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四句詩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了比和興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棄。 B.“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用了賦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愛情是 美好的,但太癡情易上當。 C.“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其哀倍增。 D.“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興中有比,言下之意為水有岸,澤有邊,我的痛苦為何沒盡頭。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對下列四句詩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了比和興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棄。
B.“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用了賦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愛情是美好的,但太癡情易上當。
C.“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用了賦的手法,直接抒發(fā)對女子的喜愛。
D.“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興中有比,言下之意為水有岸,澤有邊,我的痛苦為何沒盡頭。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對下列四句詩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了比和興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棄。
B.“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用了賦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愛情是美好的,但太癡情易上當。
C.“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用了賦的手法,直接抒發(fā)對女子的喜愛。
D.“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興中有比,言下之意為水有岸,澤有邊,我的痛苦為何沒盡頭。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巷
柯 靈
巷,是城市建筑藝術(shù)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沖淡的圖畫。
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你要在這種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機會看見她,接觸到她優(yōu)嫻貞靜的風度。她不是鄉(xiāng)村的陋巷,湫隘破敗,泥濘坎坷,雜草亂生,兩旁還排列著錯落的糞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小販憧憧來往,黝黯的小門邊,不時走出一些趿著拖鞋的女子,頭發(fā)亂似臨風飛舞的秋蓬,眼睛里網(wǎng)滿紅絲,臉上殘留著隔夜的脂粉,頹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
這種小巷,隔絕了市廛的紅塵,卻又不是鄉(xiāng)村風味。她又深又長,一個人耐心靜靜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jīng)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zhuǎn)彎,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靜。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論什么時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寧靜的黃昏,可以聽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圍墻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墻上掛著一串串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墻里常是人家的后園,修竹森森,天籟細細;春天還常有幾枝嬌艷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從墻頭殷勤地搖曳紅袖,向行人招手。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guān)著,不見一個人影,因為那都是人家的后門。偶然躺著一只狗,但是決不會對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動人處就是她無比的悠閑,只要你到巷里去躑躅一會兒,心情就會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種和平的靜穆,而不是陰森和肅殺,它鬧中取靜,別有天地,仍是人間。它可能是一條現(xiàn)代的烏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可是重門疊戶,諱莫如深,夕陽影里,野草閑花,燕子低飛,尋覓舊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凈化一切,籠罩一切,使人忘憂。
你是否覺得勞生草草,身心兩乏?我勸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將息,會使你消除疲蘇,緊張的心弦得到調(diào)整。你如果有時情緒煩躁,心境悒郁,我勸你到小巷里負手行吟一陣,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你有愛人嗎?我建議不要帶了她去什么名園勝境,還是利用晨昏時節(jié),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們倆可以隨意談天,心貼得更近,在街上那種貪婪的睨視,惡意的斜覷,巷里是沒有的;偶然呀的一聲,墻門口顯現(xiàn)出一個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簡出的姑娘,看見你們,會嬌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洶洶中的一道避風塘,給人帶來安全感;是城市喧囂擾攘中的一帶洞天幽境,勝似皇家的閣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愛逐臭爭利、錙銖必較的,請到長街鬧市去;愛輕嘴薄舌、爭正論非的,請到茶館酒樓去;愛鑼鼓鉦鏜、管弦嗷嘈的,請到歌臺劇院去;愛寧靜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歡迎你!
1(1)第二段中,作者對“鄉(xiāng)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據(jù)這些描述,分別用三個評述性的詞語概括出它們的各自特點。
鄉(xiāng)村的陋巷 、 、 。
上海的里弄 、 、 。
(2)這些描述襯托了“巷”的什么特點?也用三個評述性詞語來表達。
襯托了“巷”的 、 、 。
2.第三段說“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guān)著,不見一個人影”,而第五段卻說“墻門口顯現(xiàn)出一個人影”,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角度考慮,這種寫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3.文章中對“巷”所用的代詞忽兒是“她”,又忽兒是“它”,這種用法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頭用兩個比喻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為全文的綱領,展開下文;結(jié)尾含蓄婉曲,表達了作者贊美“巷”的意義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jīng)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zhuǎn)彎……”,這正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寫照,嶄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開朗。
C.第四段中,作者說小巷“可能是一條現(xiàn)代的烏衣巷”,但又反劉禹錫《烏衣巷》的詩意,盡管“家家有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但全然沒有今非昔比的傷感。
D.文章隱含了作者對這不平等社會的不滿情緒,為排遣這種怨氣,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處。一進小巷,便別有洞天,雖是人間,但勝似天堂,寵辱偕忘。
E.最后一段,鋪陳蕓蕓眾生、社會百相,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人以群分,應各歸其所;言辭簡潔卻鋒芒犀利,一個“請”字,實則是一個“滾”字。作者愛悅直書紙上。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巷
柯 靈
巷,是城市建筑藝術(shù)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沖淡的圖畫。
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你要在這種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機會看見她,接觸到她優(yōu)嫻貞靜的風度。她不是鄉(xiāng)村的陋巷,湫隘破敗,泥濘坎坷,雜草亂生,兩旁還排列著錯落的糞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小販憧憧來往,黝黯的小門邊,不時走出一些趿著拖鞋的女子,頭發(fā)亂似臨風飛舞的秋蓬,眼睛里網(wǎng)滿紅絲,臉上殘留著隔夜的脂粉,頹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
這種小巷,隔絕了市廛的紅塵,卻又不是鄉(xiāng)村風味。她又深又長,一個人耐心靜靜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jīng)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zhuǎn)彎,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靜。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論什么時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寧靜的黃昏,可以聽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圍墻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墻上掛著一串串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墻里常是人家的后園,修竹森森,天籟細細;春天還常有幾枝嬌艷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從墻頭殷勤地搖曳紅袖,向行人招手。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guān)著,不見一個人影,因為那都是人家的后門。偶然躺著一只狗,但是決不會對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動人處就是她無比的悠閑,只要你到巷里去躑躅一會兒,心情就會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種和平的靜穆,而不是陰森和肅殺,它鬧中取靜,別有天地,仍是人間。它可能是一條現(xiàn)代的烏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可是重門疊戶,諱莫如深,夕陽影里,野草閑花,燕子低飛,尋覓舊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凈化一切,籠罩一切,使人忘憂。
你是否覺得勞生草草,身心兩乏?我勸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將息,會使你消除疲蘇,緊張的心弦得到調(diào)整。你如果有時情緒煩躁,心境悒郁,我勸你到小巷里負手行吟一陣,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你有愛人嗎?我建議不要帶了她去什么名園勝境,還是利用晨昏時節(jié),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們倆可以隨意談天,心貼得更近,在街上那種貪婪的睨視,惡意的斜覷,巷里是沒有的;偶然呀的一聲,墻門口顯現(xiàn)出一個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簡出的姑娘,看見你們,會嬌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洶洶中的一道避風塘,給人帶來安全感;是城市喧囂擾攘中的一帶洞天幽境,勝似皇家的閣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愛逐臭爭利、錙銖必較的,請到長街鬧市去;愛輕嘴薄舌、爭正論非的,請到茶館酒樓去;愛鑼鼓鉦鏜、管弦嗷嘈的,請到歌臺劇院去;愛寧靜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歡迎你!
1(1)第二段中,作者對“鄉(xiāng)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據(jù)這些描述,分別用三個評述性的詞語概括出它們的各自特點。
鄉(xiāng)村的陋巷 、 、 。
上海的里弄 、 、 。
(2)這些描述襯托了“巷”的什么特點?也用三個評述性詞語來表達。
襯托了“巷”的 、 、 。
2.第三段說“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guān)著,不見一個人影”,而第五段卻說“墻門口顯現(xiàn)出一個人影”,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角度考慮,這種寫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3.文章中對“巷”所用的代詞忽兒是“她”,又忽兒是“它”,這種用法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頭用兩個比喻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為全文的綱領,展開下文;結(jié)尾含蓄婉曲,表達了作者贊美“巷”的意義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jīng)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zhuǎn)彎……”,這正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寫照,嶄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開朗。
C.第四段中,作者說小巷“可能是一條現(xiàn)代的烏衣巷”,但又反劉禹錫《烏衣巷》的詩意,盡管“家家有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但全然沒有今非昔比的傷感。
D.文章隱含了作者對這不平等社會的不滿情緒,為排遣這種怨氣,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處。一進小巷,便別有洞天,雖是人間,但勝似天堂,寵辱偕忘。
E.最后一段,鋪陳蕓蕓眾生、社會百相,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人以群分,應各歸其所;言辭簡潔卻鋒芒犀利,一個“請”字,實則是一個“滾”字。作者愛悅直書紙上。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遼寧丹東寬甸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有人說,十七世紀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納蘭性德的。一個乃一代英主,雄韜偉略,皓如皎月;一個是御前侍衛(wèi),卻詩才俊逸,燦若朗星!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其顯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親,就是權(quán)傾朝野的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時參加進士考試,中二甲第一名,康熙當即龍顏大悅,欽點其為御前侍衛(wèi),很快就由三等晉升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無量了。
世人皆知納蘭為清代的大詞人,且清詞以他為最,似乎無人能出其右。但這位豪門公子不但能文,而且還是個武將。既然是御前侍衛(wèi),武功定是十分了得。納蘭性德從小練就了一身搏擊之術(shù),并精于騎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個勇武、強悍的騎手加射手,所以,他身邊的侍衛(wèi)也應該是一流的角色。這樣看來,納蘭性德倒是個文武全才。當然,納蘭骨子里還是個文人。
他身上有眾多的矛盾之處:生為滿人,他卻癡迷于漢文化;骨子里是個文人,從事的卻是武將這個行當;身為宰相公子、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wèi),置身于姹紫嫣紅、朱門廣廈之中,心卻游離于繁華喧鬧之外,“視勛名如糟粕、勢利如塵!;他是地道的滿族八旗子弟,結(jié)交的卻都是一些年長的漢族落拓文人,“以風雅為性命、朋友為肺腑”;他人在仕途,卻一生為情所累……這樣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絕世超然的“翩翩濁世公子”,竟不是緣自小說家的杜撰,竟是中國文化史冊里的一位真實人物。
納蘭性德留下的是兩本詞集:《側(cè)帽集》和《飲水詞》,他二十多歲時就已經(jīng)名滿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風,而是他的詞。后人從中精挑細選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結(jié)集,以《納蘭詞》命名。
說納蘭性德是個文人,此話一點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沒有李白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邁氣概,也不可能拒絕“皇恩浩蕩”,他還是捧著文房四寶上了天子的船。一邊為皇帝保駕,一邊做著職業(yè)以外的工作:吟詩填詞。而他的不務正業(yè)照樣贏得了皇帝的寵信?滴鯋圩x性德的詩詞,經(jīng)常賞賜給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禮物,以資鼓勵。
由于長年待在皇帝身邊,納蘭性德應該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卻并未將他歸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寫給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辭優(yōu)美。
納蘭性德是個真性情的人,他對“侍衛(wèi)”這個職位其實并沒有什么興趣。他得到過皇帝無數(shù)次的賞賜,但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厭惡金階佇立的侍衛(wèi)生涯。率真的詩性遭遇混濁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塊壘”。
納蘭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應該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詞一樣“純?nèi)戊`性,纖塵不染”,當?shù)闷稹坝駱渑R風”一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衛(wèi),和納蘭性德是同事關(guān)系。曹寅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憶昔宿衛(wèi)明光宮,楞伽山人貌姣好!崩阗ど饺司褪羌{蘭性德的號。
曾經(jīng)有人說,納蘭性德就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曹雪芹寫《紅樓夢》,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將文稿呈獻給乾隆皇帝,乾隆閱后說了一句:“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雖然此說有捕風捉影之嫌,但納蘭性德與賈寶玉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曹雪芹的《紅樓夢》也確實受到了納蘭性德的詞的影響!
康熙二十四年,納蘭性德在跟隨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僅三十一歲的納蘭性德溘然長逝。在他身后留下的僅有三百四十二首《納蘭詞》。
納蘭性德依然是那個性靈高潔的詞人,他并沒有受到污濁時世的浸染,生前沒有,身后也沒有。那一本《納蘭詞》讀來還是令人唇齒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為他“不是人間富貴花”,當圍繞在他身旁的繁華如云煙般散盡之后,詩人如愿以償?shù)鼗貧w到了詩人本身——也許,這才是世上最幸運的事情。
【小題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納蘭性德文武全才:在清代詞人中,無人能出其右;他善于搏擊,精于騎射,被康熙欽點為御前侍衛(wèi)。 |
B.納蘭性德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步入仕途,一邊為皇帝保駕,一邊吟詩填詞,正是憑借著他不務正業(yè)的超逸脫俗的稟賦,贏得了皇帝的寵信。 |
C.納蘭性德雖侍從帝王,但作為詩文藝術(shù)的奇才,他在內(nèi)心深處厭倦官場的庸俗和侍從的生活,無心功名利祿。 |
D.納蘭性德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御用文人”,因為他長年待在皇帝身邊,康熙也經(jīng)常由于讀到納蘭的詩詞,賞賜給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禮物,以資鼓勵。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遼寧丹東寬甸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有人說,十七世紀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納蘭性德的。一個乃一代英主,雄韜偉略,皓如皎月;一個是御前侍衛(wèi),卻詩才俊逸,燦若朗星!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其顯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親,就是權(quán)傾朝野的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時參加進士考試,中二甲第一名,康熙當即龍顏大悅,欽點其為御前侍衛(wèi),很快就由三等晉升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無量了。
世人皆知納蘭為清代的大詞人,且清詞以他為最,似乎無人能出其右。但這位豪門公子不但能文,而且還是個武將。既然是御前侍衛(wèi),武功定是十分了得。納蘭性德從小練就了一身搏擊之術(shù),并精于騎射?滴趸实圩约壕褪且粋勇武、強悍的騎手加射手,所以,他身邊的侍衛(wèi)也應該是一流的角色。這樣看來,納蘭性德倒是個文武全才。當然,納蘭骨子里還是個文人。
他身上有眾多的矛盾之處:生為滿人,他卻癡迷于漢文化;骨子里是個文人,從事的卻是武將這個行當;身為宰相公子、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wèi),置身于姹紫嫣紅、朱門廣廈之中,心卻游離于繁華喧鬧之外,“視勛名如糟粕、勢利如塵!保凰堑氐赖臐M族八旗子弟,結(jié)交的卻都是一些年長的漢族落拓文人,“以風雅為性命、朋友為肺腑”;他人在仕途,卻一生為情所累……這樣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絕世超然的“翩翩濁世公子”,竟不是緣自小說家的杜撰,竟是中國文化史冊里的一位真實人物。
納蘭性德留下的是兩本詞集:《側(cè)帽集》和《飲水詞》,他二十多歲時就已經(jīng)名滿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風,而是他的詞。后人從中精挑細選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結(jié)集,以《納蘭詞》命名。
說納蘭性德是個文人,此話一點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沒有李白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邁氣概,也不可能拒絕“皇恩浩蕩”,他還是捧著文房四寶上了天子的船。一邊為皇帝保駕,一邊做著職業(yè)以外的工作:吟詩填詞。而他的不務正業(yè)照樣贏得了皇帝的寵信?滴鯋圩x性德的詩詞,經(jīng)常賞賜給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禮物,以資鼓勵。
由于長年待在皇帝身邊,納蘭性德應該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卻并未將他歸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寫給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辭優(yōu)美。
納蘭性德是個真性情的人,他對“侍衛(wèi)”這個職位其實并沒有什么興趣。他得到過皇帝無數(shù)次的賞賜,但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厭惡金階佇立的侍衛(wèi)生涯。率真的詩性遭遇混濁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塊壘”。
納蘭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應該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詞一樣“純?nèi)戊`性,纖塵不染”,當?shù)闷稹坝駱渑R風”一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衛(wèi),和納蘭性德是同事關(guān)系。曹寅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憶昔宿衛(wèi)明光宮,楞伽山人貌姣好!崩阗ど饺司褪羌{蘭性德的號。
曾經(jīng)有人說,納蘭性德就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曹雪芹寫《紅樓夢》,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將文稿呈獻給乾隆皇帝,乾隆閱后說了一句:“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雖然此說有捕風捉影之嫌,但納蘭性德與賈寶玉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曹雪芹的《紅樓夢》也確實受到了納蘭性德的詞的影響。
康熙二十四年,納蘭性德在跟隨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僅三十一歲的納蘭性德溘然長逝。在他身后留下的僅有三百四十二首《納蘭詞》!
納蘭性德依然是那個性靈高潔的詞人,他并沒有受到污濁時世的浸染,生前沒有,身后也沒有。那一本《納蘭詞》讀來還是令人唇齒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為他“不是人間富貴花”,當圍繞在他身旁的繁華如云煙般散盡之后,詩人如愿以償?shù)鼗貧w到了詩人本身——也許,這才是世上最幸運的事情。
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納蘭性德文武全才:在清代詞人中,無人能出其右;他善于搏擊,精于騎射,被康熙欽點為御前侍衛(wèi)。
B.納蘭性德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步入仕途,一邊為皇帝保駕,一邊吟詩填詞,正是憑借著他不務正業(yè)的超逸脫俗的稟賦,贏得了皇帝的寵信。
C.納蘭性德雖侍從帝王,但作為詩文藝術(shù)的奇才,他在內(nèi)心深處厭倦官場的庸俗和侍從的生活,無心功名利祿。
D.納蘭性德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御用文人”,因為他長年待在皇帝身邊,康熙也經(jīng)常由于讀到納蘭的詩詞,賞賜給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禮物,以資鼓勵。
E.納蘭性德與《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有著不同于一般滿清貴族紈绔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別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后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2.作者說,“武功定是十分了得”的御前侍衛(wèi)——“納蘭骨子里是個文人”的根據(jù)是什么?(6分)
3.納蘭性德能得到康熙恩寵的原因是什么?(6分)
4.如果給這篇傳記加一個題目,你認為應該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說明理由。(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6―19題
流浪的二胡 陳榮力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注定了永遠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云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風情孕育著一方樂器的生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 擇了江南,我們只知道這樣的選擇費思量,難端詳。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詩意和綿長。雖然高山流水,我們只見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潯陽江邊,我們也只見白居易的那柄琵琶,雖然在眾多的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之中,我們很難聽得見二胡的那一聲低泣,觸到二胡的那一脈無奈,但是誰能說,倘無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會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謝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聲色犬馬,那不是二胡弦線上開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錢塘,有太濃的綺麗繁華,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動的律。纖道、烏篷、臺門、廊棚、雨巷、石橋、茶肆、谷場,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腳。流浪本不屬于墨客騷人、達貴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百姓黎民、俗子凡夫歡樂 中開放的花,悲愁里流淌的畫;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販夫走卒、商賈戲子開心時的道具,潦倒間的支撐。
我真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二胡開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當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的時候,當稠密的細雨婆娑河邊芭蕉的時候,當多情的晚風撣拂臺門石橋的時候,當散漫的炊煙繚繞鄉(xiāng)野谷場的時候,二胡便開始在江南流浪。當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那個人后,它的流浪被無端地濃縮聚集了,被無限地擴散放大了。那個叫 瞎子阿炳的人,像一個巫師,二胡遇上他,從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流淌,我知道那流浪著的該是一種無奈;《病中吟》的曲調(diào)如淚水緩緩滲出,我知道那流浪著的分明是一種悲涼;《良宵》的節(jié)拍如思念濃濃籠罩,我知道那流浪著的更是一種徹骨的滄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樂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靈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時代的 流浪、一個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生眾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個極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的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濃的處處鄉(xiāng)野的江南,類似因了二胡流浪的心靈和生命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鄉(xiāng),4歲失明,自幼父母雙亡的孫文明,12歲時便從故鄉(xiāng)的 曹娥江邊出發(fā)漂泊江南,顛沛流離中,他的二胡聲響徹了大半個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心安》,使他由一個民間流浪藝人,走上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講授二胡的講臺,而流浪了一輩子的孫文明,最終還是積勞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賢。從阿炳到孫文明,到江南市肆和鄉(xiāng)野里眾多生生滅滅的流浪的靈魂,我傷感 地承認,在江南絲竹中,二胡也許最具有悲劇性格。這悲劇性格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屬于流浪的本性,還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靈魂的揮灑?
一方水土的精靈,一盈風情的血脈,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種悲苦和無奈,更是一種忍耐和堅韌、一種奮進和抗爭,流浪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態(tài)永遠都不能消解。
16、文章用哪些事物比喻二胡?為什么這樣比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說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義。(6分)
(1)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生眾多流浪的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
(2)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
18、“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詩的散文,散文的詩。記人清晰,敘事精當;修辭手法多樣,造句錯落有致;抒情發(fā)自肺腑,議論發(fā)人深省。雖然低沉、壓抑的感情貫穿全文始終,但瑕不掩瑜,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第二節(jié)中“一方風情孕育著一方樂器的生長”也道出了樂器表達特有的鄉(xiāng)土風情的神圣使命。遼闊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揚的馬頭琴聲輕撫,厚實的黃土高坡需要歡快的嗩吶聲響撞擊,細秀的江南水鄉(xiāng)只有流浪的二胡樂曲才能融合。
C.俞伯牙為死去的知音而摔破的焦尾琴,京城女為“同是天涯淪落人”而彈的琵琶,都只算是孤獨的雅樂,惟有阿炳的二胡牽動了蕓蕓眾生的九曲回腸,拉動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作者在第7節(jié)中,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的遍地市肆的江南”作為社會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春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濃的處處鄉(xiāng)野的江南”這個自然環(huán)境,襯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藝術(shù)魅力。
E.阿炳和孫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間藝人,也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二胡曲,但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終生流浪漂泊,而孫文明的結(jié)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學講臺,為音樂藝術(shù)教育奉獻了終生。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現(xiàn)代文,完成文后各題
流浪的二胡
陳榮力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注定了永遠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云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風情孕育著一方樂器的生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擇了江南,我們只知道這樣的選擇費思量,難端詳。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詩意和綿長。雖然高山流水,我們只見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潯陽江邊,我們也只見白居易的那柄琵琶,雖然在眾多的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之中,我們很難聽得見二胡的那一聲低泣,觸到二胡的那一脈無奈,但是誰能說,倘無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會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謝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聲色犬馬,那不是二胡弦線上開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錢塘,有太濃的綺麗繁華,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動的律。纖道、烏篷、臺門、廊棚、雨巷、石橋、茶肆、谷場,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腳。流浪本不屬于墨客騷人、達貴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百姓黎民、俗子凡夫歡樂中開放的花,悲愁里流淌的畫;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販夫走卒、商賈戲子開心時的道具,潦倒間的支撐。
我真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二胡開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當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的時候,當稠密的細雨婆娑河邊芭蕉的時候,當多情的晚風撣拂臺門石橋的時候,當散漫的炊煙繚繞鄉(xiāng)野谷場的時候,二胡便開始在江南流浪。當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那個人后,它的流浪被無端地濃縮聚集了,被無限地擴散放大了。那個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個巫師,二胡遇上他,從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流淌,我知道那流浪著的該是一種無奈;《病中吟》的曲調(diào)如淚水緩緩滲出,我知道那流浪著的分明是一種悲涼;《良宵》的節(jié)拍如思念濃濃籠罩,我知道那流浪著的更是一種徹骨的滄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樂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靈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樣的流浪是一個時代的流浪、一個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生眾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個極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的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濃的處處鄉(xiāng)野的江南,類似因了二胡流浪的心靈和生命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鄉(xiāng),4歲失明,自幼父母雙亡的孫文明,12歲時便從故鄉(xiāng)的曹娥江邊出發(fā)漂泊江南,顛沛流離中,他的二胡聲響徹了大半個江南!读鞑ㄇ、《四方曲》、《人靜心安》,使他由一個民間流浪藝人,走上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講授二胡的講臺,而流浪了一輩子的孫文明,最終還是積勞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賢。從阿炳到孫文明,到江南市肆和鄉(xiāng)野里眾多生生滅滅的流浪的靈魂,我傷感地承認,在江南絲竹中,二胡也許最具有悲劇性格。這悲劇性格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屬于流浪的本性,還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靈魂的揮灑?
一方水土的精靈,一盈風情的血脈,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種悲苦和無奈,更是一種忍耐和堅韌、一種奮進和抗爭,流浪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態(tài)永遠都不能消解。
文章用哪些事物比喻二胡?為什么這樣比喻?(4分)
說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義。(6分)
(1)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生眾多流浪的花。(3分)
(2)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3分)
“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4分)
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詩的散文,散文的詩。記人清晰,敘事精當;修辭手法多樣,造句錯落有致;抒情發(fā)自肺腑,議論發(fā)人深省。雖然低沉、壓抑的感情貫穿全文始終,
但瑕不掩瑜,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第二節(jié)中“一方風情孕育著一方樂器的生長”也道出了樂器表達特有的鄉(xiāng)土風情的
神圣使命。遼闊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揚的馬頭琴聲輕撫,厚實的黃土高坡需要歡快的
嗩吶聲響撞擊,細秀的江南水鄉(xiāng)只有流浪的二胡樂曲才能融合。
C.俞伯牙為死去的知音而摔破的焦尾琴,京城女為“同是天涯淪落人”而彈的琵琶,
都只算是孤獨的雅樂,惟有阿炳的二胡牽動了蕓蕓眾生的九曲回腸,拉動了凡夫俗
子的苦辣辛酸。
D.作者在第7節(jié)中,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的遍地市肆的江南”作為
社會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春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濃的處處
鄉(xiāng)野的江南”這個自然環(huán)境,襯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藝術(shù)魅力。
E.阿炳和孫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間藝人,也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二胡曲,
但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終生流浪漂泊,而孫文明的結(jié)局好得多,登
上了大學講臺,為音樂藝術(shù)教育奉獻了終生。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亂世中的美神(二)
梁 衡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好個人的專有品牌,她被當作了愁的化身。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jīng)有過太多太多的快樂。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個又是文學知已,情投意合。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jié)合點——金石研究。蜜一樣的生活,滋養(yǎng)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請看這兩首詞: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形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簸為,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又上心頭。(《一剪梅》)
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急病而亡。一個叫張汝舟的人走進了她的生活。剛結(jié)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wǎng)破,告發(fā)張汝舟的期君之罪,李清照也隨之入獄。由于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地熄滅了,這怎么能不令她沮喪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gòu)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雛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身,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崩钋逭詹挥傻玫钩橐豢跊鰵猓X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首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個愁。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shù)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個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葉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聯(lián)系原文,請用幾個詞(或短語)概括出“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內(nèi)涵。
李清照的人生經(jīng)歷了太多的波折,請以“亡國破家”為界,分條列舉她后半生的種種磨難。
(1)這篇文章運用的反襯手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認為甜蜜的愛情激發(fā)了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豐富了她的詞作內(nèi)容,從她早期的詩作宛然可見她迷人的風姿。
B、讀李清照的詞要善于解讀她的“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
C、李清照是婉約派詞人,但她也寫過一些比較豪放、意境開闊的詞作,比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以及《漁家傲·記夢》(天接云濤連曉霧)。
D、亂世中美神的美,不僅在容顏的美、自信的美,心靈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獨立不遷的美。
E、國家不幸詩人幸,多災多難的亂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愛巢傾覆的痛楚融入了詩作。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