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異義詞的是 |
A.同心而離居 B.誤落塵網(wǎng)中 C.依依墟里煙 D.明明如月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熊召政
①揚州古稱廣陵,人們又叫它維揚。清代之前,揚州因靠著大運河,一向被譽為南北樞紐,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揚州在蘇北,不屬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來,一入揚州,心理上便感覺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長江為界的,從這層意義上,揚州不算江南,但它處在淮河以南,屬不南不北之地,且揚州的人文風氣,山水風光,都是近南而遠北。杜牧寫揚州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便絕不是凜冽的北地所能產生的情境了。
②歷史上的揚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間,雖屢遭兵燹,卻不掩其繁華錦繡的氣象,大凡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那樣,命運各異,有好有壞。揚州屬于那種“貴人多難”一類,但每遭蹂躪之后,它總能頑強的恢復生氣!按箅y不死,必有后!保@八字用在揚州身上,也是合適的。
③記載揚州古時的繁華,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數(shù)清代李斗撰著的《揚州畫舫錄》了。杭州、蘇州乃人間天堂,值得記載的盛事比揚州還要多。但無論是張岱的《西湖夢尋》還是顧祿的《桐橋倚棹錄》,都不及李斗的這本書。
④ 古揚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當在小秦淮與瘦西湖兩處。其繁華、其綺麗、其風流、其溫婉,《揚州畫舫錄》皆記述甚詳。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頭各加一“瘦”與“小”字,便成了揚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揚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響亮的詞兒,他們?yōu)楹纹珢邸笆荨迸c“小”呢?這兩個字用之于人與事,都不是好意思。我們說“這個人長得又瘦又小”,便有點損他不堪重用;說“他專門做小事兒”,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時下有種風氣,無論是給公司起名,還是為項目招商,均把名頭拔得高高的。照這個理兒,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國秦淮”或“銀秦淮”了。古揚州城中,雖然住了不少點石成金的商人,但銅臭不掩書香,負責給山水樓臺命名的,肯定還是 李斗這樣的秀才。這兩處名字最令人尋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瓏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覺。如此一來,山水就成了佳麗一族,而揚州城也就格外的詩化了。
⑤如是,話題就回到“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上頭,知道揚州的地理與歷史,就知道什么季節(jié)到揚州最好。因為沒有紅楓,更沒有與紅楓相配的壯闊逶迤的峰巒溝壑,秋老時分到揚州的意義就不大。杜牧說“秋盡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氣象。 鶯歌燕舞的三月卻不一樣;那楊柳岸畔的水國人家,那碧波深處的江花江草,園林臺榭、寺觀舫舟,一色兒都罩在迷離的煙雨之中。此時的揚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輪廓都被朦朧的雨霧軟化了下來,曲折的小巷浮蕩著蘭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畫舫,禪院的鐘聲,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極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把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意趣,寫得如同夢境。在三月的揚州,我們是可以尋到這種夢境的。
⑦為了這夢境,我曾動了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念頭。2007年,我打聽何處可以雇一條船,邀二三好友于黃鶴樓下出發(fā),一路吟詩作畫,聽琴吹簫到揚州去。結果人家告訴我,現(xiàn)在從武漢到揚州,根本無水路可通。后來打聽到,從杭州或蘇州出發(fā),可從運河到達揚州。我又來了興趣,讓朋友去覓一只畫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這一段運河雖然暢通,但除了運送貨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絕了蹤跡。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條船于煙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訪唐代的揚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 不再。若有意去欣賞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只能自駕車從高速路上去了。
(選自《中國小說》,有刪節(jié))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與凜冽闊大的北地氣象相比,揚州城的景色顯得溫婉綺麗。
B.文中引用唐人詩句“秋盡江南未凋”,說明秋老時分的揚州,風光依然怡人。
C.揚州在歷史上雖屢經(jīng)戰(zhàn)亂,但繁華的氣象卻并未因此頹敗。
D.煙雨迷離的揚州城詩意盎然,體現(xiàn)了東方人的審美意趣。
E.作者以古襯今,滿懷深情地贊美了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
描術揚州景物時切入的角度,寫作的手法以及語言的運用,請結合第④段加以賞析。
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lián)系全文做簡要分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屆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熊召政
①揚州古稱廣陵,人們又叫它維揚。清代之前,揚州因靠著大運河,一向被譽為南北樞紐,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揚州在蘇北,不屬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來,一入揚州,心理上便感覺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長江為界的,從這層意義上,揚州不算江南,但它處在淮河以南,屬不南不北之地,且揚州的人文風氣,山水風光,都是近南而遠北。杜牧寫揚州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便絕不是凜冽的北地所能產生的情境了。
②歷史上的揚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間,雖屢遭兵燹,卻不掩其繁華錦繡的氣象,大凡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那樣,命運各異,有好有壞。揚州屬于那種“貴人多難”一類,但每遭蹂躪之后,它總能頑強的恢復生氣!按箅y不死,必有后!,這八字用在揚州身上,也是合適的。
③記載揚州古時的繁華,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數(shù)清代李斗撰著的《揚州畫舫錄》了。杭州、蘇州乃人間天堂,值得記載的盛事比揚州還要多。但無論是張岱的《西湖夢尋》還是顧祿的《桐橋倚棹錄》,都不及李斗的這本書。
④ 古揚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當在小秦淮與瘦西湖兩處。其繁華、其綺麗、其風流、其溫婉,《揚州畫舫錄》皆記述甚詳。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頭各加一“瘦”與“小”字,便成了揚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揚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響亮的詞兒,他們?yōu)楹纹珢邸笆荨迸c“小”呢?這兩個字用之于人與事,都不是好意思。我們說“這個人長得又瘦又小”,便有點損他不堪重用;說“他專門做小事兒”,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時下有種風氣,無論是給公司起名,還是為項目招商,均把名頭拔得高高的。照這個理兒,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國秦淮”或“銀秦淮”了。古揚州城中,雖然住了不少點石成金的商人,但銅臭不掩書香,負責給山水樓臺命名的,肯定還是 李斗這樣的秀才。這兩處名字最令人尋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瓏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覺。如此一來,山水就成了佳麗一族,而揚州城也就格外的詩化了。
⑤如是,話題就回到“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上頭,知道揚州的地理與歷史,就知道什么季節(jié)到揚州最好。因為沒有紅楓,更沒有與紅楓相配的壯闊逶迤的峰巒溝壑,秋老時分到揚州的意義就不大。杜牧說“秋盡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氣象。 鶯歌燕舞的三月卻不一樣;那楊柳岸畔的水國人家,那碧波深處的江花江草,園林臺榭、寺觀舫舟,一色兒都罩在迷離的煙雨之中。此時的揚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輪廓都被朦朧的雨霧軟化了下來,曲折的小巷浮蕩著蘭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畫舫,禪院的鐘聲,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極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把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意趣,寫得如同夢境。在三月的揚州,我們是可以尋到這種夢境的。
⑦為了這夢境,我曾動了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念頭。2007年,我打聽何處可以雇一條船,邀二三好友于黃鶴樓下出發(fā),一路吟詩作畫,聽琴吹簫到揚州去。結果人家告訴我,現(xiàn)在從武漢到揚州,根本無水路可通。后來打聽到,從杭州或蘇州出發(fā),可從運河到達揚州。我又來了興趣,讓朋友去覓一只畫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這一段運河雖然暢通,但除了運送貨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絕了蹤跡。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條船于煙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訪唐代的揚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 不再。若有意去欣賞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只能自駕車從高速路上去了。
(選自《中國小說》,有刪節(jié))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5分) ( )
A.與凜冽闊大的北地氣象相比,揚州城的景色顯得溫婉綺麗。
B.文中引用唐人詩句“秋盡江南未凋”,說明秋老時分的揚州,風光依然怡人。
C.揚州在歷史上雖屢經(jīng)戰(zhàn)亂,但繁華的氣象卻并未因此頹敗。
D.煙雨迷離的揚州城詩意盎然,體現(xiàn)了東方人的審美意趣。
E.作者以古襯今,滿懷深情地贊美了今日生機勃勃的揚州。
2.描術揚州景物時切入的角度,寫作的手法以及語言的運用,請結合第④段加以賞析。(6分)
3.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lián)系全文做簡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冠龍高級中學2008屆高三語文摸底考試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寫 完 聽 雨
季羨林
①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②“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xiàn)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huán)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感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lián)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④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lián)床!笔穷H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⑤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fā),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和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jīng)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⑥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xiāng)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的最大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于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xiàn)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有刪節(jié))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季老用“潤物細無聲”反襯“樓上滴下來的檐溜”“打出聲來”。他認為,雨敲鐵皮的聲音極為令人討厭,必須除去而后快。
B.作者之所以感到“死文字”“活了起來”,似乎又充滿了活力,主要是聽到了令自己怡情悅性的雨滴聲,觸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
C.文章引用章用回憶表弟的“聞雨”詩,寫到林黛玉喜歡李商隱的“聽雨”詩,旨在說明:同樣是聽雨,但感受卻是因人而異的。
D.結尾“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的句子極富詩情畫意,飽含作者對麥田逢春雨、麥苗遇甘露的無限欣喜之情。
E.本文語言很有特點:質樸中點綴瑰麗,通俗中不乏生動,直白中包容雋永,淺易中蘊涵深刻,娓娓道來間又生出些許風趣。
(2)從思想內容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賞析第③段文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引用宋代蔣捷的聽雨詞寫出了詞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要引用這首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像“拉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回 家(節(jié)選)
臺灣 許達然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嚷著要回家。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連沒老家的也要返鄉(xiāng)間。
西方人的鄉(xiāng)情雖也詩意,卻不如中國的豐富深刻。希臘史詩《奧德塞》敘述偉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遠了。英國作家卻斯特頓認為英詩里最美的一行是“遙遠的在山那邊”。有些詩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寫過類似的詩句。一直到當代小說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魚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敗他時,他大聲自答:“沒有,是我走得太遠了!比欢哌h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國人感到“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秦觀)。這歸心在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上,也在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上;無動詞,因詩意已被鄉(xiāng)思貫通了。鄉(xiāng)思擴展了民族與歷史意識。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們叫“祖國”,把時間推得更遠,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鎮(zhèn)”,我們叫“故鄉(xiāng)”,把時空親切地連在一起。中國詩人甚至把空間概念“舊家”或“故家”當作時間概念“從前”用,仿佛提到過去就想起家。
家與孝牽住中國人,照禮不許遠離。然而留在家有時更要掙扎。唐朝王建有首詩寫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纖索擦破了,腳被石礫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卻又覺得“父母之鄉(xiāng)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離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門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來;有的還從井里挖出一把土,在異地生病時當靈丹服,想家時當親人撫,而識字的就寫詩了。
開始是離開后,偶爾憶起的濃甘薯香;逐漸是流浪中,時常遇見的薄人情味;后來是泥濘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來是擁抱祖鄉(xiāng)的意識。結束前,慘的是歸不得:“我已無家,君歸何里”;悲的是不得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歸,被江南迷住的韋莊甚至還嚇別人“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但一般人的腸很有韌性,由于謀生、災難、做官、放逐、當兵、亡國而離鄉(xiāng)的,即使空腸也要回家。
出外謀生的盼望回去團圓。只因拒絕補破網(wǎng)而出去,回來就不愿是補破夢。雖然無地,仍要生兒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婦望君早歸,硬望成石頭了。即使有地,也不夠女兒耕,兒女只好出去,想出頭天。同樣奮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歸貧不歸,再貧下去就死不歸了。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國也已幾百年了。在異邦,用筷子,怎樣夾都不如家鄉(xiāng)味;思想起,怎樣臥都不像長城;捧唐詩,怎樣吟都不成黃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認同;然而身在國外嚷叫心愛國內,口再響亮頭頂?shù)娜允莿e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煙囪冒煙,裊裊,了了,鄉(xiāng)思卻變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責,責備自己脫離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著要回去。
即使幾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歸。中國的官僚制度一向發(fā)達,為了公正防私,不準在故鄉(xiāng)當官。當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認識反而歪哥(腐。K麄儽涣P懷鄉(xiāng),偶爾圣賢起來學在陳國時的孔子吵著要回家。清朝來臺灣當官的大多要盡快撈回家,像鳳山教諭吳周禎苦吟“落落竟忘歸”是例外,連少數(shù)好官像孫元衡都哼“他鄉(xiāng)莫望遠”。從前好官也被功名誤,慨嘆“故鄉(xiāng)回首已千山”(陸游),但也有不全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發(fā)愿回去服務。
到比荒野還恐怖的戰(zhàn)場打戰(zhàn)的士兵數(shù)著歸期。不像西方個人主義的反戰(zhàn)詩很少提起家,從前中國詩反戰(zhàn)的一個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詩經(jīng)》里就表達得很清楚;剜l(xiāng)“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徂東山”歸來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卻發(fā)現(xiàn)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蘭從軍,聽到黃河嗚咽,胡騎叫嘶,就聽不到父母叮嚀;凱旋后天子要把官銜給伊,伊毫無興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邊疆為的不是爭功名而是保鄉(xiāng)土。唐朝征戰(zhàn)繁多,邊塞也蒼涼了。聽到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日日雙眸滴清血”(貫休)。戰(zhàn)士流血未死還流淚,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歸途心情“百尺風中旗”(孟郊),行路更難,“近鄉(xiāng)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終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語胡吹,鄉(xiāng)人越聽不懂,他越得意。有的鄉(xiāng)音依舊,但未離鄉(xiāng)的孩童不認識老頭,“笑問客從何處來?”(賀之章)幸虧仍懂鄉(xiāng)音,沒被攆出去。從前吳越王錢镠回鄉(xiāng)后,也學劉邦把酒給鄉(xiāng)親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沒人聽懂,他改用鄉(xiāng)音唱山歌時,大家才歡快的合唱;剜l(xiāng)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長住。陶潛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鳥飛回孤松潛起來,并不想服務鄉(xiāng)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種,晚上才“帶月荷鋤歸”,窮得開心。回鄉(xiāng)有的滿懷壯志,發(fā)現(xiàn)早已無家了,但總堅信家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最好在故鄉(xiāng)。在作者看來,中西方的鄉(xiāng)情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錢镠和陶潛的事意在表達什么?
本文是圍繞“回家”展開的,請分點概括本文的思路。
下列對本文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思鄉(xiāng)的中國人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筆,完成了一次對“回家”、對鄉(xiāng)愁文化的敘說。
B.文章主要講的是一種文化層面的鄉(xiāng)愁。作者在文章中談古論今,溝通中外,廣征博引?v觀全文,幾乎是由中外歷代鄉(xiāng)愁作品貫串而成,可稱得上是一部“思鄉(xiāng)文化史”。
C. 作者自覺地繼承吸收古典文學語言,行文中有不少從文言中催化出來的極富韻味的語言,讀來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蘋果般的澀味,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D. 文中多處使用對偶句、排比句,整散結合,錯落有致。作者在寫作時, 頗為注意詞語音節(jié)的調配, 盡可能使音節(jié)在變化中顯示勻稱美, 增強文章的節(jié)奏和氣勢。
E.質樸的文字、真實的情感,從文中隱透出來,重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他對青春時光、對家鄉(xiāng)的綣戀,以及對社會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其中洋溢著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溫暖。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西省重點中學協(xié)作體2010屆高三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回 家(節(jié)選)
臺灣 許達然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嚷著要回家。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連沒老家的也要返鄉(xiāng)間。
西方人的鄉(xiāng)情雖也詩意,卻不如中國的豐富深刻。希臘史詩《奧德塞》敘述偉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遠了。英國作家卻斯特頓認為英詩里最美的一行是“遙遠的在山那邊”。有些詩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寫過類似的詩句。一直到當代小說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魚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敗他時,他大聲自答:“沒有,是我走得太遠了。”然而走遠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國人感到“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秦觀)。這歸心在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上,也在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上;無動詞,因詩意已被鄉(xiāng)思貫通了。鄉(xiāng)思擴展了民族與歷史意識。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們叫“祖國”,把時間推得更遠,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鎮(zhèn)”,我們叫“故鄉(xiāng)”,把時空親切地連在一起。中國詩人甚至把空間概念“舊家”或“故家”當作時間概念“從前”用,仿佛提到過去就想起家。
家與孝牽住中國人,照禮不許遠離。然而留在家有時更要掙扎。唐朝王建有首詩寫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纖索擦破了,腳被石礫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卻又覺得“父母之鄉(xiāng)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離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門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來;有的還從井里挖出一把土,在異地生病時當靈丹服,想家時當親人撫,而識字的就寫詩了。
開始是離開后,偶爾憶起的濃甘薯香;逐漸是流浪中,時常遇見的薄人情味;后來是泥濘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來是擁抱祖鄉(xiāng)的意識。結束前,慘的是歸不得:“我已無家,君歸何里”;悲的是不得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歸,被江南迷住的韋莊甚至還嚇別人“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但一般人的腸很有韌性,由于謀生、災難、做官、放逐、當兵、亡國而離鄉(xiāng)的,即使空腸也要回家。
出外謀生的盼望回去團圓。只因拒絕補破網(wǎng)而出去,回來就不愿是補破夢。雖然無地,仍要生兒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婦望君早歸,硬望成石頭了。即使有地,也不夠女兒耕,兒女只好出去,想出頭天。同樣奮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歸貧不歸,再貧下去就死不歸了。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國也已幾百年了。在異邦,用筷子,怎樣夾都不如家鄉(xiāng)味;思想起,怎樣臥都不像長城;捧唐詩,怎樣吟都不成黃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認同;然而身在國外嚷叫心愛國內,口再響亮頭頂?shù)娜允莿e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煙囪冒煙,裊裊,了了,鄉(xiāng)思卻變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責,責備自己脫離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著要回去。
即使幾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歸。中國的官僚制度一向發(fā)達,為了公正防私,不準在故鄉(xiāng)當官。當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認識反而歪哥(腐敗)。他們被罰懷鄉(xiāng),偶爾圣賢起來學在陳國時的孔子吵著要回家。清朝來臺灣當官的大多要盡快撈回家,像鳳山教諭吳周禎苦吟“落落竟忘歸”是例外,連少數(shù)好官像孫元衡都哼“他鄉(xiāng)莫望遠”。從前好官也被功名誤,慨嘆“故鄉(xiāng)回首已千山”(陸游),但也有不全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發(fā)愿回去服務。
到比荒野還恐怖的戰(zhàn)場打戰(zhàn)的士兵數(shù)著歸期。不像西方個人主義的反戰(zhàn)詩很少提起家,從前中國詩反戰(zhàn)的一個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詩經(jīng)》里就表達得很清楚;剜l(xiāng)“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徂東山”歸來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卻發(fā)現(xiàn)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蘭從軍,聽到黃河嗚咽,胡騎叫嘶,就聽不到父母叮嚀;凱旋后天子要把官銜給伊,伊毫無興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邊疆為的不是爭功名而是保鄉(xiāng)土。唐朝征戰(zhàn)繁多,邊塞也蒼涼了。聽到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日日雙眸滴清血”(貫休)。戰(zhàn)士流血未死還流淚,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歸途心情“百尺風中旗”(孟郊),行路更難,“近鄉(xiāng)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終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語胡吹,鄉(xiāng)人越聽不懂,他越得意。有的鄉(xiāng)音依舊,但未離鄉(xiāng)的孩童不認識老頭,“笑問客從何處來?”(賀之章)幸虧仍懂鄉(xiāng)音,沒被攆出去。從前吳越王錢镠回鄉(xiāng)后,也學劉邦把酒給鄉(xiāng)親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沒人聽懂,他改用鄉(xiāng)音唱山歌時,大家才歡快的合唱;剜l(xiāng)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長住。陶潛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鳥飛回孤松潛起來,并不想服務鄉(xiāng)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種,晚上才“帶月荷鋤歸”,窮得開心。回鄉(xiāng)有的滿懷壯志,發(fā)現(xiàn)早已無家了,但總堅信家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最好在故鄉(xiāng)!拘☆}1】在作者看來,中西方的鄉(xiāng)情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6分)
【小題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錢镠和陶潛的事意在表達什么?(4分)
【小題3】本文是圍繞“回家”展開的,請分點概括本文的思路。(5分)
【小題4】下列對本文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6分)
A.“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思鄉(xiāng)的中國人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筆,完成了一次對“回家”、對鄉(xiāng)愁文化的敘說。 |
B.文章主要講的是一種文化層面的鄉(xiāng)愁。作者在文章中談古論今,溝通中外,廣征博引。縱觀全文,幾乎是由中外歷代鄉(xiāng)愁作品貫串而成,可稱得上是一部“思鄉(xiāng)文化史”。 |
C.作者自覺地繼承吸收古典文學語言,行文中有不少從文言中催化出來的極富韻味的語言,讀來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蘋果般的澀味,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
D.文中多處使用對偶句、排比句,整散結合,錯落有致。作者在寫作時, 頗為注意詞語音節(jié)的調配, 盡可能使音節(jié)在變化中顯示勻稱美, 增強文章的節(jié)奏和氣勢。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西省重點中學協(xié)作體2010屆高三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回 家(節(jié)選)
臺灣 許達然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嚷著要回家。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連沒老家的也要返鄉(xiāng)間。
西方人的鄉(xiāng)情雖也詩意,卻不如中國的豐富深刻。希臘史詩《奧德塞》敘述偉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遠了。英國作家卻斯特頓認為英詩里最美的一行是“遙遠的在山那邊”。有些詩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寫過類似的詩句。一直到當代小說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魚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敗他時,他大聲自答:“沒有,是我走得太遠了!比欢哌h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國人感到“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秦觀)。這歸心在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上,也在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上;無動詞,因詩意已被鄉(xiāng)思貫通了。鄉(xiāng)思擴展了民族與歷史意識。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們叫“祖國”,把時間推得更遠,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鎮(zhèn)”,我們叫“故鄉(xiāng)”,把時空親切地連在一起。中國詩人甚至把空間概念“舊家”或“故家”當作時間概念“從前”用,仿佛提到過去就想起家。
家與孝牽住中國人,照禮不許遠離。然而留在家有時更要掙扎。唐朝王建有首詩寫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纖索擦破了,腳被石礫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卻又覺得“父母之鄉(xiāng)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離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門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來;有的還從井里挖出一把土,在異地生病時當靈丹服,想家時當親人撫,而識字的就寫詩了。
開始是離開后,偶爾憶起的濃甘薯香;逐漸是流浪中,時常遇見的薄人情味;后來是泥濘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來是擁抱祖鄉(xiāng)的意識。結束前,慘的是歸不得:“我已無家,君歸何里”;悲的是不得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歸,被江南迷住的韋莊甚至還嚇別人“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但一般人的腸很有韌性,由于謀生、災難、做官、放逐、當兵、亡國而離鄉(xiāng)的,即使空腸也要回家。
出外謀生的盼望回去團圓。只因拒絕補破網(wǎng)而出去,回來就不愿是補破夢。雖然無地,仍要生兒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婦望君早歸,硬望成石頭了。即使有地,也不夠女兒耕,兒女只好出去,想出頭天。同樣奮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歸貧不歸,再貧下去就死不歸了。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國也已幾百年了。在異邦,用筷子,怎樣夾都不如家鄉(xiāng)味;思想起,怎樣臥都不像長城;捧唐詩,怎樣吟都不成黃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認同;然而身在國外嚷叫心愛國內,口再響亮頭頂?shù)娜允莿e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煙囪冒煙,裊裊,了了,鄉(xiāng)思卻變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責,責備自己脫離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著要回去。
即使幾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歸。中國的官僚制度一向發(fā)達,為了公正防私,不準在故鄉(xiāng)當官。當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認識反而歪哥(腐。K麄儽涣P懷鄉(xiāng),偶爾圣賢起來學在陳國時的孔子吵著要回家。清朝來臺灣當官的大多要盡快撈回家,像鳳山教諭吳周禎苦吟“落落竟忘歸”是例外,連少數(shù)好官像孫元衡都哼“他鄉(xiāng)莫望遠”。從前好官也被功名誤,慨嘆“故鄉(xiāng)回首已千山”(陸游),但也有不全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發(fā)愿回去服務。
到比荒野還恐怖的戰(zhàn)場打戰(zhàn)的士兵數(shù)著歸期。不像西方個人主義的反戰(zhàn)詩很少提起家,從前中國詩反戰(zhàn)的一個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詩經(jīng)》里就表達得很清楚;剜l(xiāng)“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徂東山”歸來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卻發(fā)現(xiàn)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蘭從軍,聽到黃河嗚咽,胡騎叫嘶,就聽不到父母叮嚀;凱旋后天子要把官銜給伊,伊毫無興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邊疆為的不是爭功名而是保鄉(xiāng)土。唐朝征戰(zhàn)繁多,邊塞也蒼涼了。聽到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日日雙眸滴清血”(貫休)。戰(zhàn)士流血未死還流淚,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歸途心情“百尺風中旗”(孟郊),行路更難,“近鄉(xiāng)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終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語胡吹,鄉(xiāng)人越聽不懂,他越得意。有的鄉(xiāng)音依舊,但未離鄉(xiāng)的孩童不認識老頭,“笑問客從何處來?”(賀之章)幸虧仍懂鄉(xiāng)音,沒被攆出去。從前吳越王錢镠回鄉(xiāng)后,也學劉邦把酒給鄉(xiāng)親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沒人聽懂,他改用鄉(xiāng)音唱山歌時,大家才歡快的合唱;剜l(xiāng)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長住。陶潛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鳥飛回孤松潛起來,并不想服務鄉(xiāng)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種,晚上才“帶月荷鋤歸”,窮得開心;剜l(xiāng)有的滿懷壯志,發(fā)現(xiàn)早已無家了,但總堅信家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最好在故鄉(xiāng)。1.在作者看來,中西方的鄉(xiāng)情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6分)
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錢镠和陶潛的事意在表達什么?(4分)
3.本文是圍繞“回家”展開的,請分點概括本文的思路。(5分)
4.下列對本文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6分)
A.“有鄉(xiāng)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思鄉(xiāng)的中國人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筆,完成了一次對“回家”、對鄉(xiāng)愁文化的敘說。 |
B.文章主要講的是一種文化層面的鄉(xiāng)愁。作者在文章中談古論今,溝通中外,廣征博引。縱觀全文,幾乎是由中外歷代鄉(xiāng)愁作品貫串而成,可稱得上是一部“思鄉(xiāng)文化史”。 |
C.作者自覺地繼承吸收古典文學語言,行文中有不少從文言中催化出來的極富韻味的語言,讀來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蘋果般的澀味,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
D.文中多處使用對偶句、排比句,整散結合,錯落有致。作者在寫作時, 頗為注意詞語音節(jié)的調配, 盡可能使音節(jié)在變化中顯示勻稱美, 增強文章的節(jié)奏和氣勢。 |
E.質樸的文字、真實的情感,從文中隱透出來,重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他對青春時光、對家鄉(xiāng)的綣戀,以及對社會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其中洋溢著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溫暖。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題。(16分)
請君試問東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間,有大漂泊與小漂泊,而“漂泊”本來從水,小漂泊和水結下的更是不解之緣。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來就如一葉浮萍。李白早就說過“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他將天地比喻為萬物當然也包括人在內的臨時旅舍,實際上是指生命短暫的人,在無窮無盡的時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遷流升沉不定,何況是命運更難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邊塞征戰(zhàn),赴都會趕考,官宦遷徙,游賈四方,戰(zhàn)爭離亂,雖然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但眾生仍然不免自覺或被迫四處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與通訊原始落后,既無汽車的四輪或火車的千輪飛轉,也無現(xiàn)代的超音速飛機一鳥絕云,出門在外靠的是李賀的“蹇驢”,頂多是李白的“五花馬”,再不然就是張繼的載滿夜半鐘聲的“客船”。古代傳說中雖然已有“順風耳”“千里眼”的想象,但電報電傳與可視電話電子郵件這些現(xiàn)代科技,古人遠遠無緣和現(xiàn)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來就漂泊無定,加之音訊不通,后會不是有期而是難期,眾生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就愈加綿長,而那種不知歸宿無所憑依的悲涼與悲愴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詩經(jīng)》中就可以看到他們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發(fā)展后是大動亂的唐代。也不知誕生過多少羈旅行役的詩章,何況是開國一度繁榮后來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寫漂泊生涯的詞,大多表現(xiàn)了中國人和中國詩人那種根深蒂固的鄉(xiāng)愁,那種偏于地理與親情的對故鄉(xiāng)的懷想。例如柳永,在宋詞人之中,他是萍蹤浪跡最多的一位,也是寫鄉(xiāng)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東,后來南遷定居于崇安(今屬福建),青年時期活動于汴京,復又浪游江南各地,遍歷淮岸楚鄉(xiāng)。其中他回過福建故里,在《題中峰寺》詩中有“旬月經(jīng)游殊不厭,欲歸回首更遲回”之句,對故鄉(xiāng)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聲甘州》,蘇軾極為欣賞,認為其中佳句“不減唐人高處”: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這位最善于表現(xiàn)游子情懷的詞人,在《八聲甘州》這首名作中抒寫他的旅人望遠之懷,客子思鄉(xiāng)之念,行役羈旅之愁,登高臨遠之思,就是以秋日黃昏的長江為背景,從頭至尾,長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鄉(xiāng)愁也拍濕了他的詩行。
南宋末年的蔣捷是一位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詩人,他寫于南宋滅亡之后的《虞美人?聽雨》,自是千古傳唱的于個人于時代都是豐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過吳江))呢?寫水與漂泊,寫漂泊與離愁,也是青錢萬選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捷是江蘇宜興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吳江則是太湖東岸的吳江縣。詞人在東飄西泊的旅途中,船過吳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懷念他在不遠的家鄉(xiāng),和家中親情的溫馨,并發(fā)出年華似水有家難歸的人生慨嘆!凹t”與“綠”本是形容詞,在這里被創(chuàng)造翻新,讓它們兼職打工成為動詞,照亮照花了歷代讀者的眼睛。其中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也許是從李煜的“櫻桃落盡春歸去”點化而來,但貴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會要承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吧?
漂泊,大約也是詩歌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了。在當代,海峽彼岸認同大陸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斷的臍帶的眾生,遠在他鄉(xiāng)異域海角天涯的炎黃子孫,他們的靈魂深處,大都不免有一種沉重的漂泊之感,他們常常在海風中西風里回首他們血脈相連的故國,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詩《鄉(xiāng)愁》與《鄉(xiāng)愁四韻》,與江水和海水相關。最近他在《母親與外遇》一文中,又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而“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他做大陸,壯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難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臺灣名詩人洛夫呢?他當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在《床前明月光》一詩中,他就說“不是霜。l(xiāng)愁竟在我們的血肉中旋成年輪/,在千百次的/月落處/只要一壺金門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橫在水上/讓心事/從此渡去”。當代臺灣優(yōu)秀詩人所寫的漂泊之感,許多都與“水”相連,而且大都能從唐詩宋詞中找到它們的淵源與血緣,猶如一株花開千年的老樹,新花雖然已不是舊花,但植物學家仍可以為新花尋根問祖。
(節(jié)選自《書屋》)
18.閱讀文章,寫出“大漂泊”和“小漂泊”兩個詞語的含義。(4分)
(1)“大漂泊”指
(2)“小漂泊”指
19.從文章的思路上來看,作者列舉兩首宋詞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文中“照亮照花了歷代讀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4分)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這篇散文通過宋詞介紹了“水”的意象所表現(xiàn)的“漂泊”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感覺到文人墨客們對漂泊生活的熱情贊美。
B.作者認為,漂泊與水有關,因為漂泊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還認為能表現(xiàn)詩人們遠離故鄉(xiāng)哀情的只有水。
C.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描述了臺灣與大陸以水相隔,臺灣的思鄉(xiāng)詩都與江水、海水有關,進一步表現(xiàn)了漂泊與水有緊密的聯(lián)系。
D.文中的文人墨客將這種漂泊的鄉(xiāng)愁和憂思付諸文字,我們今天從中仍能領略到那種徹底忘記歸宿、無所憑依的悲涼與悲愴。
E.本文主要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方法,深刻表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