狹小的生活空間和單調的生活形式壓制著女性情感,使女性內心處于一種強烈的不平衡狀態(tài),激發(fā)起了當?shù)嘏詣?chuàng)作女書的定向行為。
B.女書反映了江永瑤族女性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需要表達的強烈期望。
C.女書是江永女性對漢字反叛心理的表現(xiàn),顯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變和引導力量。
D.江永地區(qū)深受漢文化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書給她們提供了一處心理、精神得以屏護的安全場所。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江永地區(qū)閉塞的環(huán)境、自給自足的山區(qū)小農(nóng)經(jīng)濟以及與外界交流的困難造成當?shù)嘏缘匚坏拖,無法進入學堂。
B.瑤族女性認識到了客觀現(xiàn)實不可能滿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其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女書的產(chǎn)生提供了保證,催發(fā)了女書的產(chǎn)生。
C.瑤族的文化習俗特色,以及當?shù)嘏栽缫褟V泛使用漢字成為江永女性創(chuàng)造女書的外部重要條件和基礎。
D.在女書流傳地區(qū),瑤族女性以女書為媒介,進行社交活動,并能通過老同這種民間社團結交了女性圈子以外的人,從而進入了男性的交際圈。
4.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號系統(tǒng),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載體,體現(xiàn)了瑤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先進性。
B.女書是在對漢字和當?shù)卣Z言的摸索、分析中,發(fā)現(xiàn)、總結、創(chuàng)造出來的,可見女書也受到了漢字的影響。
C.我們只要破解了江永女書,就可以還原當時所有瑤族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瑤族文化的基本風貌。
D.如果沒有女書這種交流的媒介,那么老同這種民間社團就難以存在和發(fā)展,更談不上獲得交際的自由。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中學語文閱讀遷移訓練·高三(下) 題型:048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言不盡意
①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但語言表達思想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這是因為“在語言中只有一般的東西”(列寧),而人們所想的即語言所要表達的都是特殊的、個別的東西,用一般的、概括的東西來表達特殊的、個別的東西的復雜性難以用言語一一窮盡地表達出來,因而在所要表達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須要聽話人憑自己的經(jīng)驗、體會去補充、了解。這樣,在語言的交際中就出現(xiàn)了“言不盡意”、“言內意外”等現(xiàn)象。
、凇把圆槐M意”的現(xiàn)象,我們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肚f子·天道》:“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傳也!边@說明________!把浴迸c“意”的關系,一直是我國歷史上的文藝理論,特別是詩歌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劉勰的《________》,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討論。宋朝的歐陽修則進一步從作者和讀者兩方面闡述了心得而未可言傳的矛盾:樂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應手而不可述之言也;聽之善,亦必得于心而會以意,不可得而言也!鄧L問詩于圣俞,其聲律之高下,文語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將以心得意會而未能至之者也。(《書梅圣俞稿后》)
、圻@是說詩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那些精微的藝術技巧,很難用話語傳達給別人,要讀者自己從詩人的作品中去細細體會。
④“言不盡意”的現(xiàn)象實際上是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中說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最有效的依托,不是惟一的依托。這說明,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有些意思也可以用其他非語言的工具來表達!把圆槐M意”是說:意思寄于“言”,而在“言”的基礎上又可以離開“言”,使不盡之意含于“言外”。
說語言是表達思想的惟一的工具,
“言不盡意”的現(xiàn)象就不可能發(fā)生。人們常常說,思想必得用語言來表達,或者說,說話不清楚,是思想本身不清楚造成的。這自然有其道理,
把問題過于絕對化了,它沒有考慮到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詞語表達特殊性的事物的時候會有一些難言之狀,
須要聽話人自己去補充。
、萦捎谟谜Z言表達思想的時候可以“言不盡意!绷粝乱恍┮馑忌系目瞻鬃屄犜捜俗约喝パa充、理解,這就使語言的運用成為一種值得深究的學問。同樣的意思采用不同的說法,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轉的告誡、含蓄的言辭、辛辣的諷喻等等,都很注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讓聽話人自己去領會補充。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言內意外”來概括!把詢纫馔狻边@種語言運用的手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小說,一首好詩,往往在有限的言辭中寄寓著無盡的意思,為讀者咀嚼、琢磨作品的思想內容留下廣闊的天地。我們這里舉一首唐詩來說明“言內意外”的有關情況: 、佟 ,輕羅小扇撲流螢。 、邸 , ④ 。(杜牧《秋夕》)這首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的心情。我們這里只分析第二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從表面上看,這句詩很簡單,描寫一個宮女正用小扇子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但實際上在這個“言內”寄寓著好幾層“意外”,十分含蓄,耐人尋味。第一,螢火蟲出沒在野草叢生的荒涼的地方,如今竟在宮院中飛來飛去,說明( )。第二,從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 。,借撲螢來消遣那孤苦的歲月。第三,輕羅小扇象征著她被遺棄的命運:扇子本來是夏天用來扇風取涼的,到秋天就擱置不用了,所以在古詩中常用來比喻棄婦。這些意思都是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言內”的“意外”,讀者可以憑自己的感受去補充這“意外”的內容。文學作品的語言,特別是詩的語言,都非常重視語言的這種暗示性和啟發(fā)性,借此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⑥文學作品的“言內意外”與法令章程的語言有很大的不同。法令章程的語言要求含義明確,不能含蓄,不能有“意外”的理解!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名詞都作了專門的解釋,在報刊上發(fā)表,這就使我們的法規(guī)都有明確的意義作為根據(jù),誰都不能鉆空子。文學作品的語言和法令章程的語言代表著語言運用的兩個極端。
、哒Z言的意義如此復雜,我們應該從中得出一些什么結論呢?
1.第②段“說明”后邊的賓語,正確的一項是
[ ]
A.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語言的重要性和言不盡意的現(xiàn)象。
B.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注意到語言表達思想的功能和它的局限性。
C.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語言的局限性。
D.早在先秦時期莊子就注意到“言”和“意”的辯證關系。
2.第②段“劉勰的”后面橫線上的作品是
[ ]
3.依次填入第④段方框處的關聯(lián)詞,正確的一組是
[ ]
A.而 因為 所以 但是 總
B.但 雖然 但是 何況 也
C.而 如果 那么 況且 也
D.但 如果 那么 但是 總
4.第⑤段杜牧《秋夕》這首詩的另三句排列順序是
[ ]
A.臥看牽?椗
B.銀燭秋光冷畫屏
C.天階夜色涼如水
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5.填在“說明”和“想見”后邊的括號內恰當?shù)亩陶Z分別是
[ ]
A.皇室的敗落
B.宮女生活的凄涼
C.宮女的天真活潑
D.她的孤獨與無聊
E.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6.“言內意外”這種語言現(xiàn)象指的是
[ ]
A.言辭內的意思和言辭外的意思。
B.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和啟發(fā)性。
C.婉轉的告誡、含蓄的言辭、辛辣的諷喻。
D.有限的言辭中寄寓著無盡的意思。
7.下列幾句話是作者在文末所得出的結論,排列正確的順序是
①聽話人的理解和說話人的意思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不符的情況是常常發(fā)生的。
②說話或寫文章的人要處處為讀者著想,把話說清楚;而聽者或讀者也要用心體會,不要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
③這樣,語言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交際工具的作用。
④運用語言的道路崎嶇不平,“過往行人,小心在意”。
⑤或許可以說,語言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又是一種難以盡意的工具,不少時候都會留下意思上的空白,須要聽話人或讀者自己去體會、補充。
[ ]
8.閱讀全文,判斷“言不盡意”和“言內意外”的關系,正確的一項是
[ ]
A.言不盡意和言內意外是因果關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B.言不盡意和言內意外是并列關系,二者彼此無關。
C.言內意外是人們對言不盡意現(xiàn)象的自覺運用。
D.言不盡意是語言交際中的客觀現(xiàn)象,言內意外則是人們理解語言中的現(xiàn)象。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種藝術,當然有藝術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聲、色、字、詞,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種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靈秀之氣,給人一種高級的美感。我國第一個提倡使用模特兒的美術教育家劉海粟先生說過: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現(xiàn)。人體充分具有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內蘊不可思議的靈感,融合物質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極致而為個體,所以為美中之至美。當我們看著舞臺上那舞動著的美人時,她(他)舉手、投足、彎腰、舒臂,那美的形態(tài)、身段、輪廓、線條,恰好表現(xiàn)了美的內蘊,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當然,舞臺上的演員不同于畫室里的模特兒。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藝術美,于是便要講到衣飾。但這衣飾決不像舊戲那樣給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話劇那樣過分地寫實。它是綠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紅花下的綠葉,是翠柳上的黃鸝,是一種微妙的附著。它不過是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幾片白云說明天空的深藍;它不過是為了襯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繞過幽靜的山風。在舞臺上作為外形之物,無論是先天的人體,還是后來補充的服飾,在形、體、色、質上都有極美的苛求,真可謂“四美具,二難并”,從而匯成為一種更理想、更美的“形”。為了表示飛動,西方藝術中有一種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兩脅下卻生出一對肉翅,顯得十分生硬。這何如我們敦煌石窟里的飛天,窈窕女子,肩垂飄帶,升起在天空。人著衣披帶本是很自然的事,但這自然的衣著,頓使沉重的人體化為輕捷的一葉,瀟灑、舒展、輕盈、自如,滿臺生風。人外形的美,內蘊的美,都因那輕淡飾物的勾勒與揭示而成一種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揮發(fā)開來。國畫界有以形寫神與以神寫形之爭,從這個角度觀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來寫內美之神了。
③再者,飄動的舞者,又決不是靜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講情感。這便要借助音樂。本來,演員在那鈴響幕啟之前,是先在體內儲滿一汪情感的,上臺后全待那樂聲的煦風拂來,才搖曳蕩漾,粼粼生輝。樂聲之于舞,如松濤上的清風,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樹林間的香馨,如錢塘江面的大潮。當我們耳聞樂聲而目觀舞臺時,更多體味的已不是形、色、物、體,而是神,是情,是韻,是一種充蘊全場、流動飄浮、深幽朦朧的美,是一種逆接千古、延綿未來、遼闊久遠的美。當斗牛士的樂曲響起時,那狂熱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陣的鼓點,我們激動、昂奮,仿佛一場決斗就在眼前;當《康定情歌》飄過時,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給人小憩的陰涼,我們的心頭一片靜謐、惆悵,就像仰臥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彎彎。這時,長袖在臺上飄動,音符在空中隱現(xiàn),舞者所內蘊外觀的美,一起隨著樂聲溶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觀眾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蕩。對觀眾來說,現(xiàn)在已不是觀看,而是在閉目聽,凝神想,用心,用身,去與演員交流了。這時再看臺上的演員,觀眾已經(jīng)繞過直觀而通過她心靈深處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見了一個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這便又是以神寫形了。
④我們知道,在客觀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態(tài)的美;幾何圖形整齊組合的美;孩童天真爛漫的美; 中年精壯強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靜的美;美術家的色彩線條美;音樂家的聲音和諧美;連被一般人認為最刻板的自然科學,也有它的“工程美”;連最枯燥的哲學,也有它的哲理美。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與條件下,樂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種真正以生命自身來塑造的藝術,因此它也最有靈性。舞者,是一面鏡,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陣風,能拂動各人的情;舞臺,是一面大的雷達,能接收與反射各人的思想。當我們在大劇場里落座,四廚燈光漸暗,樂聲輕起,臺上演員翩躚起舞時,我們便一下獲得了一種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顰,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麗、高朗、愁憂,仿佛社會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這時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團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無邊的美神。她翻起人們的回憶,惹動人們的情思,牽動整個美的世界。這時平日里在你心中儲存著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風明月夜,風和日麗春,小橋流水,百鳥囀鳴,都會突然閃現(xiàn)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腦海。剎那間美的信息開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來,舞蹈就是因人內心情感的搖蕩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當空,花間的李白無親自憐,便起舞清影,舉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萬,就橫槊賦詩,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從人們平常不自覺的動作中,抽出最美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衣具飾之,以音樂和之,釀成一股酒香,反過來蕩搖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現(xiàn)舞,會生還少的樂趣;少年觀舞,會陷入一片深沉;科學家在這里能為自己的規(guī)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學家在這里能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懷素和尚觀公孫大娘一舞而得書法之精妙,杜甫觀公孫弟子之舞而有華章傳世。人們與其說是在欣賞舞蹈,不如說是在發(fā)現(xiàn)與升華自己潛在的美的意識,美的素養(yǎng)。因為,無論是演員還是觀者,他們都是最有靈感的高級生命。雖說表演藝術中還有話劇,但它主要靠臺詞;還有戲曲,但它主要靠唱腔;還有電影,那便更要借助許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純靠人的外形與內蘊。它的美;實在是特別的。
1.作者認為,舞蹈的美“首先是—種自然的美”,這是因為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畫線的句子(它是綠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紅花下的綠葉,是翠柳上的黃鸝,是一種微妙的附著。)形象地表明了( )
A.舞蹈與藝術的關系 B.舞蹈演員的人體與衣飾的關系
C.舞姿與形象的關系 D.舞蹈的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
3.第②段中有多組對比,下列不屬于對比的一項是( )
A.舞臺上的舞蹈演員與畫室里的模特兒 B.舊戲、話劇中的衣飾與舞蹈中的衣飾
C.西方藝術的小天使與敦煌石窟的飛天 D.國畫中的形神關系與舞蹈中的形神關系
4.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寫一個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
例句: 當斗牛士的樂曲響起時,那狂熱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陣的鼓點,我們激動、昂奮,仿佛一場決斗就在眼前。
當_________,那________,便是________,仿佛________。
5.第③段結尾說“以神寫形”,從舞者的角度是指________,從觀眾的角度是指________。
6.第④段中最能體現(xiàn)該段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
7.第⑤段中舉“李白”、“曹操”兩例說明________;舉“懷素”、“杜甫”兩例說明________。
8.本文的標題是“我看舞蹈的美”。從全文看,作者認為舞蹈的美表現(xiàn)在哪兩方面?請作具體說明。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