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可逆反應(yīng):X+YW+Z,反應(yīng)速率(V)隨時間(t)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體系的一個條件(溫度、濃度、壓強)所引起的變化。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時條件改變引起的變化是平衡向正反應(yīng)方向移動
          B.若改變的條件是壓強,則W、Z均為氣體,X、Y中只有一種為氣體
          C.若改變的條件是溫度,則該反應(yīng)的正反應(yīng)是吸熱反應(yīng)
          D.若改變的條件是濃度,改變的方法是減小X、Y的濃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容積固定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可逆反應(yīng):A(g)+2B(g) C(g)+D(g),能說明反應(yīng)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事實是
          A.容器內(nèi)A、B、C、D四者共存                  B.VA(正)=2VB(逆)
          C.容器內(nèi)壓強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D.VA(正)=VC(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氮及其化合物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右圖是N2和H2反應(yīng)生成2molNH3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請計算每生成1molNH3放出熱量為        ;
          20090304
           
          (2)在體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化學反應(yīng):
          N2(g)+3H2(g)2NH3(g)  △H<0,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
          實驗組
          溫度/℃
          起始量/mol
          2分鐘/mol
          平衡常數(shù)
          H2
          N2
          NH3
          1
          298
          6
          2
          1.2
          4.1×106
          2
          398
          3
          1
          0.8
          K1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 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                  ;
          K1的相對大小,K1_______4.1×106(填寫“>”“=”或“<”);
          ②實驗1中以υ(H2) 表示的反應(yīng)速率為            ;
          ③下列各項能作為判斷該反應(yīng)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的是       (填序號字母);
          A.容器內(nèi)N2、H2、NH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1∶3∶2
          B.υ(N2)(正)=3υ(H2)(逆)
          C.容器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
          D.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3)NH4Cl溶液呈酸性,這是由于NH4水解的緣故。則NH4Cl在重水(D2O)中水解的離子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恒溫時,在某密閉容器中通入2molA(g)和1molB(g),發(fā)生如下反應(yīng):
          2A(g)+B(g)2C(g),壓強一定時,測得在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為0.4。
          (1)與上述平衡保持同溫、同壓,另取4molA(g)和2molB(g)達平衡,則C的體積分數(shù)為多少?平衡時,氣體的總物質(zhì)的量是多少?
          (2)在另一密閉容器中,通入n(A) molA(g)和n(B)molB(g),若保持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仍為0.4,則恒有an(B)<n(A)<bn(B),問a、b各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9分)已知T℃、p kPa時,往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X和1 mol Y,此時容積為VL。保持恒溫恒壓,發(fā)生反應(yīng):2X(氣)+Y(氣)2Z(氣),達到平衡時,平衡氣中Z的體積分數(shù)為0.4。試回答下列有關(guān)問題:
          (1)使溫度和壓強在上述條件下恒定不變,再往上述密閉容器內(nèi)充入4molZ,則反應(yīng)達到平衡時,容器的容積為             ,平衡氣中Z的體積分數(shù)為               。
          (2)若另選一個容積固定不變的密閉容器,仍控制溫度為T℃,使3molX和1.5molY反應(y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平衡氣中Z的體積分數(shù)仍為0.4,則該密閉容器的容積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回答下列有關(guān)常數(shù)的問題
          (1)Kw的數(shù)學表達式是Kw=       ,溫度升高Kw的變化情況是          (選填“變大”、“變
          小”或“不變”)。
          (2)K通常表示化學平衡常數(shù),K值越大表示該反應(yīng)進行得越      ,對于反應(yīng)2NO2(g) N2O4(g),其化學平衡常K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式中c2(NO2)表示的意義是                  。
          (3)Ka通常表示弱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α通常稱為電離度。對于某一元弱酸,當用蒸餾水稀釋該酸時,溶液越稀,Ka的變化情況是                         (選填“變大”、“變小”或
          “不變”),α的變化情況是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體積為I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yīng):

          測得C02(g)和CH30H(g)的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反應(yīng)進行到3分鐘時達到平衡狀態(tài)
          B. 從反應(yīng)開始到平衡,氫氣的平均反應(yīng)速率

          C. 反應(y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CO2的平衡轉(zhuǎn)化率為25%
          D. 若保持溫度不變,向該容器中再充入1mol CO2和3molH2,平衡時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一密閉容器中,反應(yīng)mA(g)+nB(g)pC(g),達到平時,測得c(A)為0.5 mol·L-1;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將容器體積擴大一倍,當達到平衡時,測得c(A)為0.3 mol·L-1。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化學計量數(shù):m + n < p             B.平衡向逆反應(yīng)方向移動了
          C.物質(zhì)B的轉(zhuǎn)化率減小了              D.物質(zhì)C的質(zhì)量分數(shù)增加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對于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可逆反應(yīng):N2+3H22NH3(正反應(yīng)為放熱反應(yīng))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反應(yīng)物和生成物的濃度相等B.N2和H2的濃度之比一定為1:3
          C.降低溫度,平衡混合物里NH3的濃度增大D.增大壓強,不利于氨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