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0  2  8  10  16  20  22  26  28  32  34  36  37  38  40  41  42  44  46  50  52  56  58  62  68  70  76  80  82  86  92  98  100  106  110  112  118  122  128  136  3002 

          第二課時:位移和時間的關(guān)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勻速運動、變速運動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時間圖像,以及如何用圖像表示位移和時間的關(guān)系。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的意義

              4、知道公式和圖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guān)系的數(shù)學工具,它們各也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從知識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yǎng)學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用描點法描繪位移――時間圖像,并能從圖中獲取所反映出來的物理信息。

              教學難點:

              如何分析物理圖象而從中獲取物理信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討論式

              教學用具:

              有關(guān)教與學所用的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生了質(zhì)點的概念,并且知道質(zhì)點的運動軌跡如果是直線的話,質(zhì)點的運動稱為直線運動。在直線運動里有一種最簡單、最特殊的一種運動形式,那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知道位移圖像不是運動的軌跡;

              3、知道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能畫出運動物體的位移――時間圖像,能區(qū)分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勻速直線運動

              用投影片出示圖表并要求學生回答,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每相等的時間內(nèi)位移有什么特點?

             

          時間/S

          0

          2.5

          4.9

          7.6

          10.

          12.4

          15.1

          17.5

          19.9

          位移/m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這是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情況,它的運動有何特點?

              學生分析后回答: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每2.5s秒內(nèi)的位移為50m,每5s內(nèi)的位移為100m,每10s內(nèi)的位移為200m……任意相等的時間內(nèi)位移都相等。

              師:對,這種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nèi)位移都相等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勻速直線運動。

              2、位移――時間圖像

              師:請同學以上面圖表所給出的數(shù)據(jù),以橫軸為(t)軸,縱軸為位移(s)軸,用描點法作圖,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像,s與t存在一個什么函數(shù)關(guān)系?

              教師邊看邊指導,然后把同學所畫的圖像在投影儀(實物)上打出分析:

              學生:可以看出幾個點幾乎都在過圓點的一條直線上。

              教師:同學們與我們在初中學過的一次函數(shù)y=kx對照,s與t有什么函數(shù)關(guān)系?

              學生:s與t成正比。

              師:對,這就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物理量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公式來表示,也可以用圖像來表示,利用圖像可以比較方便地處理實驗(或觀測)結(jié)果,找出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以后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用圖像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所以,現(xiàn)在我們就要重視圖像的學生。

              3、鞏固性訓練(出示投影片)

          (1)請同志們看圖,說出各圖像表示的運動過程和物理意義。

              (2)師生共評:在甲圖中,0時刻即開始記時,已經(jīng)有了位移s1;AB段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s與t成正比,t1時刻,位移為s2;BC段表示s沒有變化,即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CD段,物體勻速直線運動,位移越來越小,說明CD段物體的運動方向于AB段的運動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點,位移為0。

              所以物理圖像主要觀測方法是:看橫、縱軸表示物理量;其次看圖像,從橫縱軸上直接可獲取的信息,聯(lián)系實際,搞清物理情景。

              4、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汽車剎車時,飛機起飛時,其運動特點是什么?

              學生:汽車運動越來越慢,飛機運動越來越快。

              老師:那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位移相等嗎?

              學生:一定不相等。

              老師:對,這就是變速直線運動。

              板書: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就叫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那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還是直線嗎?

              學生分析:變速運動中,位移s與時間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線,應是曲線。

              歸納總結(jié):只要是勻速直線的位移――時間圖像,一定為直線,這是判定是否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的依據(jù)。

              三、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主要學生了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在處理圖像前,首先要看懂橫、縱軸所表達的物理量,然后再去結(jié)合函數(shù)關(guān)系圖像去認識物理量之間的關(guān)系。

              四、作業(yè)

              P24  練習二2、4

          補充:

              如圖所示的s―t圖象中,(1)、(2)、(3)表示物體作什么運動,(4)表示什么物理意義,t1時刻對應兩為s1,表示什么物理意義。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總結(jié)

              本節(jié)教學主要采用自己動手、類比對照等方法,使圖像中的物理意義便的很簡單,很清楚,使學生從簡單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多角度處理物理問題,為以后講述圖像打下較扎實的基礎。

          試題詳情

          第六課時: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及應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任何推導出的,知道它的圖像的物理意義,會應用這一公式分析和計算。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會應用這一公式分析和計算。

              3、會推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速度的關(guān)系式,并會運用它進行計算。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將已學過的數(shù)學規(guī)矩運用到物理當中,將公式、圖象及物理意義聯(lián)系起來加以運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既要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

              1、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式的推導

              2、會運用公式分析、計算

              教學難點:

              具體到實際問題當中對物理意義、情景的分析

          教學方法:

          講授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投影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下面是一物體的速度――時間圖像,請回答:

              1、質(zhì)點甲、乙做什么運動?

              2、同學能否求出甲、乙的加速度a?

          學生:甲做勻加速運動,乙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總結(jié):在速度――時間圖像里(勻變速直線運動)既可以知道每一時刻相對應的瞬時速度,還可以求出其物體的運動的加速度。加速度值就是該直線的斜率。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圖像來表示,但圖像有其局限性,要讓你求出任何時刻的瞬時速度,只借助圖像是不行的。那就必須用公式表示其規(guī)律。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2、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的物理意義、并能初步應用它們來求解有關(guān)問題。

              (二)學生目標問題過程

              剛才同學們根據(jù)圖像的已知的條件求出甲、乙的加速度值。那又如何求甲5s末、10s末、ts末的瞬時速度呢?

              學生甲:因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均勻改變的,可找到它的數(shù)學表達式:

          設5s的速度為v1, 10s末的為v2,   ts末為vt

              學生乙:跟根據(jù)得到

              直接帶進數(shù)據(jù)即可求出。

              師總結(jié):殊途同歸,都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板書:(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2)公式的運用

            對于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都適用。在加速運動中,由于a與v同向,a取正值,在減速運動中,由于a與v反向,a取負值

              例:汽車緊急剎車時,加速度大小為6屬于必須在2s內(nèi)停下來,汽車行駛的最大允許速度是多少?

              分析:剎車的結(jié)果多讓速度變?yōu)?,整個過程為勻減速運動,a只能取負值。

          解:依據(jù)題意知,

           

              (3)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質(zhì)點以初速度為500m/s,加速度為200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質(zhì)點經(jīng)多長時間就可以停下來?

              2、位移和時間的關(guān)系(位移公式)

              問題: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位移s與平均速度有什么關(guān)系?

              學生:

              問題:在這段位移s內(nèi),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

              學生:因為速度是均勻改變的。

              問題:如果一質(zhì)點初速度為v0,以加速度為a作勻加速直線運動,ts后的位移是多少?

          學生:

              這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追的位移時間關(guān)系。

              (1)位移公式:

          板書:位移公式

          (2)公式的運用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既適合于勻加速運動,又適合于勻減速運動。在加速運動中,a與v同向,v均勻增大,a取正值;在減速運動中,a與v反向,v均勻減小,a取負值。

              例:一輛汽車勻速行駛,然后以1的加速度加速行駛,從加速行駛開始,經(jīng)12s行駛了180m,問:汽車開始加速時的速度是多大?分析:這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a、t、s,求v0

          解:根據(jù)

              即求出初速度為9m/s。

              (3)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輛汽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前進,制動后,加速度為2.5 ,問:3s后的位移、10s后的位移。

          學生分析馬上根據(jù)公式求出:

           

              老師:這個答案有疑問嗎?同學通常見到剎車后汽車要沿速度方向滑行一段位移,而s2表明汽車還向后倒25m,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們很疑惑,公式、答案沒錯呀,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示:同學可以計算一下,剎車后停下來vt=0,由v0=10m/s,變?yōu)?,用多長時間?

              同學們一分析馬上明白,4s后即可停下來,所以s2根本就無意義。

              老師:這類問題,同學們不能盲目地運用公式,要根據(jù)物理過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作一個判斷,然后再去求解。

              三、小結(jié)

              這一節(jié)我們主要學生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及位移公式,在運用時,要注意物理過程,要結(jié)合實際具體分析。

              四、作業(yè)

              P33練習六3、4、5、6

              五、板書設計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試題詳情

          第六節(jié)  勻速圓周運動實例分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向心力是物體沿半徑方向的合外力。

              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適用于變速圓周運動。

              3、會在具體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確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德育目標:

              通過對幾個實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

               1、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及與圓周運動有關(guān)的幾個公式

              2、能用上述公式解決有關(guān)圓周運動的實例

              教學難點:

              理解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向心力是由某幾個力的合力提供的,而不是一種特殊的力。

              教學方法:

              講授法、分析歸納法、推理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錄像機、錄像帶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

              (1)向心力的求解公式有哪幾個?

              (2)如何求解向心加速度?

              2、引入:本節(jié)課我們應用上述公式來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向心力是物體沿半徑方向所受的合外力提供的。

              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適用于變速圓周運動。

              3、會在具體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來源,并進行有關(guān)計算。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關(guān)于向心力的來源。

              (1)介紹:分析和解決勻速圓周運動的問題,首先是要把向心力的來源搞清楚。

              2:說明:

              a: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b:任何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chǎn)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體所受的向心力;

              c:不能認為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除了受到另外物體的作用外,還要另外受到向心力。

              3.簡介運用向心力公式的解題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確定它在哪個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找到圓心和半徑。

              (2)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位置所處的狀態(tài),進行具體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

              (3)建立以向心方向為正方向的坐標,據(jù)向心力共式列方程。

              (4)解方程,對結(jié)果進行必要的討論。

              4、實例1:火車轉(zhuǎn)彎

              (1)介紹:火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時,所受的合力等于0,那么當火車轉(zhuǎn)彎時,我們說它做圓周運動,那么是什么力提供火車的向心力呢?

              (2)放錄像、火車轉(zhuǎn)彎的情景

              (3)用CAI課件分析內(nèi)外軌等高時向心力的來源。

              a:此時火車車輪受三個力:重力、支持力、外軌對輪緣的彈力。

              b:外軌對輪緣的彈力提供向心力。

              c:由于該彈力是由輪緣和外軌的擠壓產(chǎn)生的,且由于火車質(zhì)量很大,故輪緣和外軌間的相互作用力很大,易損害鐵軌。

              (4)介紹實際的彎道處的情況。

              a:用錄像資料展示實際的轉(zhuǎn)彎處外軌略高于內(nèi)軌。

              b:用CAI課件展示此時火車的受力情況,并說明此時火車的支持力FN的方向不再是豎直的,而是斜向彎道的內(nèi)側(cè)。

              c:進一步用CAI課件展示此時火車的受力示意圖,并分析得到:此時支持里與重力的合力提供火車轉(zhuǎn)彎所需的向心力。

              d:強調(diào)說明:轉(zhuǎn)彎處要選擇內(nèi)外軌適當?shù)母叨炔睿罐D(zhuǎn)彎時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里FN來提供這樣外軌就不受輪緣的擠壓了。

              5、實例2:汽車過拱橋的問題

              (1)放錄像展示汽車過拱橋的物理情景

          (2)用CAI課件模擬:并出示文字說明,汽車在拱橋上以速度v前進,橋面的圓弧半徑為R,求汽車過橋的最高點時對橋面的壓力?

              (3)a:選汽車為研究對象

              b:對汽車進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橋?qū)嚨闹С至?/p>

              c:上述兩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且向心力方向向下

              d:建立關(guān)系式:

              e:又因支持力與壓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所以      且

              (4)說明:上述過程中汽車做的不是勻速圓周運動,我們?nèi)允褂昧藙蛩賵A周運動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對于變速圓周運動同樣適用。

              三、鞏固訓練

              1、學生解答課后“思考與討論”

              (1)學生先討論,得到分析結(jié)論

              (2)CAI課件進行模擬,加深印象

          2、如圖所示,自行車和人的總質(zhì)量為m,在一水平地面運動,若自行車以速度v轉(zhuǎn)過半徑為R的彎道,求:

          (1)自行車的傾角為多大?

              (2)自行車所受地面的摩擦力為我大?

              四、小結(jié)

              1:物體除受到各個作用力外,還受一個向心力嗎?

              2:用向心力公式求解有關(guān)問題時的解題步驟如何?

              3:對于火車轉(zhuǎn)彎時,向心力由什么提供?

              4:汽車通過凹形或凸形拱橋時對橋的壓力與重力的關(guān)系如何?

              五:作業(yè)

              課本P97練習六

          六:板書設計

           

           

          試題詳情

          第三課時: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shù)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guān)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guān)數(shù)學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zhì)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cè)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diào)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nèi)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nèi)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jié)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數(shù)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標量: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

           

          試題詳情

          第八課時:自由落體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正確地獲取知識的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實驗現(xiàn)象+合力推理+實驗驗證

          教學用具

          用薄紙糊一紙袋、兩小鋼球、抽氣機、牛頓管、有關(guān)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別是什么?

              2、導入:同學們,我們通常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物體下落的速度到底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沒有關(guān)系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生目標

              1、知道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同一地點自由下落時加速度相同。都是重力加速度g,方向豎直向下。

              3、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為,vt=gt,vt2=2gh,會應用這些公式解自由落體的有關(guān)問題。

              (二)學生目標問題過程

              演示實驗:讓一個紙袋與小鋼球同時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鋼球落得快。

              老師:對,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這也是公元前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這個觀點使人們在錯誤的結(jié)論下走的2000多年。同學們聽說過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嗎?伽利略做過大量的由靜止下落的實驗,并且還用歸謬法、數(shù)學圖利都證明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同學下去看課后閱讀材料,伽利略為了證明亞里斯多德觀點的錯誤,他就拿了一個質(zhì)量是另一個質(zhì)量10倍的鐵球站在比薩斜塔上,使兩鐵球同時下落,結(jié)果兩鐵球幾乎同時落地。

              且再看實驗:把剛才的紙袋揉成團,和小鋼球由靜止同時下落,同學再觀察:

              學生:幾乎同時落地。

              師:同一個紙袋,為什么形狀不一樣,其下落時間就不一樣呢?

              學生:這是因為空氣的阻力的影響。把紙袋揉成團,所受空氣的阻力要比紙袋所受空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與小鋼球幾乎同時落地。

              老師:如果真的把質(zhì)量、形狀不同的物體放在真空中,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結(jié)論一樣嗎?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氣相當稀。┑呐nD管拿出來,讓牛頓管中的硬幣、雞毛、紙片、粉筆頭從靜止一起下落。

              學生:同時落下。

              演示:把小鋼球裝進紙袋,與另一個小鋼球同時下落。

              現(xiàn)象:同時落地。

              老師: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同學們根據(jù)這些過程、結(jié)論,給其下一個定義。

              學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體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氣中,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很小,和物體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條件下,物體從靜止豎直下落。

              1、自由落體運動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

              距我們?nèi)俣嗄昵暗馁だ越?jīng)過大量的實驗、嚴密的數(shù)學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后來人們采用先進的實驗手段測得: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學們請閱讀材料P37頁內(nèi)容,能得到什么知識?

              總結(jié):地球上不同的緯度、g值不同。其方向為豎直向下。通常的計算,g值取9.8m/s2,粗略計算:g=10m/s2

              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請同學們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學生推導得出:

              (1)甲物體的質(zhì)量是乙物體質(zhì)量的2倍,甲從H米高處自由落下,乙從2H米高處與甲同時自由下落,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兩物體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過程中,下落1s末時,它們速度相同。

              C:下落過程中,各自下落1m時,它們的速度相同。

              D:下落過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2)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第n秒通過的位移比第1秒內(nèi)通過的位移多少米?g=10

              三、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主要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知道自由落體運動就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推出了運動規(guī)律的三個公式,要求學生與以前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靈活地運用。

              四、作業(yè)

              1、P38    3、4    P43      10

              五、板書設計:

             

           

          試題詳情

          教學課題: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時間

           

          教學目標:1、掌握實驗目的、原理、步驟,

          2、理解系統(tǒng)誤差的來源和減小系統(tǒng)誤差的方法

          3、會用圖象處理結(jié)果

          教學重點:實驗原理及步驟

          教學難點:引起誤差的原因

          教學器材:

          教學過程:

          教學隨筆

           

          一.實驗原理

          實驗裝置如圖。

          用細線將小車(質(zhì)量記為M)和砂桶(內(nèi)裝有細砂,總質(zhì)量為m)連接起來,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

          當系統(tǒng)做加速運動時,有:

                        a=mg/(M+m)

          繩對車的拉力       T=Ma=Mmg/(M+m)=              

          當M〉〉m時,T≈mg。

          故可通過改變砂桶中細砂的質(zhì)量來改變拉力的大小,從而驗證加速度與拉力的關(guān)系;在小車上添加砝碼來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從而驗證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

          二.實驗步驟

          1.通過調(diào)節(jié)木板的傾斜程度,用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來平衡摩擦力。

              此時不掛砂桶,但應把紙帶在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中穿好。

          2.保持小車的質(zhì)量不變,改變砂桶中細砂的質(zhì)量,測出相應的加速度,驗證當M一定時,a與F與關(guān)系。

          3.保持外力(即砂桶中細砂的質(zhì)量)不變,在小車上加砝碼,測出相應的加速度,優(yōu)證當作用力一定時,a與M的關(guān)系。

          三.數(shù)據(jù)記錄及處理

          1.實驗中要測定小桶和細砂的總質(zhì)量m,小車及砝碼的總質(zhì)量M。

          2.要在紙帶測出小車的位移。

          3.用逐差法處理數(shù)據(jù)。

          4.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

              通過實驗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畫出a―F圖、a―   圖。

              正確的實驗圖線應如圖1、2所示。

           

           

           

           

           

          四.誤差分析

          1.未滿足M〉〉m這一條件時,會得到圖3所示圖線。

          2.未平衡摩擦力,會得到圖4中2所示圖線。

           

             平衡摩擦力過甚,會得到圖4中1所示圖線。

           

          五、實驗題

          例1、在做“驗證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驗中

          (1)本實驗備有下列器材:打點計時器、秒表、天平(帶有一套砝碼)、紙帶、復寫紙片、細線、低壓直流電源、砝碼、小車、小桶、砂子、墊木、導線實驗的研究對象是          。實驗中不需要的器材是           ,缺少的器材是            。

          (2)某學生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端墊得過高,使得傾角偏大。他所得到a-F關(guān)系可用圖1-11中哪根圖線表示?圖中a是小車的加速度,F是細線作用于小車的拉力,答:        

          (3)本實驗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平衡摩擦力時,小車后面的紙帶必須連好,因為運動過程中紙帶也要受到阻力。

          B.    平衡摩擦力時,小桶應該用細線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但小桶內(nèi)不能裝砂子。

          C.    實驗中應該始終保持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遠遠大于小桶和砂的總質(zhì)量。

          D.    作a-F或a-1/M的圖線時,應該使所畫的直線通過盡可能對稱地分布在直線的兩側(cè) ,如遇個別特別遠離的可舍去。

          例2、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A地的水平面上,用豎直向上的力F拉物體,物體的加速度a與拉力F的關(guān)系如圖線①所示,質(zhì)量為m′的另一物體在B地做類似實驗,測得a-F關(guān)系如圖線②所示,設兩地的重力加速度分別為g和g′,則  

          A.m′>m,g′=g   B.m′<m,g′=g

          C.m′=m,g′>g   D.m′=m,g′<g

          分析:該題要求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培養(yǎng)借助數(shù)學圖像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A地,由牛頓第二定律:F-mg=ma  有a=-g=F-g

          同理:在B地  a=F-g′

          這是一個a關(guān)于F的函數(shù)

           

           (或)表示斜率,-g(或-g′)表示截距

          由圖線可知<g=g′故m>m′,g=g′選 項B正確

             v

           

             mm2

           

           0            t

          練習: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不改變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只改變小桶中砂的質(zhì)量。當砂的質(zhì)量分別為m1、m2時,小車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m1與m2相比:

          A、m1=m2;    B、m1>m2;

          C、m1<m2;    D、無法確定。

          解:由圖,a1>a2。

                 a=mg/(M+m)=

          m越小,a越小。

          B正確。

          課堂練習:

          《金版教程》P103  練習

           

           

           

          教學后記:

          試題詳情

          教學課題:用超重和失重解題

          時間

           

          教學目標:1、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器材:

          教學過程:

          教學隨筆

           

          一.超重和失重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或?qū)ωQ直繩的拉力大于 物體的重力,叫做超重;當支持力或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時,叫做失重。當壓力或拉力為0時,叫完全失重。

          注意:超重或失重都并不是物體的重力增大或減小了,而是指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或拉力比重力大或小,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消失。在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時,重力都仍然存在,而且不變。

          視重變了,實重未變。

          在處于完全失重的系統(tǒng)中,平常由重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都會消失,比如單擺停擺,不再有沉、對流等,無所謂上方、下方,潑出去的水可懸浮在空中縮成球形。

           

          例: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升降機中,求下列情況下,物體對升降機底板的壓力。

          ① 升降機以加速度a勻加速上升;

          ② 升降機以加速度a勻減速上升;

          ③ 升降機以加速度a勻加速下降;

          ④ 升降機以加速度a勻減速下降。

          解:取向上為正。

          ① 加速上升,a向上。

             N-mg=ma

             N=m(g+a)

          ② 減速上升,a向下。

             N-mg=-ma

             N=m(g-a)

          ③ 加速下降,a向下。

             N-mg=-ma

             N=m(g-a)

          ④ 減速下降,a向上

             N-mg=ma

             N=m(g+a)

          由上可見,當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tài);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

          練習:1、一個人蹲在磅秤上不動時,稱其重力為G,當此人突然站起時,在整個站起過程中,磅秤的讀數(shù)為(  )

           

          A.先小于G,后大于G         B.先大于G,后小于G

          C.大于G                    D.小于G?

          (知識點:牛頓第二定律、超重和失重,要求學生分析清整個運動情景。)

          解:A。

          v

           

           

           

          2、如圖,m1和m2是疊放在一起的兩木塊,現(xiàn)將它們一起以初速度v斜向上拋出,不考慮空氣阻力,拋出后m2的受力情況是:

          A、只受重力;

          B、受重力和m1的壓力作用;

          C、受重力、m1的壓力和摩擦力作用;

          D、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一致。

          分析:系統(tǒng)具有向下的加速度g,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m1也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對m2無壓力,故也無摩擦力。

          解:A。

          3、三個質(zhì)量均為M的相同形狀的劈塊放在地面上,另有三個相同木塊(質(zhì)量為m),分別從劈塊頂沿斜面下滑,由于動摩擦因數(shù)不同,第一個加速下滑,第二個勻速下滑,第三個減速下滑,三個劈塊均不動。設下滑過程中劈塊對地面的壓力分別是N1、N2、N3,則:

          A、N1>N2>N3;       B、N1=N2=N3

          C、N1<N2<N3;       D、N2<N1<N3;

          解:C。

           

          試題詳情

          教學課題:運動的基本概念

          時間

           

          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2、能較靈活地運用本節(ji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概念的靈活運用

          教學器材:

          教學過程:

          教學隨筆

           

          一.機械運動

            1.一個物體相對于別的物體而言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這里“別的物體”是指作為標準的、作為參照的、認為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別的物體而言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我們就說這個物體相對于“別的物體”是靜止的。

          可見,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2.參照物:在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的物體。

          ①、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若以不同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觀察的結(jié)果可能不同。

          ②、參照物的選擇的任意的。在實際問題中,以研究問題方便、對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在未指明參照物時,通常是以地面作為參照物的。

          3.平動和轉(zhuǎn)動是機械運動中兩種最基本的形式。

          平動: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

                注意:平動不一定是直線運動。

          轉(zhuǎn)動:物體繞著本身的一點轉(zhuǎn)動。

          例1、《金版教程》P48  例1

          例2、《金版教程》P48  例3

          二.質(zhì)點

          用來代替物體的一個有質(zhì)量的一個點。

          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實際不存在。

          實際物體有時可以抽象為質(zhì)點,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做平動的物體,可以看作質(zhì)點。如果物體有轉(zhuǎn)動,但在我們所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各部分運動的差異所產(chǎn)生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也可以把物體看作質(zhì)點。

          物體能否看作質(zhì)點,不由物體的形狀、大小決定。

           

          例:《金版教程》P49  例4

          練習:《金版教程》P55  1

          三.位移和路程

           

            1.位移:由起點指向終點的有向線段。

               位移是矢量。其方向由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終點。

               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實際長度。

               路程是標量。   

            3.位移和路程的區(qū)別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路程是標量,只有大小,總是正值。

          位移往往不等于路程。只有當物體做直線運動、而且始終朝一個方向運動,位移才等于路程。

           

          例:如圖,一質(zhì)點從A點出發(fā)做半徑為R的圓周運動,

          它運動了1/2圈時的位移是_____,路程是______,它運動

          了2 1/2圈時的位移是______,路程是_____,它運動了


          3 3/4圈時的位移為_______,路程為______。                   .A

          練習:《金版教程》P55  2、6、8

           

          四.幾個速度概念

            1.速度

               位移跟時間的比值。是一矢量。

               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的物理量。

            2.速率

               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一標量。

            3.瞬時速度

               物體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4.平均速度

               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快慢程度。

               注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時,應用總位移除以總時間。

                     但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求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可以用這段時間的初速度v0加上末速度vt除以2。

           即:     v平均 = (v0 + vt)/2

           勻變速直線運動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即:    v平均  = vt/2

              

               例:《金版教程》P50  例7

               練習:1、甲、乙兩物體都做直線運動,甲物體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平均速度是v;乙物體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平均速度是v′,則v和v′的大小關(guān)系是(設v1≠v2):

          A、v<v′;    B、v=v′;    C、v>v′;    D、無法確定。

           

          解:設前一半位移為S

           

           

           

          設前一半時間為t

           

           

           

           

          A正確。

          2、《金版教程》P55  4、9、12、14

            5.平均速率

               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注意:速率是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五.加速度

            1.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與合外力方向相同。

                a=△v/t=(vt-v0)/t

           

               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為3m/s2,對于任意1s來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這1s末的速度總是比這1s初的速度大3m/s;

                B.在這1s初的速度總是比前1s末的速度大3m/s;

                C.在這1s末的速度總是比這1s初的速度大3倍;

                D.末速度總是比初速度大3m/s。

          【分析】此題中加速度3m/s2意義是:速度每秒鐘增加3m/s。可知A正確,C錯。

          “這1s初”與“前1s末”是同一時刻,B錯。

          末速度比初速度大3m/s的前提是時間為1s。D錯。

          【解答】A正確。

           

            2.加速度和速度的關(guān)系

          速度和加速度是兩個描述物體運動的不同的物理量。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加速度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它們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

          1.有速度,不一定有加速度;有加速度,不一定有速度。

             如:作勻速運動的物體,有速度,但沒有加速度;豎上拋的物體在最高點時,有加速度,但沒有速度。

          2.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如:天上勻速飛行的飛機,速度很大,但加速度為0;射擊時火藥爆炸瞬間,子彈的加速度很大,而速度幾乎為0。

          3.加速度不是增加的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的!白兓本桶ā霸黾印被颉皽p少”。

          4.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

             加速度的方向由合外力的方向決定,而不由速度方向決定。

             當物體作加速.運動時,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當物體作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5.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變化不一定大。

             由a=Δv/t知,a的大小還與t有關(guān)。

             由Δv=at知,Δv的大小還與t有關(guān)。

          6.物體有加速度,速度一定變化;物體速度變化,一定有加速度

             速度變化:速度的大小或方向之一發(fā)生變化,速度就發(fā)生了變化。

             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一定有加速度,其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0。

           

          例:下列所描述的幾種運動中,可能的是:

            A.速度變化很大,加速度很; 

            B.速度方向為正,加速度方向為負;

                C.速度變化越來越快,加速度越來越;

                D.速度越來越大,加速度越來越小。

          【分析】由Δv=at知,Δv的大小除與a有關(guān)外,還與t有關(guān)。只要t足夠大,盡管a很小,Δv也可以很大。故A正確。

          矢量的正負只表示方向,a與v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故B正確。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變化越來越快,加速度一定越來越大。故C錯誤。

          只要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不管加速度是增大還是減小,速度都要增大。故D正確。

          【解答】A、B、D正確。

          練習:1、一個質(zhì)點做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加速度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漸減小直至為0,則在此過程中:

          A、速度逐漸減小,當加速度減小至0時,速度達到最小值;

          B、速度逐漸增大,當加速度減小至0時,速度達到最大值;

          C、位移逐漸增大,當加速度減小至0時,位移達到最大值;

          D、位移逐漸減小,當加速度減小至0時,位移達到最小值。

          解:B。

          2、下列運動中可能的是

          A、物體速度增大,而加速度減小;    B、物體的速度減小,而加速度增大;

           

          C、物體加速度不變,而速度變;      D、物體的速度不變,而加速度變。

          解:A、B、C。

          六.幾個時間概念

               1秒內(nèi)、2秒內(nèi)、3秒內(nèi)、……

               第1秒內(nèi)、第2秒內(nèi)、第3秒內(nèi)、……

               1秒內(nèi)位移S1、2秒內(nèi)位移S2、3秒內(nèi)位移S3、……

               第1秒內(nèi)位移S、第2秒內(nèi)位移S、第3秒內(nèi)位移S、……


                                     3秒內(nèi)


                           2秒內(nèi)


                     1秒內(nèi)


                   第1秒內(nèi)       第2秒內(nèi)        第3秒內(nèi)

                0            1             2             3            4   t(s)




                     SⅠ                  S           S                                                 


                     S1

                            S2


                                    S3

           

           

           

          課堂練習:

              《金版教程》有關(guān)練習

           

           

           

           

           

           

          教學后記:

          試題詳情

          教學課題:運動圖象

          時間

           

          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運動圖象的意義,知道運動圖象的作用

          2、能運用運動圖象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運動圖象的意義

          教學難點:運用運動圖象解題

          教學器材:

          教學過程:

          教學隨筆

           

          一.位移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s―t圖):如圖一。

             簡諧振動的位移圖象(y―t圖):如圖二。

           

           

           

               圖二

          二.速度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v―t圖):如圖三。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v―t圖):如圖四。

             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是一條曲線。


          v



          0           t

              圖三

                   


           


            

            

           

          三.運動圖象的意義

            (《金版教程》P58  P63)

          1.運動圖象反映的是物體的位移(或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運動圖象不是物體運動的軌跡。

            2.位移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

            3.速度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4.速度圖象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表示物體的位移。

              注意:“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位移為正;“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位移為負。

          四.運動圖象的作用

            1.由s―t圖象可讀出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移。求出物體運動的速度。

            2.由v―t圖象可讀出物體在任一時刻的速度。求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和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位移。

          五.運動圖象應用

            1.根據(jù)運動圖線判斷運動性質(zhì)

           

            例1、試說明下圖中a、b所描述的質(zhì)點的運動。

          解析:a:位移圖象。第1s內(nèi),質(zhì)點從離坐標原點1m處,以1m/s的速度向正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第2s內(nèi)靜止在x=2m處,第3s內(nèi)從x=2m處以2m/s的速度向負方向運動(返回),第3s末到達坐標原點,第4s內(nèi)向反方向運動。

          b:速度圖象。第1s內(nèi)以初速度1m/s、加速度1m/s2向正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第2s內(nèi)以2m/s的速度向正方向做勻速運動;第3s內(nèi)向正方向做加速度為-2m/s2的勻減速運動,第3s末速度為0;第4s內(nèi)先反方向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運動。

          說明: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形狀上很相似,但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首先應分清是位移圖象還是速度圖象。

          例2、《金版教程》P59  例2

              練習:1、某物體的運動圖象如圖。

              ① 若x表示位移,則物體做:

          A.往復運動;        

          B.勻速直線運動;

          C.朝某一方向的直線運動;

          D.勻變速直線運動。

              ②若x表示速度,則物體做:

          A.往復運動;           

          B.勻速直線運動;

          C.朝某一方向的直線運動;

          D.勻變速直線運動。

          分析:①位移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圖線的斜率在0~2s、4~6s為正,2~4s、6~8s為負,表示相應的速度一會為正,一會為負。故是往復運動。

                  A正確。

          ②速度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圖線的斜率在0~2s、4~6s為正,2~4s、6~8s為負,表示相應的加速度一會為正,一會為負,但大小相等。而由圖象可知速度均為正。

                  C正確。

          2、如圖為甲、乙兩物體相對于同一原點的s―t圖象,下面有關(guān)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乙都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B、甲、乙運動的出發(fā)點相距s0;

          C、乙運動是速率大于甲運動的速率;

          D、乙比甲早出發(fā)t1的時間。

           

          解:B、C

           

            v

          O            t

           

           

          2.根據(jù)所給的運動,畫出相應的運動圖線

          例1、一個自由下落的小球觸地后,豎直向上跳起。試畫出其v―t圖。設小球碰擊地面前后的速度大小沒有變化,且規(guī)定向下為正。

          解:如圖。

                   B

           

          A                C

          練習:1、(《金版教程》P65  例4)有兩個光滑固定的斜面AB和BC,A和C兩點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BC比斜面AB長,如圖所示。一個滑塊自A點以速度vA上滑,滑到B點時速度減小為0,緊接著由BC滑下,設滑塊從A點到C點的總時間為tc。試畫出表示滑塊速度大小v隨時間t變化規(guī)律的v―t圖。(98?上海改編)

           

          3.將一種圖線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圖線


          例1、已知一初速度為0的物體沿直線運動時的a―t如圖,試畫出物體的v―t圖。

           

              說明:此題為圖象的轉(zhuǎn)化問題,即已知一種圖象,要畫出另一種圖象。首先要根據(jù)已知圖象想象出物體的運動情況,再根據(jù)物體的運動情況描繪出新的圖象。

              要求有較好的想象力,思維一定要清晰。

           

              4.利用運動圖線解題

           

           vt

           v0

                  t0

          例1、《金版教程》P59  例1

          例2、《金版教程》P60  例2

          練習:質(zhì)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蟲速度為v0,末速度為vt,則在時間t0內(nèi)的平均速度v

          A、v=(v0+vt)/2    B、v>(v0+vt)/2   

          C、v<(v0+vt)/2    D、無法比較

              分析:此物體的速度圖線是一曲線,故物體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而(v0+vt)/2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而初速度為v0,末速度為vt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動圖象應是連接v0、vt的直線。由圖可見,此直線與t軸所圍面積是表示的位移小于此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解:B正確。

           

          教學后記:

          試題詳情

          化   學  式

          (山東省慶云縣尚堂中學 董成銘)

           

          課    題:化學式(第一課時) 

          課    型: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1、理解化學式的含義及其表示的意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3、了解化合價的一般規(guī)律及化合價規(guī)則。

          能力訓練點: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探究問題和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

          德育滲透點: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按規(guī)律辦事的世界觀教育。

          教學重點:1、理解化學式的含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討論歸納、講練結(jié)合等。

          教學工具:多媒體。

            1.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提問

              1、什么是元素符號?

              2、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有哪幾種?

              3、什么叫單質(zhì)?什么叫化合物?

              三、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化學上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和化合物怎樣表示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單質(zhì)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學式(板書課題)。

              四、講授新課

              (板書)(一)化學式的定義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

              1、思考(多媒體展示)

              下列物質(zhì)中哪些是單質(zhì)?哪些是化合物?并將其化學符號寫在相應橫線上。

              (1)         銅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氣  (5)水  (6)氯化氫  (7)氦氣

              (8)氨氣

                       單  質(zhì)                         

              純凈物

                       化合物                         

              2、討論

              (1)物質(zhì)的名稱能表示出物質(zhì)的組成情況嗎?

              (2)表示這些物質(zhì)的化學符號能表示出物質(zhì)的組成情況嗎?

              3、請以水的化學符號―H2O為例說明這種符號是通過什么來表示物質(zhì)的組成的?

              (1)元素符號。

              (2)元素符號右下角的角碼(說明:沒有角碼是將“1”省略)。

              4、通過以上的分析,你能總結(jié)出什么是化學式嗎?

              (板書)  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zhì)組成的式子叫化學式。

              過渡:1、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元素符號,你能以Cu以為例說出元素符號表示哪些意義嗎?

              2、現(xiàn)在,我們學習了化學式;那么化學式能表示哪些意義呢?

              (板書)(二)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質(zhì)) 我來告訴同學們,H2O2――表示雙氧水這種物質(zhì)(化學式表示的第一個意義――(1)表示一種物質(zhì))。

              2、“H2O2 ”這個化學式還能表示出什么意義呢?

              (2)物質(zhì)的組成元素――H2O2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

              (3)物質(zhì)組成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H2O2表示這種物質(zhì)中氫、氧兩種元素原子個數(shù)比是1:1。

              3、思考:NaCl是由什么微粒構(gòu)成的?這個化學式表示哪些意義呢?

              說明:由離子直接構(gòu)成的物質(zhì),化學式不再表示物質(zhì)組成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而是離子個數(shù)比。

              4、思考:H2O是由什么微粒構(gòu)成的?H2O除了能表示出上述3個意義外,還能表示哪些意義呢?

              說明:由分子構(gòu)成的物質(zhì)的化學式又叫分子式。H2O除上述3個意義外,還能表示  物質(zhì)的1個分子――一個水分子。

              一個分子的構(gòu)成情況――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gòu)成的。

              5、討論:2H與2H2中數(shù)字2的含義,2H2這一化學符號表示什么意義呢?

              6、多媒體展示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鞏固練習(一):(多媒體展示)

              說明下列符號表示的意義

              1、CO2(1、     2、   3、    4、   5、    )

              2、KCl(1、    2、   3、     )

              3、O2(1、   2、   3、     4、)

              4、Cu(1、   2、   3、     4、)

              5、2H2O(                    )

              (板書)(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1、多媒體展示思考1中物質(zhì)分類表,請同學們指出上述化合物分別由哪幾種元素組成?其原子個數(shù)比分別是多少?

              討論:這些元素在組成這些化合物時其原子個數(shù)比是固定不變的嗎?

                  說明:研究表明,這些元素在組成這些化合物時其原子個數(shù)比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元素在相互化合時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性質(zhì)。鑒于此,作了一個規(guī)定H(+1)、O(-2)、Cl(-1)、N(-3)這些數(shù)值叫化合價。

              2、說明:化合價用帶有“+、-”號的數(shù)字來表示,標注在元素符號的正上方。化合價只有在元素相互化合時才表現(xiàn)出來,它是元素的性質(zhì)之一。

              3、問題探索:化合價的表示方法與離子符號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區(qū)別?

              (1)標注位置  (2)“+、-”號的順序  (3)數(shù)字為1時是否省略

              4、多媒體展示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請同學們閱讀此表,觀察一下化合價有何特點。

              化合價的一般規(guī)律:

              (1)元素的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之分,金屬元素通常只有正價;而非金屬元素一般既有正價又有負價。

              (2)許多元素有變價。

              5、同學怎樣來記憶化合價呢?我給同學們編了一個口訣。

              一價氫鈉鉀銀      二價鎂鈣鋇鋅

              二三鐵 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齊全

              硅是正四鋁正三      銅汞二價最常見

              請同學們一起閱讀一遍。

              6、活動與探究:

              請同學們計算思考1中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你從中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討論:單質(zhì)中元素的化合價又是多少呢?

              說明:化合價只有在兩種不同的元素相互化合時才表現(xiàn)出來,單質(zhì)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

               

              鞏固性練習(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性質(zhì)之一

              B、         在化合物里,金屬元素通常顯正價

              C、        在化合物里,非金屬元素一定顯負價

              D、        在氫氣和氯化氫中氫元素的化合價均為+1價。

              2、寫出下列元素的化合價

                       氧         K        鈉         S     

              Zn         C         Mg       Al        Si     

              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六、作業(yè)布置

              P68,2

              思考:同一化合物中同一元素一定顯示同一化合價嗎?

               

              七、板書設計:

              一、化學式

              1、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zhì)組成的式子。

                 分子式:

              2、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二、化合價

              1、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2、化合價的一般規(guī)律

              3、化合價規(guī)則  (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

                             (2)在單質(zhì)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試題詳情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