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題目】化學用語是最簡明、信息豐富、國際通用的語言。下列對化學用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A.2H—2個氫元素 B.N2—氮氣

          C.2H2O—2個水分子 D.Mg2+—一個鎂離子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A表示的是2個氫原子;D表示的是氮氣或一個氮分子;C表示的是2個水分子;D表示的是鎂離子或每個鎂離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故選A。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完全正確的是

          AMg+O2=MgO2 BSO3+2NaOH=Na2SO4+H2O

          CHgO=Hg+O2 D2KMnO4=K2MnO4+Mn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低碳減排·綠色生活”是今年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中國主題,為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下列提議不可行的是

          A嚴禁隨意焚燒秸稈,以減少PM25的排放

          B使用清潔能源,以節(jié)約化石燃料

          C禁止使用化肥農(nóng)藥,以防止水體污染

          D分類回收垃圾,以促進資源再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7分)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進行探究:

          (1)如上圖甲所示裝置和藥品進行實驗,集氣瓶中發(fā)生反應的文字或符號表達式為 ,實驗中可觀察到紅磷燃燒的現(xiàn)象是 。

          (2)該組同學做了6次實驗,整理數(shù)據(jù)如下:

          1

          2

          3

          4

          5

          6

          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mL)

          20

          21

          19

          20

          22

          18

          (注:集氣瓶容積為100mL)通過6次實驗,該組同學探究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 ,該組同學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的目的是 ,通過該實驗還可以推斷出集氣瓶中剩余氣體的物理性質(zhì)是 ,化學性質(zhì)是 。

          (3)小林同學利用甲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操作會使測定結果偏小的是 (填序號)A、實驗裝置可能漏氣 B實驗中所取的紅磷過量

          C、實驗前沒有將彈簧夾夾緊 D、紅磷燃燒結束后,沒等裝置冷卻就打開彈簧夾

          (4)小明同學認為可用木炭代替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小麗同學認為不可以,其原因是 ,小強同學預先在集氣瓶內(nèi)加入 溶液反應后,用木炭做實驗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小芳同學用鎂條代替紅磷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結果卻發(fā)現(xiàn)倒吸的水量遠遠超過剛才實驗的體積.小組內(nèi)的同學幫她仔細檢查,發(fā)現(xiàn)裝置的氣密性及操作步驟均無問題。你認為造成此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 。

          (6)小組內(nèi)同學查閱資料后知道白磷40即燃燒,燃燒產(chǎn)物與紅磷相同,于是采用改進后的乙裝置進行重新探究。主要操作是:在實際容積為100ml的集氣瓶里先裝進30ml的水,再按圖連好儀器,按下熱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點燃。

          白磷從燃燒到熄滅冷卻的過程中,瓶內(nèi)水面的變化是 ,若實驗非常成功,最終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 ml。(2分)

          你認為集氣瓶里預先裝進的水有哪些作用?( )(填序號)(2分)

          a.加快集氣瓶冷卻 b.液封導氣管末端以防氣體逸出 c.緩沖集氣瓶內(nèi)氣壓的驟然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分)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易揮發(fā),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燈和內(nèi)燃機的燃料,是一種綠色能源,當點燃酒精燈時,酒精在燈芯上氣化后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據(jù)以上敘述,可歸納出酒精的化學性質(zhì)是 ;酒精的用途是

          (2)用分子的觀點解釋:

          ①酒精燈不用時,要蓋好燈帽;

          ②酒精有氣味,水沒有氣味.

          (3)下列儀器不能用酒精燈加熱的是

          A.燃燒匙 B.試管 C.量筒

          (4)某研究小組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zhì)時發(fā)現(xiàn):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沒有火焰,而蠟燭在氧氣中燃燒卻有明亮的火焰.該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①探究一:蠟燭燃燒產(chǎn)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點燃蠟燭,將金屬導管一端伸入內(nèi)焰,導出其中物質(zhì),在另一端管口點燃,也有火焰產(chǎn)生(如下圖所示).由此可知: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態(tài)”或“氣態(tài)”)物質(zhì)燃燒形成的.

          ②探究二:物質(zhì)燃燒產(chǎn)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物質(zhì)

          熔點╱℃

          沸點╱℃

          燃燒時溫度╱℃

          石蠟

          50∽70

          300∽550

          約600

          1535

          2750

          約1800

          97.8

          883

          約1400

          由上表可知:物質(zhì)燃燒能否產(chǎn)生火焰與其 (填“熔點”或“沸點”)和燃燒時溫度有關.通過上表中石蠟、鐵的數(shù)據(jù)對比,你認為物質(zhì)燃燒時,什么情況下能產(chǎn)生火焰 .由此推測:鈉在燃燒時, (填“有”或“沒有”)火焰產(chǎn)生.

          ③根據(jù)硫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事實,請你推測硫沸點 硫燃燒時的溫度(填“>”或“<”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食品添加劑溴酸鉀(KBrO3)會致癌,已被禁用,其中溴元素(Br)的化合價為( )

          A.+1 B.+2 C.+3 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錯誤的是

          A.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有紅色物質(zhì)析出

          B.無色酚酞試液能使氫氧化鈉溶液變紅色

          C.硫酸銨和熟石灰在研缽中研磨,聞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

          D.硫粉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暗紫色固體A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B和C以及D,② 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遇到C時分解放出D,其中C在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都沒有改變,③ 若將細鐵絲放在D中點燃能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E。

          (1) 寫出各物質(zhì)的名稱

          A ;B ;C ;D ;E 。

          (2) 用文字表達式表示① ②、③有關的化學反應,并在括號內(nèi)指出反應所屬的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

          (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活處處有化學,在實際生活中,下列物質(zhì)的用途與化學性質(zhì)有關的是

          A、用石墨作鉛筆芯 B、金剛石裁玻璃

          C、氮氣保護食品 D、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