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多選
          下列有關名著名篇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

          A.《三國演義》“敗走華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趙云出擊,二笑而關羽殺到,三笑而張飛出
                陣,活畫出曹操剛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點。
          B.《家》中高老太爺臨死之前,兩次落了“兩三滴眼淚”,也許是求生的欲望,或許是家道中落的痛
                苦,甚至是深深的懺悔,表現(xiàn)了高老太爺?shù)膹碗s內(nèi)心世界。
          C.《歐也妮·葛朗臺》以葛朗臺的家庭專制、葛朗臺與銀行家及公證人之間的明爭暗斗和歐也妮的愛情
                悲劇三條相互交織的情節(jié)線索貫串小說,條理清晰,主次分明。
          D.《天狗》中詩人用“吞”“飛奔”“狂叫”“燃燒”“爆”等來寫“天狗”,既顯示了“天狗”磅礴
                的氣勢,又透射其萬鈞之力,表現(xiàn)了“天狗”橫掃舊宇宙的破壞精神。
          E.《雷雨》中四鳳與侍萍有三次矛盾沖突:侍萍不讓四鳳去公館做事,侍萍不讓四鳳再與周家的人來
                往,侍萍不讓四鳳與周萍共同生活。面對侍萍的苦口婆心,四鳳選擇了順從。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湖北武漢重點中學(五校)高一下期期中統(tǒng)考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黛玉進賈府》節(jié)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huán)境的線索。

          B.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其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本人也于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C.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

          D.巴爾扎克代表作《高老頭》之所以以“高老頭”命名,是由高老頭悲劇在文中的深刻意義所決定的。高老頭的悲劇是伏脫冷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課,遠比表姐鮑賽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拉斯蒂涅給他上的那兩課深刻得多,是伏脫冷野心家性格形成過程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黛玉進賈府》節(jié)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huán)境的線索。
          B.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其中篇小說《老人與!访鑼懸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本人也于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C.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
          D.巴爾扎克代表作《高老頭》之所以以“高老頭”命名,是由高老頭悲劇在文中的深刻意義所決定的。高老頭的悲劇是伏脫冷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課,遠比表姐鮑賽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拉斯蒂涅給他上的那兩課深刻得多,是伏脫冷野心家性格形成過程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1. A.
            《林黛玉進賈府》節(jié)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huán)境的線索。
          2. B.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其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本人也于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3. C.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
          4. D.
            巴爾扎克代表作《高老頭》之所以以“高老頭”命名,是由高老頭悲劇在文中的深刻意義所決定的。高老頭的悲劇是伏脫冷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課,遠比表姐鮑賽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拉斯蒂涅給他上的那兩課深刻得多,是伏脫冷野心家性格形成過程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1 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方寸之間中國印
          盧浪沙
            ①“印”,別稱璽、節(jié)、寶、章、記、信、押、戳、圖章、關防和篆刻等。中國的“印文化”,發(fā)育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且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不曾中斷。“印”,在各個領域的活動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②中國印文化源遠流長。最早的實物見于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等,如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陶拍,這是一種在陶坯上抑印紋飾和標識的器具,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因天賦的權信功能,“印”很快成為政治、經(jīng)濟、軍事、商務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從安陽殷墟出土的“亞羅示”、“翼子”和“奇字”璽等實物看,當時的璽印形制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中國古籍對“印”的詮釋為:“印,信也”、“執(zhí)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較早的文字記載有《春秋運斗樞》:“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王符璽’!薄洞呵锖险\圖》:“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薄兑葜軙ひ笞F罚骸皽盆疃鴱捅。еT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從諸侯之位!币陨衔淖蛛m無實物可據(jù),有可能是春秋戰(zhàn)國甚或秦漢之后人所編,卻間接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之后,“印”在改朝換代過程中作為法統(tǒng)憑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憑信工具所無法替代的法器。
            ③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為儒、釋、道和帝王文化四大體系,那么帝王文化影響最大,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核心。秦王朝統(tǒng)一后,“璽印”也“正式”被選定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為極權制度的管理工具。
           、芮赝醭m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璽印體制,已成為中國官僚政體與社稷存廢的象征。御璽的轉遞也成為皇權禪讓的標志。
           、蓦S著紙的發(fā)明,魏晉之后中國的文字載體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竹木簡牘逐漸被紙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規(guī)制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轉變,官員任命逐漸和職官印相分離,官署公章替代了職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鈐朱取代封泥。
           、蘖瘯r印章始與書畫結緣,并很快成其構成的點睛元素。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即多有記述。而唐太宗李世民自書“貞觀”印,唐玄宗李隆基自書“開元”印等,更開鑒賞用印之時尚。官僚和文人雅士紛紛仿效,文人齋室、書簡往來、年號、別號、世籍門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閑章形態(tài)和功用逐漸興盛。北宋時收藏、研究古璽印和金石文字的風氣十分盛行,出現(xiàn)了諸多的印譜專著如楊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順伯的《漢晉印章圖譜》等。明清以降,眾多的文人書畫家,以葉蠟石等軟質材料取代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且直接參與刻制,擴大了印章的文化內(nèi)涵和個性風貌,涌現(xiàn)出諸多的篆刻大師和流派。中國“印文化”的發(fā)展進入新領域,文人篆刻逐漸成為印章發(fā)展的主流,并成為一項專門的學術體系——印學(亦稱篆刻學)。
            ⑦篆刻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品質,漸成文人書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攜帶,可隨時把玩自怡,而日見受寵?此菩〉赖淖蹋瑢W極深邃,既兼書法、繪畫和雕刻諸技藝,且蘊含豐富的文學、哲學、歷史和文字學等信息,滲透著篆刻家對社會與自然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索。
          1.下列對于中國印的作用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器具的抑印紋飾和標識
          B.具有權信功能,作為法統(tǒng)憑信
          C.可作為中國書畫的點睛元素
          D.體現(xiàn)人類對社會自然的感悟與思索
          2.對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述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說明中國印章自唐代起就與書畫結緣,并很快成為中國書畫的點睛元素。
          B.引述唐太宗的“貞觀印”與唐玄宗的“開元印”,說明鑒賞用印時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領閑章形態(tài)與功用的逐漸形成興盛,擴大了印章的權信效力。
          C.引述楊克一、王順伯的印譜專著,說明北宋時期收藏、研究古璽印和金石文化的風氣十分流行。
          D.引述明清以降,文人書畫家的參與,使篆刻成為印章主流,并發(fā)展成為專門的學術體系——印學,以此說明中國印章到明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巔峰。
          3.“中國印文化源遠流長”,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述中國“印文化”的發(fā)展概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糾結”是社會心理之痛
          《咬文嚼字》雜志公布了由國內(nèi)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詞匯,“糾結”榜上有名,可見其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一段時間以來,糾結厚積薄發(fā),不僅見諸主流媒體報道,還成為觀察當下社會、經(jīng)濟動態(tài)的一大關鍵詞,如新華社發(fā)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經(jīng)濟形勢分析稿,標題即是“復雜內(nèi)外形勢下中國力破經(jīng)濟發(fā)展“兩難”糾結”;《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報道,總題為“100年來,那些糾結于中國的人和事”。
          第五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糾結一詞解釋為“相互纏繞”,作動詞使用。從字形上看,糾結是一個極具畫面感的詞匯,它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是一團團物體相交糾纏、枝杈重疊的模樣。
          事實上,在生活中,糾結一詞的使用更加廣泛靈活。它可以當動詞,“最近的工作讓我糾結”;也可以當形容詞,如“這個電影情節(jié)看起來特糾結”;甚至可以當作名詞,如“竟不知心中的糾結如何排遣”。無論是形容事件的態(tài)勢,還是表達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糾結一詞均能恰到好處地滿足人們的要求。
          糾結在表意上可以準確滿足使用者的需要。糾結本意為“糾纏”,這恰恰是對客觀狀態(tài)的一種主觀抽象;今天當人們選擇用以形容自身心態(tài)時,糾結讓人們難以言說的心情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表達,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結,豈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糾結在讓今人“一吐為快”時,潛伏著何種社會文化心靈密碼?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而言,流行語正是某種社會心理的體現(xiàn)。從“別理我,煩著呢”、郁悶、再到糾結,人們口中用以表達心情的詞語隨著時間游走也在漸漸變化;赝鐣靶械淖阚E,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代,信息技術發(fā)展如此迅猛。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隨時發(fā)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著現(xiàn)代人每一寸空間;在這個時代,物質生產(chǎn)如此豐富多樣,“物我”間的邊界在物化社會中悄悄暈染;社會文化多元并進,個體有了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利。雖然智者說,智慧和聰明的區(qū)別就在于懂得如何選擇,然而當今人們面對諸多誘惑時,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糾結?
          面對諸多的選擇與顧慮,面對兩難甚至多難困境,人們在理性與感性、欲望與克制、道德堅守與缺失、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掙扎與困惑;人們在歷史與當下,自身與他人之間不斷逡巡、追問。當其時,個體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當糾結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心理標簽,其間產(chǎn)生的價值迷失不能不說是社會之痛。
          事實上,人們會抱怨生活讓自己太糾結,卻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諸多選擇而左右為難,卻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斷在徘徊中受阻,卻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時候,遇到煩惱,我們糾結;遇到挫折,我們糾結;遇到不滿,我們糾結;遇到迷茫,我們糾結……人們執(zhí)著于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實都是偽糾結;钤诋斚,挫折在所難免,以一種陽光心態(tài)直面挑戰(zhàn)才是上選。拋開種種偽糾結,分清了哪些屬于真糾結,又該如何把握呢?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些美國大學生為反對快餐業(yè)對工人的剝削,體現(xiàn)勞動力的價值,發(fā)起了禁食漢堡包運動。很快,許多人加入了禁食漢堡包的行列。一段時期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正義之舉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漢堡包銷量下降,快餐企業(yè)收益減少,勞動者的境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面臨失去工作的困境。
          生活百味雜陳,糾結在所難免。多一點智慧和勇氣,把握住自己心中的準繩,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許早已在不遠處。                        
          (選自《半月談》,有刪改)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糾結”一詞可形容事態(tài),可表達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處地滿足人們的要求。
          B.新華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糾結”一詞,表明該詞語有著廣泛深刻的群眾基礎。
          C.“糾結”讓今天的人們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谋磉_方式來形容自身難以言說的心情。
          D.文章以美國大學生發(fā)起禁食漢堡包運動例子作類比,論證人們應該分清真假糾結,準確把握事物本質。
          小題2:下例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在讓今人“一吐為快”時,糾結背后潛伏的社會文化心靈密碼不值得思考。
          B.回望社會前行的足跡,不會有哪個時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會如此迅猛。
          C.執(zhí)著于生活,難以超脫,不具陽光心態(tài),沒有辨別力,因而煩惱、挫折、不滿、迷茫,這些所謂的糾結都是偽糾結。
          D.面對兩難甚至多難境地,個體必然不會有疼痛感,而當糾結成為一種社會心理標簽,其間產(chǎn)生的價值迷失會成為社會之痛。
          小題3:請分別解釋“最近的工作讓我糾結”、“這個電影情節(jié)看起來特糾結”中兩個“糾結”的含義。(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2012屆高三下學期綜合測試驗收(5)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新儒學與書院講學

            中國社會由唐以下,因于科舉制度之功效,而使貴族門第徹底消失。同時亦因印刷術發(fā)明,書籍傳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濫,滲透到社會的下層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書術正式應用到古代經(jīng)典上來,書籍傳播日易日廣,文化益普及,社會階級益見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學崛興。他們講的是萬物一體之道,故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們的工夫則從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們的規(guī)模與節(jié)目,則為古代《大學》篇中所舉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他們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樣,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他們都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他們?nèi)际蔷哂星迕鞯睦碇嵌娓接凶诮虩岢赖臅_@一派儒學,從宋初開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見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長的時期,中國近代文化向社會下層之更深入與更普及,全由他們主持與發(fā)動。他們之間出過不少有名的學者,最為后人敬重的,則如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

            與這一派儒學相隨并盛的,則有書院制度與講學風氣。漢、唐兩代,國家的公立學校,規(guī)制頗為詳備,學員亦極盛。只有魏晉南北朝時代,公立學校有名無實,嚴肅的講學風氣,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書院制度,則是一種私立學校而代替著佛寺嚴肅講學之風的。書院的開始,多在名山勝地,由社會私人捐資修筑,最重要的是藏書堂,其次是學員之宿舍,每一書院,常供奉著某幾個前代名儒的神位與畫像,為之年時舉行祠典?梢姇阂(guī)模,本來是頗模仿佛寺而產(chǎn)生的。稍后則幾于通都大邑均有書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撥款維持。但書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獨立的自由講學之風格,是始終保持的。在那時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學校,國立大學與地方州縣學均有。尤其如宋、明兩代常常采取私家書院規(guī)制,模仿改進。但從大體說來,一般教育權始終在書院方面,始終在私家講學的手里。我們可以說,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國,是平民學者私家講學的中國,教育權既不屬之政府官吏亦不屬之宗教僧侶了。

            說到講學的風氣,最先亦由佛寺傳來。宋、明儒的講學,與兩漢儒家的傳經(jīng),可說全屬兩事。傳經(jīng)是偏于學術意味的,講學則頗帶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講學風氣,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會之全階層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講學風氣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門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們的講學幾乎全成了一種社會活動。同時又因為他們號為新儒家,講的多注重在現(xiàn)實人生與倫常日用,因此他們常常不免要牽涉到政治問題。如是則私家講學常要走上自由議政的路,而與政府相沖突。因此宋、明兩代,亦屢有政府明令禁止書院講學與驅散學員等事,宋代的程頤、朱熹,都曾受過這一種排斥與壓迫。最顯著的如明代末年的東林黨,他們是一個學術團體,而同時被視為一個政治集團,他們雖多半是在野的學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絕大的聲勢。因此我們?nèi)舨涣私獯似甙倌陙硇氯寮抑衽c其實際的活動,我們亦將無法了解近代中國文化動態(tài)之樞紐所在。

          (節(jié)選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1)

          下列關于“新儒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新儒學產(chǎn)生在唐以后的中國貴族門第徹底消失之后。

          B.

          新儒學以天下為己任,其成員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熱的宗教熱忱的書生。

          C.

          新儒學從宋初開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漸衰替,一直延續(xù)了七百年的時間。

          D.

          新儒學使中國近代文化向社會下層更加普及與深入。

          (2)

          下列對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中國古代的教育,先經(jīng)過國家的公立學校的發(fā)展,然后是公立學校有名無實,教育轉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發(fā)展為私立學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

          古代的書院大多修建在名山勝地,原因是這些地方遠離塵囂,便于學生讀書,同時書院選址又體現(xiàn)出新儒學高雅的鑒賞品味。

          C.

          由社會私人捐資修筑的書院,一般都有藏書堂,有學員宿舍,還常常供奉著某幾個前代名儒的神位與畫像。

          D.

          私人建立的書院牢牢控制著中國古代的教育大權,私塾取代公立學校,成為自宋至清一千年來的中國唯一的教育形式。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書院講學所帶有的宗教精神,必然發(fā)展到讓文化向社會各階層的普及。

          B.

          書院講學所關注的現(xiàn)實人生與倫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議政的路子。

          C.

          漢儒傳經(jīng)是偏于學術意味的,而書院講學頗帶有宗教精神,多與政治相沖突,屢屢遭到排斥與壓迫。

          D.

          從書院講學開始的東林黨,本身既是一個學術團體,又是一個政治團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教子篇
          顏之推①
          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孩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②,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鬃釉疲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闭\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③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騿栐唬骸瓣惪合猜劸又h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蔽釙r俛④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選自《顏氏家訓》)
          【注】:①顏之推(531—591):字介,瑯邪臨沂(今山東)人。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稱他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儒最有思想的學者”!额伿霞矣枴肥撬砟曛鳎碛小肮沤窦矣,以此為祖”的美譽。②運為:云為,即言行。③揜:yǎn 通“掩”。④俛:fǔ通“俯”。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禮節(jié):禮儀
          B.凡人不能教子女者 凡人:普通人
          C.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 楚撻:用棍杖毆打
          D.頑魯者亦當矜憐 矜憐:夸耀同情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B.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C.為父所寵,失于教義
          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D.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小題3: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闡述了有關子女教育的問題。他認為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B.作者認為胎教與兒童的成長密切相關,比如學習孝、仁、禮、義等知識,小孩一出生就能識得別人的臉色、懂得別人的喜怒。
          C.作者在文中引經(jīng)據(jù)典,將魏老夫人教子與梁元帝時一父親教子的方式和結果進行正反對比,說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D.作者舉出“共叔之死”與“趙王之戮”分別是“母實為之”“父實使之”的事例,有力地說明了“人之愛子,罕亦能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白云先生傳
          〔清〕方苞
          張怡,字瑤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總兵登榮,毛文龍卒反,誘執(zhí)巡撫孫元化,可大死之。事聞,怡以諸生授錦衣衛(wèi)千戶。甲申,流賊①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系,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久之,始歸故里,其妻已前死,獨身寄攝山②僧舍,不入城市,鄉(xiāng)人稱白云先生。
          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惟吳中徐昭發(fā)、宣城沈眉生躬耕窮鄉(xiāng),雖賢士大夫不得一見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傳人間。先生則躬汲,口不言《詩》《書》。學士詞人無所求取,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與余處士公佩,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shù)十百卷,皆所著經(jīng)說及論述史事。請貳之④,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棺,則并藏焉!弊淠臧耸邪耍缴H故,夙市良材,為具棺槨。疾將革⑤,聞而泣曰:“昔先將軍至命危城,無親屬視含殮,雖改葬,親身之椑⑥,弗能也,吾忍乎?”視從孫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卒。時先君子適歸皖桐,反,則已渴葬⑦矣;蛟粫讶雺;或曰經(jīng)說有貳,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詔修三禮,求遺書,其從孫某書詣郡,太守命學官集諸生繕寫,久之未就。
          先生之書,余心向之,懼其無傳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終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鄉(xiāng)之后進有所感發(fā),守藏而傳布之,毋使沉沒也。  
          (選自《望溪文集》,有刪改)
          【注】①流賊:對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誣稱。②攝山:山名,在江蘇江寧縣東北。③楮墨:紙和墨,泛指有文字的東西。④貳之:重抄一本成為兩份。⑤革:危急。⑥親身之椑:貼身之棺。⑦渴葬:古禮,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異。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毛文龍卒反將:率領
          B.先生則躬汲樵:木柴
          C.親身之椑,弗能也易:改換
          D.視從孫某,趣易棺顧:回頭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當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女郎
          B.其從孫某書詣郡樊將軍窮困來歸丹
          C.定附身衾衣,卒設九賓于廷,臣敢上璧
          D.懼其無傳也久矣圖窮匕首見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白云先生的父親張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擔任登萊總兵,后來死于毛文龍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為父親卓著的戰(zhàn)功被朝廷任命為錦衣衛(wèi)千戶。
          B.三楚、吳越的前朝遺老多立名義,以文章經(jīng)術相互標榜,白云先生卻隱居山中,閉口不談《詩》《書》。
          C.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對當?shù)氐暮髮W者有所啟發(fā),守護珍藏白云先生遺留下來的豐富的著作并傳布它,不要使這些著作湮滅失傳。
          D.文章選材詳略得當,對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經(jīng)歷著墨不多,對白云先生著書數(shù)百卷,但不想流傳于世等事件則寫得較詳細,這樣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小題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學士詞人無所求取,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小題5】把下面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摘自《鴻門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安徽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白云先生傳
          〔清〕方苞
            張怡,字瑤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總兵登榮,毛文龍將卒反,誘執(zhí)巡撫孫元化,可大死之。事聞,怡以諸生授錦衣衛(wèi)千戶。甲申,流賊①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系。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久之,始歸故里,其妻已前死,獨身寄攝山②僧舍,不入城市,鄉(xiāng)人稱白云先生。
            當是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惟吳中徐昭發(fā)、宣城沈眉生躬耕窮鄉(xiāng),雖賢士大夫不得一見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傳人間。先生則躬樵汲,口不言《詩》《書》,學士詞人無所求取,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與余處士公佩,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shù)十百卷,皆所著經(jīng)說及論述史事。請貳之④,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棺,則并藏焉!弊淠臧耸邪耍缴H故,夙市良材,為具棺槨。疾將革⑤,聞而泣曰:“昔先將軍至命危城,無親屬視含殮,雖改葬,親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顧視從孫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時先君子適歸皖桐,反,則已渴葬⑦矣;蛟粫讶雺;或曰經(jīng)說有貳,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詔修三禮,求遺書,其從孫某以書詣郡,太守命學官集諸生繕寫,久之未就。
            先生之書,余心向之,而懼其無傳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終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鄉(xiāng)之后進有所感發(fā),守藏而傳布之,毋使遂沉沒也。(選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賊:對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誣稱。②攝山:山名,在江蘇江寧縣東北。③楮墨:紙和墨,泛指有文字的東西。④貳之:重抄一本成為兩份。⑤革:危急。⑥親身之椑:貼身之棺。古人的棺槨有好幾層,棺為最里層的棺。⑦渴葬:古禮,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異。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毛文龍卒反 將:率領
          B.先生則躬汲 樵:木柴
          C.平生親故,夙良材 市:購買
          D.顧視從孫某,易棺 趣:催促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文本相高 ②王好戰(zhàn),請戰(zhàn)喻
          B.①日至茲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順流東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甕,下棺,并藏焉 ②位卑足羞,官盛近諛
          D.①從孫某以書詣郡 ②郯子之徒,賢不及孔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云先生的父親張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擔任登萊總兵,后來死于毛文龍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為父親卓著的戰(zhàn)功被朝廷任命為錦衣衛(wèi)千戶長。
          B.三楚、吳越的前朝遺老多立名義,以文章經(jīng)術相互標榜,白云先生卻隱居山中,閉口不談《詩》《書》,以致來到山中的顯貴都不知道山中有這么個人。
          C.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對當?shù)氐暮髮W者有所啟發(fā),守護珍藏白云先生遺留下來的豐富的著作并傳布它,不要使這些著作湮滅失傳。
          D.文章選材詳略得當,對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經(jīng)歷著墨不多,對白云先生著書數(shù)百卷,但不想流傳于世等事件則寫得較詳細,這樣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甲申,流賊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系。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shù)十百卷,皆所著經(jīng)說及論述史事。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點中學2011-201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歷史上有一種通行觀點:孔子后儒分為八,到戰(zhàn)國中后期演變?yōu)閮芍。一支始于子夏,講文獻之學,數(shù)傳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參,究義理之學,二傳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漢代經(jīng)學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經(jīng)傳的先師,孟子則成為兩宋起道學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內(nèi)部這兩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謂學統(tǒng)道統(tǒng)之別,漢學宋學之分。對這個說法,學界歷來意見不同,這里不必細究。此說至少有一點不錯,即孟子其人其書的重要性的確是從兩宋開始凸顯的。這以后,孔孟之道幾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孟子去世后,由他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無太大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漸露頭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長期居齊,因學問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祭酒。他精通多種儒經(jīng),被認為是儒家經(jīng)學早期傳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對子思、孟子一派有嚴厲的批評,當然,荀子的批評只能說是當時儒家內(nèi)部的派別斗爭。

            秦漢以降至兩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視為一般的儒家學者;孟子其書,只能歸入子部一類。在官私文獻中,多是周孔孔顏并提,鮮見有孔孟合稱的。值得注意的是,東漢趙岐在注解《孟子》時,曾把孟子尊為亞圣,還提到西漢文帝時設置過《孟子》的傳記博士?亞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認可過;而傳記博士即使存在過也為時很短,且不說此事因不見于《史》、《漢》記載而頗啟后人疑竇。當時,也有人批評孟子,最典型的是東漢的王充,他在《論衡》中專立了《刺孟》一篇,列舉了孟子八個方面加以批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爭論國子學當祭周孔還是孔顏時;唐太宗時,增加從左丘明到范寧二十二位儒者從祀孔廟時;唐玄宗封顏淵為亞圣兗國公,封孔門十哲七十子為侯、伯時: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當時科舉考試的明經(jīng)科目中只有《周禮》、《左傳》等九經(jīng),《論語》和《孝經(jīng)》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書沒有資格入選。

            但從中唐起,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漸漸地,孟子之名被廁于孔子之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賢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號,從祀孔廟;孟子其書被增入儒經(jīng)之列,懸為科舉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經(jīng)而躋身于四書,變成中國士人必讀的官方教科書。這個變化過程,就是歷史上的孟子升格運動。

          (選自徐洪興撰《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1)

          下列各項,對“孟子升格運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

          從戰(zhàn)國初期開始,與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學相比,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學發(fā)展一直曲折,過程始終不順利。

          B.

          孟子去世后,孟子學派經(jīng)歷了多個朝代的相對沉寂,中唐之后情況漸漸改變,孟子及其著作漸獲重視。

          C.

          秦漢到兩宋之間,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獻不見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沒入選科舉考試的科目。

          D.

          從兩宋開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顯。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

          (2)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

          以荀、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分別研究義理之學和文獻之學,荀、孟二人分別影響了漢代經(jīng)學與兩宋道學。

          B.

          荀子有長期居齊、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祭酒”的優(yōu)勢,因此,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得以迅速發(fā)展。

          C.

          官私文獻中鮮見有“孔孟”合稱,孟子的“亞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從未被認可過,可見孟子曾經(jīng)被冷落。

          D.

          中唐以后“孟子升格運動”開始。孟子逐漸成為僅次于孔子的賢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書躋身“四書”。

          (3)

          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

          戰(zhàn)國中后期儒學演變?yōu)閮芍,存在“學統(tǒng)”、“漢學”與“道統(tǒng)”、“宋學”的分別,這種學說只能說明孟子學派的發(fā)展在兩宋之后。

          B.

          學問博洽、精通多種儒經(jīng)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對孟子一派有過嚴厲批評,這一行為只能看做是當時儒家內(nèi)部的派別斗爭。

          C.

          東漢時王充特別在《論衡·刺孟》中批評孟子,唐朝前期一些與儒學有關的學術活動或政府行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

          D.

          東漢趙岐把孟子尊為“亞圣”,還提到西漢文帝時設置過《孟子》的“傳記博士”,這些可以說明孟子“升格運動”當時已初現(xiàn)端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